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印边境是两个大国在喜马拉雅山纠缠不清的老问题,从殖民时代遗留下来的边界线模糊不清,到现在成了军事对峙的热点。
印度最近几年压力山大,尤其是2020年加勒万谷打起来之后,双方都加码部署部队,修路建桥,搞得边境像个火药桶。
印度军队在拉达克地区面对高海拔、严寒天气,后勤补给跟不上,士兵吃苦头不说,实际控制还越来越被动。2023年一个印度高级警官在会议上提了个建议:后撤400米换4年和平。
中印边境全长3000多公里,分东中西三段,西段拉达克是最闹腾的地方。历史上,英国人划的麦克马洪线和中国清政府没完全对上号,留下一堆争议地。
1962年那场战争后,双方签了不少协议,1993年、1996年维护边境和平的协定,2005年政治参数,都想通过外交管住。
但这些纸上东西没彻底解决问题,摩擦不断。
2020年5月开始,印度修路进争议区,中国部队也动起来,6月加勒万谷冲突,印度死了20多人,中国4人,这是45年来第一次死人事件。
之后,双方大规模增兵,印度扔进去5万部队,中国也加强存在,边境基础设施竞赛开打。
拉达克海拔4000米以上,冬天零下30度,氧气只有平原40%,印度士兵巡逻时扛着装备爬山,补给车在冰雪路滑行,经常断供。
食物主要是大饼咖喱,蛋白质少,士兵营养不良,体力掉得快。
中国的基建好,路网补给站多,优势明显。到2023年,印度65个巡逻点中26个没法进,因为中国设了检查站和摄像头。
尤其德普桑平原和喀喇昆仑山口附近,印度巡逻队得事先通报,不然连牧民牲畜都过不去,这局面让印度活动空间缩水。
2023年1月,在新德里举行的国家高级警官年度会议上,莱赫-拉达克警局局长P.D. Nitya提交报告,说从喀喇昆仑山口到久马尔一线,印度安全部队靠65个巡逻点监视实际控制线,但从2021年12月起,26个点受限。
中国在多地设检查站装摄像头,双方坦克在敏感地段隔400米对峙,风险高,士兵压力大。
Nitya建议,印度部队后撤400米,创建缓冲区,换取中国4年不闹事。这400米在军事上关键,能调整坦克部署,减少擦枪走火。
她还提到,这些点没居民没经济活动,守着成本高,冬天士兵缺氧挨冻,后勤不稳,饮食碳水多肉少,体力衰退。报告认为,这步退能给印度喘口气,调整战略,提升士气。
会议后,这建议传开,有人说务实,有人批软弱,但它推动了两国的外交。
报告出来后,印度内部讨论热烈,但没有马上执行。2023年7月,中印双方同意从拉达克格拉-温泉区巡逻点15脱离接触,撤出部分前沿部队。
这算第一步的缓和。之后,双方继续谈判,2024年10月21日,终于签订了协议,逐步撤军恢复巡逻。
印度外长苏杰生10月22日说,这完成了脱离过程,回到2020年前模式,建缓冲区缓解紧张。中国外交部次日确认。
协议具体:在德普桑平原和德姆乔克,每月巡逻两次,协调时间规模,用监控防冲突。巡逻队限人数,时间错开,避免对峙。
这安排带来短暂平静,印度军方借机改善前线,增加肉食配给,优化后勤。
这事反映印度在中印边境的困境。拉达克地形险,印度补给线长,依赖山路,冬天封路常见。中国基建快,公路桥多,后勤稳定。
印度士兵长期高海拔驻守,健康问题多,士气受到影响。报告曝光的26个巡逻点失控,等于承认领土控制弱化。
2020年后,印度禁了中国APP,减少贸易往来,但经济上中国是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2023年贸易额超1000亿美元,印度逆差大。
军事上,印度增加军事预算,购买武器,但中国军力强,边境部署先进。
建议后撤400米,本质是承认现实,争取缓和的时间。4年和平,是不是值,得看后续。协议后,2024年11月,部队继续脱离,印度巡逻恢复,但缓冲区巡逻需要进行协调,等于共享空间。
而作为新兴经济体,中印合作能带来南亚的发展,反之则会紧张坏事。协议是钥匙,但路还长,双方得互信合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