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黎阿尔玛桥隧道的白炽灯在镜头里闪烁,梅根的侧影在飞驰的车窗边时隐时现——这个被全球戴妃粉丝视为圣地的地方,突然成了苏塞克斯公爵夫人的时尚秀场。
阿尔玛桥隧道的那盏灯,又一次在舆论风暴中闪烁。
只不过这次,在隧道中穿行的不是1997年那辆奔驰S280,而是梅根·马克尔的社交媒体团队精心策划的镜头。当这位苏塞克斯公爵夫人发布在戴安娜王妃罹难地拍摄的短视频合集时,她似乎忘记了这个地方对英国王室、对全世界意味着什么。
“她又来了。”全球社交媒体上涌动着这样的评论。那个总能将中性时刻变成争议漩涡的梅根,再次站上了风口浪尖。
01 致命隧道变身“秀场”
![]()
这段视频看起来像是梅根巴黎之行的一个时尚片段集锦:她坐在行驶的车内,窗外是巴黎街景一闪而过的流光溢彩。镜头切换间,阿尔玛桥隧道特有的白色瓷砖墙和照明灯成为背景。
对不知情的人而言,这不过是又一个名人社交媒体内容。但对记得1997年8月31日凌晨那场悲剧的人来说,这简直是对戴安娜王妃记忆的亵渎。
“从公关角度看,在戴安娜去世的隧道附近拍摄视频是个可怕的决定。”The Atticism创始人雷娜·史密斯告诉《每日快报》,“这不仅是不合时宜,简直是战略上的鲁莽。”
梅根团队选择在这个具有深刻象征意义的地点进行摆拍视频,被批评为“自私到骨子里”的行为。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王室评论员在社交媒体上尖锐地指出:“如果她想私下参观悼念,完全没问题。但分享一个在那里精心设计的时尚视频?这让她看起来像是在利用悲剧地点博取关注。”
02 “ME-ghan”教科书再添新章
![]()
这已经不是梅根第一次被指责将中性时刻转化为争议了。
从与哈里王子的订婚访谈,到奥普拉的专访,再到Netflix纪录片系列,梅根似乎拥有一种特殊能力——让本可平静度过的事件变成全球头条新闻。
“我想说这令人难以置信——因为这种行为确实令人费解——但这也是典型的‘全关于我-根’行为教科书中的又一案例。”史密斯毫不留情地评价道。
英国媒体人理查德·伊登在推特上补充道:“无论梅根做什么,总会有人批评她,但这次的选择真的令人震惊。任何有基本敏感度的公关顾问都会告诉她,这是个禁区。”
而梅根的忠实粉丝们则为她辩护,认为这只是一次无心之失,批评者对她持有偏见。一位粉丝在Instagram上写道:“她只是经过那个隧道,就像成千上万的巴黎人每天做的那样。为什么她要做特殊处理?”
03 敏感性与象征意义
![]()
阿尔玛桥隧道对英国王室、特别是对哈里王子而言,具有何等深刻的创伤意义,这是不言而喻的。
1997年,戴安娜王妃正是在这条隧道中因狗仔队追逐而发生车祸,结束了年仅36岁的生命。当时年仅12岁的哈里王子,从此失去了母亲。
梅根作为哈里的妻子,理论上应该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个地方的情感重量。
“她必须知道那个地方的象征意义,所以在那里拍摄做作的视频只会显得自私自利。”史密斯分析道,“如果她真的想私下访问,那完全没问题。但分享一个在那里精心设计的视频,让它变成关于自己的展示?这完全是另一回事。”
王室历史学家罗伯特·莱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一行为缺乏对历史伤痛的基本尊重,特别是对她丈夫哈里王子的尊重。”
04 形象管理的迷思
![]()
梅根的巴黎视频引发了一个更广泛的问题:为何一位如此注重公众形象的公众人物,会一再陷入这样的争议?
一些评论家认为,梅根似乎陷入了一个循环——试图控制叙事,结果却制造更多负面新闻。
《名利场》王室记者凯蒂·尼科尔在最新专栏中写道:“梅根和哈里似乎相信,通过精心策划的媒体露面,他们可以重塑自己的形象。但一次又一次,这种尝试适得其反。”
与此同时,梅根的支持者指出,她始终是英国小报文化偏见报道的受害者。他们认为,如果其他名人做同样的事情,根本不会引起如此大的风波。
“这里存在明显的双重标准。”一位梅根粉丝在推特上写道,“为什么她不能像任何其他游客一样拍摄巴黎?为什么她要为经过一个隧道而道歉?”
05 无法平息的争议漩涡
![]()
随着争议持续发酵,一个核心问题浮出水面:梅根为何要冒这个风险?
一种理论认为,这是梅根试图重新掌控叙事的方式——即使这意味着涉足敏感领域。另一种解释则更为简单:这只是一次严重的判断失误。
无论动机如何,结果已经显而易见:梅根的形象再次受损,特别是在英国公众眼中。
最新民调显示,梅根在美国的支持率保持相对稳定,但在英国已跌至新低。YouGov调查发现,仅28%的英国人对梅根持有正面看法,而高达63%的人对她持负面态度。
“每次你认为梅根可能已经触底时,她总能找到新的低谷。”一位王室观察者在推特上讽刺道。
阿尔玛桥隧道的灯光依旧每天亮起,见证着来往车辆和时代变迁。而对梅根而言,这条隧道可能只是巴黎之行的一个背景。
但对无数铭记戴安娜遗产的人来说,这个地方永远神圣。
当梅根的车驶出隧道,巴黎的夜空映入眼帘,她的社交媒体团队可能已经在构思下一个“完美”内容。但他们似乎没有意识到,有些地方,有些记忆,不应该成为任何人内容策略的一部分。
在这个人人都是自媒体、每个瞬间都可能被镜头捕捉的时代,梅根的“隧道风波”给所有公众人物上了一课:不是每个地点都适合成为你社交媒体上的风景,不是每个时刻都值得分享。有些记忆,值得被尊重,而非被利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