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想象力和游戏精神的消退,让人们感觉活在残酷的现实当中

分享至

想象力和游戏精神的消退,让人们感觉活在残酷的现实当中。

当清晨的闹钟成为唤醒身体的唯一动力,当通勤路上的目光只聚焦于手机屏幕的即时信息,当夜晚的休闲被 “高效放松” 的短视频填满,越来越多的人在日复一日的循环中感到一种深入骨髓的厌倦与疲惫。我们总将这种状态归咎于 “生活压力大”“现实太残酷”,却未曾察觉:真正让现实变得锋利刺骨的,是我们内心深处想象力与游戏精神的逐渐消退。从心理动力学视角审视,这两种心理功能的式微,瓦解了内在世界与外在现实间的缓冲地带,让我们赤裸裸地暴露在功利与理性编织的残酷网络中,而重拾它们,正是重建生活温度的关键。

超越快乐原则

想象力与游戏精神,从来不是孩童专属的 “无用消遣”,而是心理动力学所强调的 “过渡性空间” 的核心载体,是个体抵御现实焦虑、维系自我弹性的心理屏障。弗洛伊德在《超越快乐原则》中揭示,儿童重复 “妈妈离开又回来” 的角色扮演游戏,本质是通过想象性掌控,将 “分离焦虑” 这一不可承受的现实体验,转化为可自主操控的情节,这是一种初级过程思维的升华 —— 以象征与情感为核心,为残酷现实披上柔软的 “意义外衣”。对成人而言,这种心理功能本应延续:读一本小说时,我们在文字构建的想象世界中宣泄职场压抑;拼一幅拼图时,我们在非功利的专注中暂时脱离绩效评价的束缚。

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进一步指出,想象力是 “理想化自我” 的滋养源,它让我们在现实自我的不完美与理想期待间保持张力 —— 即便当下失意,也能通过想象 “未来的可能性” 获得前行的能量;而游戏精神则是 “纯粹自体愉悦” 的通道,它无需符合现实规则,只需投入当下的热爱,便能修复自我在现实中消耗的活力。当这两种功能消退,过渡性空间随之坍缩,现实便失去了 “意义滤镜”,露出冰冷的本相:职场竞争成了纯粹的生存碾压,人际关系成了有用性筛选,就连休闲也成了 “必须完成的放松任务”,厌倦与疲惫自然如影随形。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