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月沃地(Fertile Crescent)一直被认为是麦类作物的起源中心,对欧亚非大陆的人群分布以及农业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在新石器早期,是否只有西亚地区的少量人群尝试收割,并成功驯化了野生麦类?这个问题关系到农业起源理论的核心。
近期,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领衔的国际团队,在乌兹别克斯坦的托达-1洞穴取得突破性发现。研究证明,早在9200年前,中亚山麓地区的史前人类已经开始系统采集野生大麦,并同时采集坚果、水果,为农业起源的“渐进模型”提供了关键证据。
![]()
▲托达-1洞穴2019年探方
01
揭开9000年前的生存密码
托达-1洞穴位于乌兹别克斯坦苏尔汉河河谷,地处中亚腹地的山脉走廊。2018年至2019年,中国科学院团队联合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系统发掘,在5个探方中揭露出连续的史前文化层。
25组碳十四测年数据显示,洞穴的人类活动跨越9200年至1000年前,其中最深层的“前陶新石器时代”地层距今约9000年至7800年。
![]()
▲托达-1洞穴T5探方年代地层
02
改写欧亚史前生计模式
研究团队最引人瞩目的发现是大麦的利用证据。通过高精度CT扫描和形态对比,科研人员确认大麦颗粒形态(宽度、厚度)与西亚1万年前的野生大麦一致,但由于其有半数以上属于脱壳类型(裸大麦),其比例远高于西亚同时期遗址,目前仍不能完全确定这些大麦是否经过栽培驯化。
微石叶的镰刀式使用痕迹与研磨石共存,表明从收割到加工的完整行为链。遗址同时出土开心果壳、苹果种子及狩猎动物骨骼,反映混合经济模式——以谷物采集为主,辅以坚果、水果和狩猎。
![]()
▲托达-1洞穴出土的前陶新石器炭化种子
研究证实,托达人群属于“前陶新石器文化”,早于中亚已知的克勒提米纳尔文化,其石器技术与周边遗址相似,可能代表一种广泛的欧亚山麓适应策略。
此前学界认为,谷物采集行为主要局限于西南亚。托达洞穴的发现将这一活动范围向东推进近2000公里,证明中亚山麓也是早期谷物利用的重要区域。
这一发现挑战了传统“农业单中心起源”假说,支持农业起源是欧亚大陆多地区逐渐演化的结果。
03
多学科重建史前图景
为精准还原古人生活,研究团队运用了年代框架、微体古生物学、地化指标、形态定量等多学科技术,首次揭示了中亚山麓地区在农业起源中的关键角色。
托达人群以混合采集经济适应了早期全新世环境,其谷物利用技术连接了西南亚与欧亚草原,为理解人类文明的扩散提供了新视角。
论文链接:
https://www.pnas.org/doi/full/10.1073/pnas.2424093122
来源: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责任编辑:宋同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