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当地时间2025年10月9日13:00,诺贝尔文学奖的荣光赐予了那位以语言建构迷宫、以长句丈量深渊的匈牙利隐士拉斯洛·卡撒兹纳霍凯,这个本身就如同一段蜿蜒曲折文学篇章的名字,这个需要调动呼吸节奏方能完整诵念的语音组合,以其不容置喙的冗长与稠密将读者拖入存在的迷雾,而此刻,这团迷雾正裹挟着来自北欧的庄严宣告,穿透时区壁垒,在北京时间19:00整,撞击在遥远东方的认知岸滩上,激起层层困惑与好奇的涟漪。
对于众多中国心灵而言,拉斯洛·卡撒兹纳霍凯绝非一个熟稔到足以在茶余饭后被轻松提及的符号,然而,若将目光投向时间纵深之处,便会发现这位现年七十一岁的文学造物主早已在世界精神的殿堂中徘徊良久,其足迹甚至早在1991年便已踏上东方古国的土壤,那片被他虔诚称为“世界上仅存的人文博物馆”的疆域,以其亘古未绝的文化血脉与精神地貌,瞬间俘获了这位西方漫游者的灵魂,使他不仅沉醉于李白那与月亮对饮的飘逸诗魂,更潜心研读那些镌刻着儒家智慧的古老竹简,甚至为自己赋予了“好丘”这个浸润着汉语精髓的名号——既是对美好山丘的朴素咏叹,更是向万世师表孔丘致以的跨时空敬礼。
拉斯洛·卡撒兹纳霍凯的文学世界,乃是一场在文明废墟与心灵荒原上永无止境的漫游,其笔下的人物携带着无法卸下的历史重负与存在性困惑,穿越于崩坏或僵化的体制迷宫与被时间侵蚀的风景之间,这既是地理意义上从匈牙利平原到东方古国的身体位移,更是精神向度上对一切既定边界与意义的执着穿越,仿佛唯有在永动的漂泊中才能捕捉那瞬息即逝的生存确证。而这场宏大漫游的底色,是根植于个体生命最深处、无法消弭的孤独,这是一种超越了世俗寂寞的、近乎本体论的苍茫,是人在熙攘世界中被抛入存在之境后必须独自面对的绝对寂静,是“一个人必须接受,他的生命在本质上是一场孤独的朝圣”这一清醒认知所带来的庄严与悲怆,他的角色们便是在这无边的孤绝中,进行着看似无声却撼人心魄的挣扎与求索。最终,所有这些漫游与承受孤独的旅程,都指向一个终极目标——对真相的叩问,那并非浮于表象的简单事实,而是关于存在之虚无、权力之腐蚀、文明之脆弱以及美在毁灭刹那最为绚烂绽放的残酷箴言,他以其标志性的、如河流般绵长不息且不断自我增衍的句子形式,逼视着那隐匿于日常之下的“缓慢的、几乎无法察觉的侵蚀”过程,从而在末世恐惧的阴影下,以其磅礴的先知般笔触,完成了对艺术力量最为坚韧也最为深刻的重申。
当瑞典学院以“在末世恐惧中仍能通过震撼人心且具先知般洞察力的作品,重申艺术力量”作为颁奖词,我们方才明了,拉斯洛·卡撒兹纳霍凯的整个文学宇宙,其实就是对那句“你必须继续前进,不是因为前面有光,而是因为继续前进本身就是光”的终极践行——在意义崩塌的纪元,在黑暗吞噬一切的临界点,写作本身,那永无止境、负重前行的语言长句,便是刺破虚无的最后光芒,是人类命运悲喜剧在永恒沉寂前,最深沉、最壮丽的一次呼吸。
漫游家,心随自然
![]()
1
/7
美,存在于崩溃的边缘。
![]()
2/7
毁灭并非突如其来,而是一个过程,一种缓慢的、几乎无法察觉的侵蚀。
![]()
3/7
废墟是未来的唯一保证。
![]()
4/7
归根结底,唯一真正的旅程是向内之旅。
![]()
5
/7
只要熬过前面阴暗、冗长的句段,习惯超长句子、没有段落,就会发现后面实在太精彩了。
![]()
6
/7
你必须继续前进,不是因为前面有光,而是因为继续前进本身就是光。
![]()
7
/7
时间像一把钝斧,慢慢劈开真相。我们所有的痛苦就在于,我们既是凶手,又是受害者。我们是同一种人。
![]()
文 / 拉斯洛·卡撒兹纳霍凯
![]()
匈牙利作家,
2025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一个人必须接受,他的生命在本质上是一场孤独的朝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