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连锁药店巨头来德爱(Rite Aid)宣布关闭全美最后89家门店,为其长达62年的经营历史画上句号。这家曾与CVS、Walgreens并列美国三大药局,巅峰时拥近4600家门店的行业龙头,最终走向破产清算。
![]()
01
规模扩张下的空心化
来德爱的成长史,本质上是一部由并购驱动的扩张史,其核心目标始终围绕着门店数量的增长,而非内生价值的提升。自1962年开设第一家折扣店以来,并购便成为其快速壮大的“捷径”。20世纪90年代,通过收购Gray Drug、Thrifty PayLess等区域连锁药店,来德爱的门店数量突破2000家。2007年,公司斥资34亿美元收购Brooks/Eckerd Stores的1850家门店,使其总门店数飙升至4600家,一跃成为美国第三大连锁药店。即便在深陷经营困境时,来德爱仍试图通过收购Kings Pharmacy、Health Dialog Services等企业来“破局”。
然而,这种以并购驱动增长的模式从一开始便埋下了致命缺陷——缺乏清晰的战略协同规划。来德爱将门店数量作为核心目标,却未能明确并购后的业务协同方向。例如,在收购药品福利管理公司(PBM)后,未能建立相应的运营体系以打通“处方管理-药品供应”产业链;引入GNC营养补充剂专柜,也未能与核心药品业务形成有效的客流互补。
这种盲目扩张导致并购规模远超企业承载能力。来德爱既未评估自身管理能力与并购标的的匹配度,也未制定分阶段整合计划,最终导致“规模越大,漏洞越多”的恶性循环。
02
效率崩塌与资源错配
并购的价值在于实现“1+1>2”的整合效应,而来德爱却陷入了“并购-混乱-再并购”的怪圈,每一次收购都成为加重管理负担的“包袱”,最终引发了效率的全面崩塌。
2002年,大规模并购引发的会计问题导致来德爱负债飙升至66亿美元。2018年,为缓解经营压力,公司不得不以43.8亿美元的价格出售了1932家门店,占当时总门店数的42%。截至2024年上半年,来德爱的毛利润率仅为20.13%,营业亏损率达3.89%,长期低于CVS和沃尔格林等主要竞争对手。
这些冰冷的数据背后,是并购后三大核心问题的集中爆发:
•管理体系碎片化:由于并购标的多为区域性连锁药店,各门店的供应链、会员体系、定价策略差异巨大,而来德爱始终未能建立统一的运营标准。
•人才与能力断层:快速扩张需要大量专业管理人才,但来德爱既未对并购标的的员工进行系统性培训,也未能从内部有效选拔和培养适配人才。
•资源错配与浪费:为支撑并购带来的庞大规模,来德爱将大量资金投入门店扩张,却严重忽视了核心能力的建设。
03
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如果说整合失控是来德爱“慢性衰败”的内因,那么并购过程中埋下的“债务+合规”双重陷阱,则是加速其崩塌的“催化剂”。来德爱在并购过程中,未能对标的企业的合规风险进行充分尽职调查,导致阿片类药物问题持续发酵并最终失控。
2010年,其收购的部分区域药店首次因违规开具阿片类药物处方而被起诉。2019年,3名前员工举报来德爱存在“统一暗号配药”、“篡改处方记录”等系统性违规行为。2023年3月,美国司法部正式对Rite Aid提起诉讼,指控其违反《受控药物法》,在提供成瘾性止痛药处方时故意忽视“明显的危险信号”,助长了美国的阿片类药物危机。此外,公司还面临来自州和地方政府、医院和个人的1600多起其他阿片类药物相关诉讼。
阿片类药物诉讼对来德爱造成了毁灭性打击:
•运营成本飙升:诉讼推高了公司的法律与合规成本,并导致外部融资渠道枯竭。仅2022年,其庭外和解费用就高达3000万美元。
•债务危机加剧:高达数十亿美元的潜在赔偿金额,进一步恶化了其本已脆弱的资本结构。截至2023年破产前,相关诉讼累计费用已超过15亿美元,相当于其2022年全年营收的18%。
•寻求破产保护:2023年10月,来德爱首次申请破产保护,其主要目的之一便是中止公司因在美国阿片类药物危机中所扮演的角色而面临的诉讼。2025年5月,启动第二次破产保护程序。
04
内外交困的绝境
沉重的债务负担与激烈的行业竞争,共同将本已步履维艰的来德爱推向了绝境。
1996年收购Thrifty PayLess时,来德爱负债率从45%跃升至62%;2007年收购Brooks/Eckerd Stores后,负债率进一步突破75%。2023年首次申请破产保护时,公司负债高达86亿美元,资产负债率达92%,远超行业60%的安全线。而来自行业多方的竞争压力,让来德爱早已无立足之地。
首先是线上零售的冲击,自2015年起,亚马逊、沃尔玛等零售巨头相继入局药品配送业务,线上竞争迅速加剧。以Amazon Pharmacy为代表的平台推动了处方药线上渗透率的提升,持续分流传统药房的客流量。而来德爱的线上处方流转系统覆盖率仅为35%,远低于竞争对手CVS的68%和Walgreens的62%。
此外,CVS和Walgreens通过开设Minute Clinics、HealthHubs,以及收购健康保险公司和初级保健公司等方式,早已将战略重心转向医疗保健领域并进行了大量投资。亚马逊也通过收购在线药店PillPack和初级保健供应商One Medical,积极布局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药房及医疗服务。面对竞争对手的积极转型,来德爱严重滞后,导致在竞争中全面落后。
最终,在内外交困之下,2025年10月3日,所有来德爱门店正式关闭,公司官网也被清空,仅保留帮助顾客转移处方的指引链接,一个长达60余年的商业传奇就此落幕。
来德爱的衰败并非偶然,而是其商业模式固守于物理扩张、忽视核心能力建设与行业生态演变的必然结果。当前,中国连锁药 店行业同样步入增长拐点与结构性调整的深水区,来德爱的终局无疑是一面镜鉴,映照出零售药店行业未来的挑战与机遇。
唯一的出路,是从单纯“卖药”向提供“健康解决方案”转型。这不仅是应对当前行业阵痛的必然选择,更是抓住未来大健康消费市场机遇的关键所在。通过深化专业服务能力、拥抱数字化转型、拓展多元化健康场景,重构药品零售的商业模式与价值主张,才能在新的行业周期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