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我发现,被规训太多的孩子,都失去了“喜欢”的能力

0
分享至

作者:主创团·猪妈妈



“作业写完了吗?”

“老师布置的画你完成了吗?”

“小提琴曲子你准备什么时候练习?”

这样的对话,是不是也在你家上演过?

朋友小俞妈妈说,国庆放假第五天,她终于没忍住开始“催”儿子。

“学习不积极就算了,玩也不积极,出门旅行不去,朋友叫他踢球也不去!

成天就窝在沙发上,要不就关房间里。”

她看着着实焦心。

孩子呢,在妈妈的连番“质问”下,虽然终于放下平板,把自己从沙发里“拔”了出来;

但那脚步拖沓、神情麻木移向书桌的样子,简直像是“一台被程序驱动的机器”。

小俞妈妈问我:

“你说,为什么有的孩子能学一样爱一样,做什么事都积极;

有的,就像我家小俞这种——从小运动、艺术、科学、思维,也是不遗余力地在培养,就没见对什么发展出强烈的兴趣呢?

反而是,越大越没有这个年纪该有的神采了?”

相信很多父母都有过类似的困惑。

清华大学心理系教授彭凯平教授,曾带领团队做过一个研究:

他们历时多年,追踪调查了42万中国中小学生,发现一个令人揪心的趋势:

在青少年中,正蔓延着一种“四无”现象——

学习无动力

对真实世界无兴趣

社交无能力

生命无意义感

一个最直接的表现就是:

这些孩子,很难发展出强烈的、发自内心的“喜欢”。做什么都像是被推着走,缺乏那股源自生命深处的动力。

有很多文章分析说,这是孩子们生活太好了,消费型快乐太多了,电子产品侵占了注意力等。

这些因素确实存在。但背后还有一个至关重要且更为根本的原因,一直被我们忽视——

很多孩子,是被“规训”太多了。





过度规训

正在悄悄夺走孩子的“生命力”

听到这个结论,你可能会很诧异:

我们才是被规训的一代吧!现代孩子面临的环境,可比我们那时“开放”多了。

但这里的“规训”,不再指思想束缚,或棍棒式的严厉管教,而是一种更隐蔽、更无孔不入的“精细化养育”。

它披着“科学教养”的温柔外衣,包裹着浓浓的爱意和期许,不知不觉就滋养了内部的“空心”。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这“四无”如何发生,我这里简要列举四根“链条”:

1、外衣:完美规划 → 实质:外部目标取代内部动机 → “四无”:学习无动力

之前接触过一个中学“停学”孩子的家庭。

他爸妈对教育非常重视:

从胎教音乐到早教班,从兴趣选择到升学路径,很早就为他绘制了一张精美的人生蓝图。

连孩子自己都承认,如果一直按照爸妈规划的“科学路径”走下去,他应该会有出色的社会表现。

但他说,到初中后,他就是提不起劲儿了,怎么都激励不了自己。

他爸妈也很无奈,觉得是,“男孩子醒事晚”“不该太早接触电子游戏”。

但综合很多案例看,我们会发现:

当所有行动,都与各种阶段目标强绑定,都直奔某个外部目的而去(高分、名校、让父母高兴、获得奖励、避免责备),那孩子学习,就不再是为了求知,而是为了完成差事。

他们很可能从未有机会,去响应内心深处微弱的好奇:“咦,这是什么?我想试试/我该学学。”

也很少去想,“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我做这件事本身快乐吗?”

一旦发现能力有限、父母影响力减弱,或阶段目标达成,孩子的动力就会瞬间枯竭。

2、外衣:极致高效 → 实质:孩子掌控感缺失 → “四无”:对真实世界无兴趣

另外,“完美规划”背后,往往还藏着“细致入微”的时间规划。

现在,网上特别流行“某某小学生高能量的一天”,大多是密密麻麻的日程安排。

男孩也说,他的每一天、甚至每小时,都会被爸妈赋予“任务”和“意义”:

“虽然也会给我安排玩的时间,但玩什么、和谁玩、玩多久,基本都他们说了算。”

这种被严格管控、追求极致高效的生活,让他觉得“生活根本不是自己的”。

没了对生活的“掌控感”,就没了发呆,漫无目的地接触自然,或者发展一些“无用”爱好的空间。

孩子就很容易对真实世界失去兴趣——也更容易进入简单、直接,能获得即时反馈的虚拟世界(网络、游戏);

因为在那里,他们才能找到一丝“我的地盘我做主”的错觉。

3、外衣:规避风险 → 实质:对错误、危险容忍度低 → “四无”:社交无能力

当然,我理解,父母是出于爱,才想要做更多:为孩子铺设坦途,规避风险,减少弯路。

但大家想过吗?——我们越小心翼翼,其实就越是在向孩子暗示:

“你不能犯错;不听我的话很危险;你踏错了,就意味着你很蠢。”

这些,又都在暗中缩小孩子的探索边界。

他们不乐于尝试,又本就缺少在真实场景中的社交历练,能力就开始萎缩;

久而久之,就更习惯退到一个小小的、舒适的圈子中:

不再好奇,不爱社交,“好好的”把自己保护起来。

4、外衣:价值正确 → 实质:长期忽视情感连接 → “四无”:生命无价值感

男孩说,他不是没和父母沟通过。

他曾试着表达过,“不想学奥数了,感觉自己不擅长”,但换来的是,“数学思维很重要,不擅长你更需要练习”;

他也曾在考试失利后,向父母倾诉。

但父母给的不是安慰,而是:“喊苦、抱怨都是弱者思维。”“你现在要做的是错题分析和方法总结。”

当孩子的情绪和感受,总是让位于“更正确”的目标和道理时,他们内心会产生巨大的孤独感——

他们会觉得父母爱的并非真实的、有喜怒哀乐的自己,而是那个理想中的、更优秀的自己。

长此以往,“自我价值”也变得模糊;

一旦无法达到外界的标准,一种深层的虚无感——“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就会灾难般地袭来。





“规训”还是“过度规训”

真正的界限在这三条

小俞妈妈真正的困惑是:

“你说‘精细化教养’不可取,但现实中,有很多虎妈,每天管着孩子,和孩子‘鸡血’式打卡,她们的孩子,就是成长得健康、积极,充满好奇心、能力也很强啊!

我也是学习、借鉴他们的教养方法、路径规划,但孩子积极性、配合度就很低。这难道不是孩子本身的区别吗?”

是的,适度“规训”本身是必要的。

它就像安全护栏,帮助孩子建立好习惯、规则感、边界感、社会适应性,是孩子成长、发展,乃至立足社会的基石。

而“过度规训”与“规训”之间,其实存在一条隐密的界线——

心理学上的“自我决定理论”指出,人有三种基本的心理需求:自主感、胜任感、归属感。

这三种需求的满足程度,直接决定了孩子的内在动机与心理健康。

——也就是说,那些孩子发展得很好的家庭,并不在于父母“管”或者“不管”,而在于,即便“管”,他们管的每一步,也都尊重了孩子的心理需求。

而我们做的,不是完全照搬表面的方法、路径,而是要先守住这三条边界:

1、是否尊重孩子的“自主感”

自主感是,孩子感到自己的行为是能选择的、自愿的——它是孩子内在动机的主要燃料。

过度规训的做法有:

家长事无巨细地安排孩子的一切;

孩子耳边也总充斥着“为你好”式的指令。

“不许那样走,危险!”“快去练琴!”“别穿这件!”

孩子只是一个被动的执行者。

而保持界限的做法是:

在底线规则和生命安全的范围内,给孩子更多选择;

小到“今天是穿蓝色衬衫,还是白色裙子”,大到“这三个兴趣班,选哪个”。

让孩子更多地参与决策,并尊重他的偏好。

哪怕选得没那么明智,也要坚信,“自己能选”这件事本身,对孩子的人生已有极大意义。

2、是否支持孩子的“胜任感”

胜任感,指孩子感觉自己有能力完成某事,并能从中获得成就感——它关乎孩子的信心和坚持。

过度规训的做法有:

目标设定过高,路径要求过严,容错率极低。

比如,当孩子遇到困难,得到的不是帮助,而是指责:“别人都会了,你怎么这么笨?”“叫你按我说的方法做,你看吧?”

这只会不断侵蚀孩子的自信心,让他感到“我不行”。

保持界限的做法是:

帮助孩子拆解目标,让他在“跳一跳够得着”的挑战中积累成功经验。

当孩子失败时,更看重过程,而非结果:“这次没做好,我们正好能看到问题在哪里。”“别怕,多试几次。”

父母的信任、脚手架式的帮助,以及对努力的肯定,才是孩子建立胜任感的基石。

3、是否满足孩子的“归属感”

归属感,指孩子感受到自己被无条件的爱、接纳和理解,与父母有深厚的情感联结——它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安全基地。

过度规训的做法有:

“你考好了,我们就去吃大餐!”“你再这样,妈妈就不喜欢你了。”

爱总与表现挂钩,孩子的情绪和感受,常常因为“不正确”,就被忽视、否定甚至批判。

保持界限的做法是:

让孩子明确知道,无论他成绩如何、表现怎样,父母对他的爱不会减少。

当孩子内心充满安全感,确信自己“被爱着”时,他就有勇气面对外界的风雨,他才会自然生发出价值感。





如何打破“过度规训”

把“喜欢”的能力还给孩子?

看到这里,很多父母可能会有一些沮丧:付出那么多,难道又做错了吗?

我想说:并不是。

教育的本质,不是“做对”或“做错”的二元判断,而是一场持续的“觉察”和“调整”。

我们不需要做完美父母,只需要做“有觉察”的父母:看见孩子的真实状态。

所以,如果你观察到孩子眼里,越来越“没有光”了,不妨试试这样做:

1、重建“内在动机”:从“你应该”,到“你想不想……”

重新把“选择权”和“体验权”还给孩子:

允许他有“无用”的爱好,哪怕只是发呆、看蚂蚁、画奇怪的画;

鼓励他表达“我不喜欢”,并认真对待他的不喜欢;

在他做一件事时,少问“你完成了吗?”,多问“你开心吗?你发现了什么?”

2、创造“留白的时间”:无聊,才是创造力的起点

我们总怕孩子“浪费时间”,于是把他的日程填满,以为那叫“充实”。

但心理学研究发现,“无聊”恰恰是内在动机萌芽的土壤。

当孩子感到无聊,他才开始思考:“我想做什么?我喜欢什么?”

你可以试着:

每周留出半天“无安排时间”,让孩子自由支配;

在安全的前提下,允许他一个人在家“瞎折腾”;

和他一起做一件“没有目的”的事,比如散步、看云、聊废话。

3、从“评价”到“描述”:谈论过程、感受,而不只是结果

我们太习惯用“好坏”“对错”来评价孩子的行为,而这恰恰在削弱他的自我判断力。

试着换一种语言:

不说“你画得真像”,而说“这片蓝色让我感觉到宁静”;

不说“这次考得不错”,而说“我看到你最近每天都在认真复习”;

当他失败时,不说“你就是没努力”,而说“这次没成功,你感觉有哪些需要调整的吗?”

4、建立“情感回应系统”:你不是评委,是他的“安全锚”

很多孩子害怕尝试,是因为内在有个声音:我又丢脸了/我太糟糕了。

我们要让孩子确信:

你的情绪是被接纳的,哪怕那是愤怒、悲伤、失望;

你的失败是被理解的,我们一起来面对;

你不需要完美,也能被爱。

这不是放任,而是让他知道:无论他飞得多高、跌得多深,回头看时,我们都在。

我们要培养一个怎样的孩子呢?

我想不是“听话”的,而是“会喜欢”的。

一个有“喜欢”的人,会对生命存有敬畏,会对世界保持好奇,会对生活保有热情,能与他人建立信任……

哪怕未来他没有很多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他也会是鲜活的、有欢笑、有热情的;

他的日子,也会是闪闪发光的,不是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1950年吴石将军在台湾牺牲后,其妻子和子女结局如何?一起来看看

1950年吴石将军在台湾牺牲后,其妻子和子女结局如何?一起来看看

凡人侃史
2025-10-07 09:39:21
农村老话“枣木凳,椿木床,秋天的野兔,冬天的狼”,是什么意思?很多年轻人不懂

农村老话“枣木凳,椿木床,秋天的野兔,冬天的狼”,是什么意思?很多年轻人不懂

农夫也疯狂
2025-10-10 11:13:35
日本诺奖获奖井喷式增长的启示:学术与权力分开,科学才有希望

日本诺奖获奖井喷式增长的启示:学术与权力分开,科学才有希望

刘耘博士
2025-10-09 08:00:08
他是台湾潜伏最久,也是最后被捕的地下党员,孙红雷演的潜伏原型

他是台湾潜伏最久,也是最后被捕的地下党员,孙红雷演的潜伏原型

优趣纪史记
2025-10-09 22:00:09
《沉默的荣耀》朱枫犯了三个错,原来,这才是被女婿出卖的真相

《沉默的荣耀》朱枫犯了三个错,原来,这才是被女婿出卖的真相

阿废冷眼观察所
2025-10-05 03:02:52
美国拉黑15家中企,中方趁热打铁,48小时内,祭出一道稀土王牌

美国拉黑15家中企,中方趁热打铁,48小时内,祭出一道稀土王牌

小樾说历史
2025-10-09 15:35:13
18岁女孩太骚了,交往20多位,结果被男友2位朋友轮奸杀害

18岁女孩太骚了,交往20多位,结果被男友2位朋友轮奸杀害

胖胖侃咖
2025-10-09 11:06:06
智商高的人有多可怕?网友:遇见过一个人。让我对自己失败很释怀

智商高的人有多可怕?网友:遇见过一个人。让我对自己失败很释怀

娱乐洞察点点
2025-10-10 10:44:28
赵露思这一段“卸妆”戏,在全网火了,王晶曾经的“吹捧”没说错

赵露思这一段“卸妆”戏,在全网火了,王晶曾经的“吹捧”没说错

小丸子的娱乐圈
2025-10-10 13:30:46
为啥老一辈血缘关系很亲,我们连亲戚都不想走了?网友吐槽共鸣了

为啥老一辈血缘关系很亲,我们连亲戚都不想走了?网友吐槽共鸣了

墙头草
2025-10-02 08:12:31
2025诺贝尔和平奖揭晓!

2025诺贝尔和平奖揭晓!

高分子材料科学
2025-10-10 19:36:27
日本传奇男优、国民义父:田淵正浩——从业36年不敢告诉孩子职业,见证行业由盛到衰的活化石

日本传奇男优、国民义父:田淵正浩——从业36年不敢告诉孩子职业,见证行业由盛到衰的活化石

日本物语
2025-09-22 21:46:05
诺贝尔和平奖揭晓,就是不给特朗普,全世界等看着他恼羞成怒

诺贝尔和平奖揭晓,就是不给特朗普,全世界等看着他恼羞成怒

刘庆彬
2025-10-10 17:37:35
何超莲晒中秋家宴,曝光三太十亿豪宅,私家花园堪比公园

何超莲晒中秋家宴,曝光三太十亿豪宅,私家花园堪比公园

TVB的四小花
2025-10-10 14:28:47
86岁刘诗昆老当益壮,穿红衣为5岁女儿伴舞,2岁儿子大眼睛像混血

86岁刘诗昆老当益壮,穿红衣为5岁女儿伴舞,2岁儿子大眼睛像混血

毒舌小红帽
2025-10-09 18:18:40
39岁老总包养19岁女大学生,结果被剁成265块,凶案现场被曝光…

39岁老总包养19岁女大学生,结果被剁成265块,凶案现场被曝光…

极品小牛肉
2024-02-05 17:24:40
鹿晗腿部囊肿曝光,回国买女性化妆品引猜想,关晓彤举止令人寒心

鹿晗腿部囊肿曝光,回国买女性化妆品引猜想,关晓彤举止令人寒心

郑丁嘉话
2025-10-09 10:25:56
原来早已不是中国籍,被老外“玩腻”后回国的郑绪岚,如今怎样了

原来早已不是中国籍,被老外“玩腻”后回国的郑绪岚,如今怎样了

科学发掘
2025-10-10 06:13:13
“睡前刷牙”是错的?很多人的牙齿几乎全毁了:最伤牙齿的不是糖,而是……

“睡前刷牙”是错的?很多人的牙齿几乎全毁了:最伤牙齿的不是糖,而是……

In风尚
2025-10-10 19:28:16
一路走好!国庆节才刚结束,已有5位名人离世,三位都是70后

一路走好!国庆节才刚结束,已有5位名人离世,三位都是70后

奇思妙想草叶君
2025-10-10 00:45:22
2025-10-10 20:24:49
新东方家庭教育 incentive-icons
新东方家庭教育
让持续的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
5334文章数 2627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教育要闻

初三函数专项突破:一次函数深入解析,认准这几位初中数学老师!

头条要闻

轿车撞上警车因"未让右"被判全责 交警拒绝车速鉴定

头条要闻

轿车撞上警车因"未让右"被判全责 交警拒绝车速鉴定

体育要闻

世青赛8强全部诞生:亚洲4队集体回家

娱乐要闻

《宴遇永安》下饭

财经要闻

宗馥莉"心腹"严学峰被解除立案审查

科技要闻

马斯克“躺着”也能拿走数百亿美元

汽车要闻

小车·大情绪:雷诺Twingo E-Tech的法式新美学

态度原创

数码
本地
游戏
公开课
军事航空

数码要闻

芯盛智能携手中国移动发布全国产 DDR4 内存产品,1X nm 工艺

本地新闻

读港校想省钱,社恐输在起跑线

失忆死神和他的“猪”队友!治愈冒险RPG即将发售

公开课

李玫瑾: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军事要闻

以色列政府批准加沙停火协议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