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酒店民宿的竞争战场集中在“谁的装修更精致”“谁的服务更贴心”“谁的地段更优越”,同行间的客流争夺激烈却也边界清晰。但如今,一股来自“跨界”的力量正在改写行业格局——越来越多旅行者放弃预订酒店民宿,转而扛起帐篷走向山野。酒店民宿们或许未曾想到,自己没败给隔壁的连锁品牌,也没输给网红民宿,最终却在与“卖帐篷的”较量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
帐篷之所以能“分流”酒店民宿的客流,核心在于它精准击中了当代人“逃离标准化”的出行需求。酒店民宿再精致,本质仍是“固定空间”的服务:统一的房间布局、按时段的入住退房、划定好的活动范围,这些“标准化”在过去是安全感,如今却成了束缚。而帐篷代表的“露营生活”,恰好提供了相反的体验:没有固定的作息表,清晨被鸟鸣叫醒,夜晚围着篝火聊天,白天可以在山林里徒步、在湖边钓鱼,甚至能自己动手搭灶做饭。这种“把家安在自然里”的自由感,是酒店民宿难以复制的——就像人们不再满足于餐厅的预制菜,开始偏爱自己动手的野餐,帐篷承载的不仅是住宿功能,更是对“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
更关键的是,帐篷的“低成本高性价比”,直接击穿了酒店民宿的价格壁垒。尤其是在旅游旺季,热门景区的酒店价格动辄翻倍,民宿的均价也多在500元以上,一家三口住两晚就要花费数千元;而一套基础款的露营装备,帐篷、睡袋、防潮垫加起来不过千元,且能反复使用,后续出行只需承担营地费(多在50-200元/晚),成本仅为酒店民宿的1/5甚至更低。对于预算有限的年轻人、亲子家庭来说,这种“一次性投入,长期受益”的模式极具吸引力。更不用说,帐篷还能“解锁”非传统旅游目的地——不用挤在热门景区,只要找到一片开阔的草地、一处安静的湖边,就能开启旅行,这种“避开人潮”的优势,让酒店民宿的“地段红利”瞬间失效。
酒店民宿的“被动”,还源于对消费趋势变化的反应滞后。当年轻人开始在社交平台晒“山顶帐篷日出”“湖边星空露营”时,不少酒店民宿仍在固守传统经营思路:要么继续比拼装修奢华度,要么依赖OTA平台引流,却鲜少思考如何融入“露营热”的浪潮。反观卖帐篷的品牌,早已跳出“单一产品销售”的逻辑——不仅提供装备,还配套推出营地规划、露营教程、主题活动(如亲子露营、徒步露营),甚至与景区合作打造“帐篷酒店”,形成了“产品+服务+场景”的完整生态。这种“从卖装备到卖生活方式”的转型,恰好填补了酒店民宿与纯粹野营之间的空白,也进一步挤压了传统住宿业的市场空间。
当然,帐篷的崛起并非要彻底取代酒店民宿,而是倒逼整个住宿行业重新思考“核心竞争力”。如今,已有部分酒店民宿开始尝试转型:在庭院里搭建帐篷区域,推出“住宿+露营体验”套餐;或是选址在近自然的区域,提供“拎包入住”的精致露营服务,将酒店的舒适性与帐篷的自然感结合。这恰恰说明,真正的竞争从来不是“非此即彼”,而是能否跟上消费者需求的变化。
当帐篷不再只是户外装备,而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符号;当旅行者不再满足于“住得好”,而追求“玩得自由”,酒店民宿的对手就早已不是同行。这场由“卖帐篷的”引发的行业变革,本质上是消费需求升级的必然结果——谁能读懂人们对“自然与自由”的渴望,谁就能在新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