作者:主创团·猪妈妈
“作业写完了吗?”
“老师布置的画你完成了吗?”
“小提琴曲子你准备什么时候练习?”
这样的对话,是不是也在你家上演过?
朋友小俞妈妈说,国庆放假第五天,她终于没忍住开始“催”儿子。
“学习不积极就算了,玩也不积极,出门旅行不去,朋友叫他踢球也不去!
成天就窝在沙发上,要不就关房间里。”
她看着着实焦心。
孩子呢,在妈妈的连番“质问”下,虽然终于放下平板,把自己从沙发里“拔”了出来;
但那脚步拖沓、神情麻木移向书桌的样子,简直像是“一台被程序驱动的机器”。
小俞妈妈问我:
“你说,为什么有的孩子能学一样爱一样,做什么事都积极;
有的,就像我家小俞这种——从小运动、艺术、科学、思维,也是不遗余力地在培养,就没见对什么发展出强烈的兴趣呢?
反而是,越大越没有这个年纪该有的神采了?”
相信很多父母都有过类似的困惑。
清华大学心理系教授彭凯平教授,曾带领团队做过一个研究:
他们历时多年,追踪调查了42万中国中小学生,发现一个令人揪心的趋势:
在青少年中,正蔓延着一种“四无”现象——
学习无动力
对真实世界无兴趣
社交无能力
生命无意义感
一个最直接的表现就是:
这些孩子,很难发展出强烈的、发自内心的“喜欢”。做什么都像是被推着走,缺乏那股源自生命深处的动力。
有很多文章分析说,这是孩子们生活太好了,消费型快乐太多了,电子产品侵占了注意力等。
这些因素确实存在。但背后还有一个至关重要且更为根本的原因,一直被我们忽视——
很多孩子,是被“规训”太多了。
过度规训
正在悄悄夺走孩子的“生命力”
听到这个结论,你可能会很诧异:
我们才是被规训的一代吧!现代孩子面临的环境,可比我们那时“开放”多了。
但这里的“规训”,不再指思想束缚,或棍棒式的严厉管教,而是一种更隐蔽、更无孔不入的“精细化养育”。
它披着“科学教养”的温柔外衣,包裹着浓浓的爱意和期许,不知不觉就滋养了内部的“空心”。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这“四无”如何发生,我这里简要列举四根“链条”:
1、外衣:完美规划 → 实质:外部目标取代内部动机 → “四无”:学习无动力
之前接触过一个中学“停学”孩子的家庭。
他爸妈对教育非常重视:
从胎教音乐到早教班,从兴趣选择到升学路径,很早就为他绘制了一张精美的人生蓝图。
连孩子自己都承认,如果一直按照爸妈规划的“科学路径”走下去,他应该会有出色的社会表现。
但他说,到初中后,他就是提不起劲儿了,怎么都激励不了自己。
他爸妈也很无奈,觉得是,“男孩子醒事晚”“不该太早接触电子游戏”。
但综合很多案例看,我们会发现:
当所有行动,都与各种阶段目标强绑定,都直奔某个外部目的而去(高分、名校、让父母高兴、获得奖励、避免责备),那孩子学习,就不再是为了求知,而是为了完成差事。
他们很可能从未有机会,去响应内心深处微弱的好奇:“咦,这是什么?我想试试/我该学学。”
也很少去想,“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我做这件事本身快乐吗?”
一旦发现能力有限、父母影响力减弱,或阶段目标达成,孩子的动力就会瞬间枯竭。
2、外衣:极致高效 → 实质:孩子掌控感缺失 → “四无”:对真实世界无兴趣
另外,“完美规划”背后,往往还藏着“细致入微”的时间规划。
现在,网上特别流行“某某小学生高能量的一天”,大多是密密麻麻的日程安排。
男孩也说,他的每一天、甚至每小时,都会被爸妈赋予“任务”和“意义”:
“虽然也会给我安排玩的时间,但玩什么、和谁玩、玩多久,基本都他们说了算。”
这种被严格管控、追求极致高效的生活,让他觉得“生活根本不是自己的”。
没了对生活的“掌控感”,就没了发呆,漫无目的地接触自然,或者发展一些“无用”爱好的空间。
孩子就很容易对真实世界失去兴趣——也更容易进入简单、直接,能获得即时反馈的虚拟世界(网络、游戏);
因为在那里,他们才能找到一丝“我的地盘我做主”的错觉。
3、外衣:规避风险 → 实质:对错误、危险容忍度低 → “四无”:社交无能力
当然,我理解,父母是出于爱,才想要做更多:为孩子铺设坦途,规避风险,减少弯路。
但大家想过吗?——我们越小心翼翼,其实就越是在向孩子暗示:
“你不能犯错;不听我的话很危险;你踏错了,就意味着你很蠢。”
这些,又都在暗中缩小孩子的探索边界。
他们不乐于尝试,又本就缺少在真实场景中的社交历练,能力就开始萎缩;
久而久之,就更习惯退到一个小小的、舒适的圈子中:
不再好奇,不爱社交,“好好的”把自己保护起来。
4、外衣:价值正确 → 实质:长期忽视情感连接 → “四无”:生命无价值感
男孩说,他不是没和父母沟通过。
他曾试着表达过,“不想学奥数了,感觉自己不擅长”,但换来的是,“数学思维很重要,不擅长你更需要练习”;
他也曾在考试失利后,向父母倾诉。
但父母给的不是安慰,而是:“喊苦、抱怨都是弱者思维。”“你现在要做的是错题分析和方法总结。”
当孩子的情绪和感受,总是让位于“更正确”的目标和道理时,他们内心会产生巨大的孤独感——
他们会觉得父母爱的并非真实的、有喜怒哀乐的自己,而是那个理想中的、更优秀的自己。
长此以往,“自我价值”也变得模糊;
一旦无法达到外界的标准,一种深层的虚无感——“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就会灾难般地袭来。
“规训”还是“过度规训”
真正的界限在这三条
小俞妈妈真正的困惑是:
“你说‘精细化教养’不可取,但现实中,有很多虎妈,每天管着孩子,和孩子‘鸡血’式打卡,她们的孩子,就是成长得健康、积极,充满好奇心、能力也很强啊!
我也是学习、借鉴他们的教养方法、路径规划,但孩子积极性、配合度就很低。这难道不是孩子本身的区别吗?”
是的,适度“规训”本身是必要的。
它就像安全护栏,帮助孩子建立好习惯、规则感、边界感、社会适应性,是孩子成长、发展,乃至立足社会的基石。
而“过度规训”与“规训”之间,其实存在一条隐密的界线——
心理学上的“自我决定理论”指出,人有三种基本的心理需求:自主感、胜任感、归属感。
这三种需求的满足程度,直接决定了孩子的内在动机与心理健康。
——也就是说,那些孩子发展得很好的家庭,并不在于父母“管”或者“不管”,而在于,即便“管”,他们管的每一步,也都尊重了孩子的心理需求。
而我们做的,不是完全照搬表面的方法、路径,而是要先守住这三条边界:
1、是否尊重孩子的“自主感”
自主感是,孩子感到自己的行为是能选择的、自愿的——它是孩子内在动机的主要燃料。
过度规训的做法有:
家长事无巨细地安排孩子的一切;
孩子耳边也总充斥着“为你好”式的指令。
“不许那样走,危险!”“快去练琴!”“别穿这件!”
孩子只是一个被动的执行者。
而保持界限的做法是:
在底线规则和生命安全的范围内,给孩子更多选择;
小到“今天是穿蓝色衬衫,还是白色裙子”,大到“这三个兴趣班,选哪个”。
让孩子更多地参与决策,并尊重他的偏好。
哪怕选得没那么明智,也要坚信,“自己能选”这件事本身,对孩子的人生已有极大意义。
2、是否支持孩子的“胜任感”
胜任感,指孩子感觉自己有能力完成某事,并能从中获得成就感——它关乎孩子的信心和坚持。
过度规训的做法有:
目标设定过高,路径要求过严,容错率极低。
比如,当孩子遇到困难,得到的不是帮助,而是指责:“别人都会了,你怎么这么笨?”“叫你按我说的方法做,你看吧?”
这只会不断侵蚀孩子的自信心,让他感到“我不行”。
保持界限的做法是:
帮助孩子拆解目标,让他在“跳一跳够得着”的挑战中积累成功经验。
当孩子失败时,更看重过程,而非结果:“这次没做好,我们正好能看到问题在哪里。”“别怕,多试几次。”
父母的信任、脚手架式的帮助,以及对努力的肯定,才是孩子建立胜任感的基石。
3、是否满足孩子的“归属感”
归属感,指孩子感受到自己被无条件的爱、接纳和理解,与父母有深厚的情感联结——它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安全基地。
过度规训的做法有:
“你考好了,我们就去吃大餐!”“你再这样,妈妈就不喜欢你了。”
爱总与表现挂钩,孩子的情绪和感受,常常因为“不正确”,就被忽视、否定甚至批判。
保持界限的做法是:
让孩子明确知道,无论他成绩如何、表现怎样,父母对他的爱不会减少。
当孩子内心充满安全感,确信自己“被爱着”时,他就有勇气面对外界的风雨,他才会自然生发出价值感。
如何打破“过度规训”
把“喜欢”的能力还给孩子?
看到这里,很多父母可能会有一些沮丧:付出那么多,难道又做错了吗?
我想说:并不是。
教育的本质,不是“做对”或“做错”的二元判断,而是一场持续的“觉察”和“调整”。
我们不需要做完美父母,只需要做“有觉察”的父母:看见孩子的真实状态。
所以,如果你观察到孩子眼里,越来越“没有光”了,不妨试试这样做:
1、重建“内在动机”:从“你应该”,到“你想不想……”
重新把“选择权”和“体验权”还给孩子:
允许他有“无用”的爱好,哪怕只是发呆、看蚂蚁、画奇怪的画;
鼓励他表达“我不喜欢”,并认真对待他的不喜欢;
在他做一件事时,少问“你完成了吗?”,多问“你开心吗?你发现了什么?”
2、创造“留白的时间”:无聊,才是创造力的起点
我们总怕孩子“浪费时间”,于是把他的日程填满,以为那叫“充实”。
但心理学研究发现,“无聊”恰恰是内在动机萌芽的土壤。
当孩子感到无聊,他才开始思考:“我想做什么?我喜欢什么?”
你可以试着:
每周留出半天“无安排时间”,让孩子自由支配;
在安全的前提下,允许他一个人在家“瞎折腾”;
和他一起做一件“没有目的”的事,比如散步、看云、聊废话。
3、从“评价”到“描述”:谈论过程、感受,而不只是结果
我们太习惯用“好坏”“对错”来评价孩子的行为,而这恰恰在削弱他的自我判断力。
试着换一种语言:
不说“你画得真像”,而说“这片蓝色让我感觉到宁静”;
不说“这次考得不错”,而说“我看到你最近每天都在认真复习”;
当他失败时,不说“你就是没努力”,而说“这次没成功,你感觉有哪些需要调整的吗?”
4、建立“情感回应系统”:你不是评委,是他的“安全锚”
很多孩子害怕尝试,是因为内在有个声音:我又丢脸了/我太糟糕了。
我们要让孩子确信:
你的情绪是被接纳的,哪怕那是愤怒、悲伤、失望;
你的失败是被理解的,我们一起来面对;
你不需要完美,也能被爱。
这不是放任,而是让他知道:无论他飞得多高、跌得多深,回头看时,我们都在。
我们要培养一个怎样的孩子呢?
我想不是“听话”的,而是“会喜欢”的。
一个有“喜欢”的人,会对生命存有敬畏,会对世界保持好奇,会对生活保有热情,能与他人建立信任……
哪怕未来他没有很多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他也会是鲜活的、有欢笑、有热情的;
他的日子,也会是闪闪发光的,不是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