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任学苑的晨光
文 / 丁建荣
![]()
2025年10月 3日的东山学校,晨曦微露。这座湘中名校刚刚从国庆的喜庆中苏醒,而东山学校"子任学苑"毛主席铜像礼堂内,早已聚集了数百名师生与校友。他们身着素装,胸佩校徽或校庆徽标,静候着建校一百三十周年庆典的高光时刻——向毛主席铜像敬献花篮的庄严仪式。
8时18分,晨光透过礼堂的玻璃穹顶,洒在青铜铸就的伟人像上。这尊九米五高的铜像巍然矗立,毛泽东身着中山装,手持望远镜,目光炯炯地望向远方,仿佛仍能看见当年那个"子任"少年在此求学的身影。玻璃窗外,百年古樟的枝叶在微风中轻摆,为这座现代化的礼堂平添几分古朴韵味。
8时20分,彭向峰校长与丁建荣会长缓步走向花篮。深红色的缎带上"伟人母校 百卅荣光"的金色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当两位校友代表整理缎带时,站在后排的几位年轻教师举起手机,镜头里映出铜像与花篮构成的完美构图——这已成为东山人心中最神圣的仪式美学。2015年校庆时落成的这座礼堂,如今已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场所,其现代建筑风格与铜像的传统意象形成奇妙对话。
陈佑军副校长的声音在穹顶下回荡:"2015年,我们在这座礼堂安放了这尊九米五高的铜像,这个数字寓意着主席九五之尊的千古荣耀…..."他的目光扫过铜像礼堂的绘画,那里镌刻着少年毛泽东在东山学堂求学的场景。"从青砖瓦房到现代礼堂,变的是建筑形式,不变的是'实事求是'的精神传承。"礼堂两侧的壁挂墙上,投影着不同年代的东山学子照片,构成了一条跨越时空的影像长廊。
校友总会会长的发言让许多校友红了眼眶。他说起每逢重大节日、重大活动,总能看到校友来礼堂擦拭铜像基座;说起各地校友会,总要在这里举行特别的仪式。"这座礼堂不仅是建筑,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纽带。"那位湘潭校友的话更显质朴:"我父亲是东山1975届的,我是2025届的,今天我的儿子也站在这里——这是我们家的东山情结。"他掏出手机,展示三代人在同一处铜像前的合影,引得全场会心一笑。
8时38分,绕行铜像的队伍如一条长龙缓缓移动。走在最前面的几位老校友手抚铜像基座,仿佛在触摸时光的刻度。晨光透过玻璃幕墙,在铜像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与花篮上的缎带交相辉映。站在队列末尾的年青学子低声交流着:"听说当年主席就是在这片土地上读过《盛世危言》…..."
此刻的东山校园,既有百年学府的厚重,又洋溢着青春气息。远处教学楼传来早读声,与礼堂内的脚步声奇妙地共鸣。铜像中的毛泽东依然凝视着远方,而他的目光里,倒映着三代东山人的身影——那些曾在此求学的少年,那些永远以"子任"为荣的校友,以及那些正在续写红色基因的莘莘学子。这座现代化的礼堂,如同一个时光容器,将一百三十周年的精神传承浓缩在这方寸之间。
阳光渐渐升高,铜像的阴影在礼堂内缓缓移动,而东山人的精神原乡,却在这晨光中愈发清晰。玻璃幕墙外,新栽的银杏树已初染金黄,与礼堂内的青铜像共同诉说着一个关于传承与创新的永恒故事。
作者简介:
![]()
丁建荣,湖南湘乡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曾任国防科技大学原信息系统与管理学院政治委员,大校军衔。现任湖南省诗词协会常务理事、省直分会会长。有300多首诗词作品在《中华诗词》《湖南诗词》等多家刊物发表。
编辑:刘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