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气候太不正常,全球面临大考

0
分享至


从10月4日开始,虽然小镇跨越多省,但感觉雨就没停过。

小镇从北京到青岛,再从青岛返家,一路全是下雨,倒是解锁了雨天海边烧烤的新体验。数据统计,山东从9月1日入秋到10月8日,全省平均降雨量高达246.9毫米,但常年同期均值也才67.2毫米,整整偏多267.4%,创1951年有数据以来历史最高值。整个国庆也只有10月7日,山东全省降雨不到0.3毫米,短暂放晴。


等10月6日回京,除了返程途经河北以及刚回京的几小时放晴,其他时间北京还是下雨,就在小镇写稿子的时候,北京这场雨已经绵绵密密地下了几乎两天两夜,虽然雨点不大,但时间太长以至于城区降雨量已达暴雨量级,而根据北京市气象台预报,这场雨还会持续下到10月11日。

北京惯例是一场秋雨一场凉,但以前好歹还有个过程,但这一次连绵多日的下雨,气温直接降到了初冬,昨天最低气温降到了9℃,小镇4日离京还短袖短裤,结果今儿就得长袖外套了。

不仅是山东、北京,整个北方气候都在发生显著变化,尤其是降雨分布,这在前几年已经开始显现了。比如2023年河南发生的烂场雨,5月底麦收的时候突然出现大范围持续阴雨天气,这是十几年来最为严重的“烂场雨”天气。根据官方数据,仅烂场雨导致的麦收保险赔偿就达到26亿元。

到了今年,气候变化就更明显了。就拿小镇今年刚去过的地方来说。

7月去爬黄山,酒店定了不能退,只好赌一把,一出车站就发现不对,气温突破40度,当地人说,这是他们记忆中几十年来气温最高的时候,这还爬什么山啊,出门吃饭都需要勇气,去了几个室内博物馆就返京了,回京后过了几天,黄山气温就正常了。

8月去内蒙古自驾游,今年内蒙古多地降雨也不正常,与正常作物生长节律直接冲突,导致减产。比如位于河套平原的巴彦淖尔这几年秋季都遭遇异常降雨天气,对当地玉米、小麦、葵花子等农作物种植收获带来极大影响,要知道过往这个时节,河套平原需要进行灌溉补水,但这几年降雨太多,直接阻碍了正常的花粉传递,今年降雨太多的地方,可能葵花子产量会受到极大影响。

玉米收割难问题也在一些北方省份出现了。尤其是华北平原,传统是一季玉米、一季小麦,通常农耕的绝大多数成本由玉米覆盖,然后收益主要靠冬小麦。

过去已经形成了机械化采收的习惯,除了特别分散的小块地还需要手掰,其他都用机器了。这一点太重要了,小镇小时候去地里试过掰棒子,特别闷热、虫子多、叶片锋利如刀。改用机器后,虽然亩均收入还是不高,但起码省力,但今年由于土壤积水太多,田里软塌塌的,导致大型收割设备无法下地,这也导致玉米收割变得极为艰难,如果关注短视频平台,会看到今年有特别多的人工掰玉米棒子的情况。


降雨异常带来的影响不仅仅涉及主粮,其他作物也受到了影响,包括蔬菜大棚,春季降水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直接影响到土壤积水,这就必然会影响到蔬菜的根部生长,等到蔬菜长大需要更多水分供应的时候,根部发育不足,又会导致蔬菜缺水影响到蔬菜品质和产量。好在潍坊等蔬菜主产地,这几年应对经验更加丰富。

太多太多天气异常变化带来的影响了。

网上总有人说这种降雨异常,说明是降雨带北移,对中国大为有利。

这个说法不严谨,甚至可能是错误的。因为气候层面的变化,要以十年甚至几十年作为观察周期,而不仅仅是几年的变化,有可能这三五年突然在八九月降雨异常多,等到明年突然就降雨少了,来来回回波动很多次,这到底算不算降雨带北移呢?

这还是比较初级的气候周期,实际从地理角度观察,时间周期要以百年甚至千年作为单位。

还要注意,任何天气的异常变化,都会对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因为人类的农业生产是非常有周期性和计划性的,二十四节气就是为了指导农业生产,比如气候相对稳定的时候,也会存在偏差,但误差一般也就是三五天,尤其河南这块地方节气变化更是稳定。

只要稳定,就容易把握规律,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去趋利避害,就体现在大规模的水利建设,还有作物的选择、土壤的翻耕等等诸多细节,小镇不是农学出身,就不谈太多细节了。

就单拿降雨增加来说,如果能够规律出现,比如确定了以后北方就是降雨多,而且夏汛改为秋汛,这也好办。无非把耕地重新翻一遍,提前做好防涝准备,然后更改种植作物。比如河南已经在一些地区推广种植水稻,2021年南阳官庄镇改种了4000亩水稻,亩产达到1200斤,这批稻田是6月耕种、10月收获,刚好匹配变化后的降雨集中期。


后来几年,河南也在适度推广水稻种植。这并不奇怪,毕竟种小麦还是水稻,主要还是气候尤其降雨决定的,南阳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种的也是水稻,只是因为降雨变化,水田才慢慢变成了旱地,到了20世纪90年代,南阳就很难见到水稻了,改为小麦和玉米。

而更早前,在西汉年间,那时候全国普遍种稻,当然也跟饮食习惯有关,那时候还不会把小麦磨成面粉再制成面食,小麦颗粒特别难消化,口感也不好,但主要原因还是跟气候尤其降雨有关。

当前全国范围异常气候用一句话概括,可以说华北秋雨连绵、华中酷热难耐、华南持续台风,东北、西北、华南相对跟往年差不多。选了几个省会城市大致对比下,已经晚上10点多了,中部几个城市气温竟然仍然在30度左右,白天气温最高能超过37度,比广州还热。


这背后关键受全球气温上升的影响,导致海洋升温,副热带高压过早形成,极地寒流又太弱,大气能量过强把大量水汽带到了北方,就导致华南春汛提前,传统的梅雨季几乎没了,10月华中地区仍然高温酷暑,而华北的春汛直接被跳过,夏汛变成了秋汛。

于是夏天河南多地干旱备受关注,等到九十月又是大雨连绵,内蒙古不分地区,也出现了更高强度的夏秋降雨。

这几年国家已经高度关注到气候的异常变化,并积极进行干预。最大的标志就是水利建设加速,自2022年水利建设投资首次超过万亿元,之后连续三年突破万亿,2024年更是达到13529亿元,预计整个“十四五”期间累计水利投资超过5.4万亿元,今年必然要创新高,未来“十五五”期间,还要继续加码,这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底气。


如前面所说,仅根据部分官方报道,就可以看到起码在2021年河南南阳就开始推进水稻种植,顺应气候和降雨变化。

还有一个细节,这几年,水利出身的干部晋升要更快一些。2025年1月上任的现任河南一把手,同样是出身水利,1978年就读清华水利工程系,从1983年起长期在水利系统工作,一直到2017年以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秘书长转任地方,整整在水利系统求学、工作近40年。

不仅中国面临挑战,全球也在面临挑战。比如英国,过去传统的干旱收获季,现在也是降雨连绵。

这种异常降雨的影响太大了,不仅与惯例种植的作物生长周期矛盾,更由于现在早就普及机械化生产,在收获季降雨,必然导致收获不及时,也不可能大规模上人力。

当然,也不用太紧张,气候变化是正常的、必然的,关键是气候一变,规律就变了,而想要抓住规律,需要更多时间探索,在中国就需要编制新的气候节令,以指导全国农业生产。毕竟目前谁也不敢说以后就都这样了,怕就怕按照这几年新情况重新组织生产,结果第二年又变了,所以只能长期调整和短期应对同步进行。

所以,小镇也理解,网上有些人总在质疑中国粮食丰收。对此小镇之前在《》已经谈过了,四大粮商掌握的情报系统和综合能力,超越全球大多数国家,如果中国粮食丰收有假,全球粮价早就不是现在的样子。

目前气候异常确实导致减产,这是客观事实,但中国这几年大丰收也是铁的事实。关键靠科技和农田水利建设对冲气候变化,前者主要靠良种,后者则靠高标准农田改造和水利设施投资,比如应对异常干旱,加大灌溉区建设,于是今年虽然多地干旱出现减产,但因为全国500万亩以上连片的灌溉区大丰收,所以整体还是丰收。

还要注意,丰收不代表必须每年比钱一年收成高。

总的来说,这轮气候变化,可以说有利于中国。但绝不是什么简单的天命,归根到底是中国人的自我努力,中国靠科技突破和基础设施建设对抗气候的异常,极大降低了异常带来的负面问题,转危为机。

放眼到全球,很少有国家能像中国一样具有强大的组织力和执行力,更缺乏举国防汛抗旱的数千年文明历史。

比如同样是农业强国、暂居世界第一的美国,别说应对气候异常了,就连美国农业根基的土壤都在出现无可逆转的致命恶化。根据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乔·汉德尔斯曼所著《无土之地:如何走出土壤困境》一书,她极为关注当代全球日益严重的气候变化、土壤侵蚀以及连带出现的粮食安全等问题,警告美国、中国、印度面临严峻的土壤危机。

但经过这些年的努力,中国已经大为改善北方生态脆弱和过度开发问题,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和退耕还林等工程,明显降低了耕地退化风险,有望根本解决乔·汉德尔斯曼的预警问题。

反观美国和印度,危机正在加深。印度也就罢了,毕竟国力不足、内部松散,而且由于喜马拉雅山的存在,这几年印度遭遇的极端气候太过恶劣;但美国各方面条件比印度强太多了,但偏偏由于政府无能短视以及资本贪婪,再加上美国表层土壤非常脆弱,根本扛不住美国破坏性的大开发,未来几十年,美国农业就会出现无可逆转的大规模减产。

基于这一趋势,现在开始调整中国的全球农产品来源结构,减少对美国农作物的依赖,也是一种未雨绸缪。毕竟在全球气候异常变化、暂时难以总结出新规律的情况下,全球布局终究不会错,总不至于全世界同时遭灾。

而在全球面临严峻气候变化威胁的情况下,中国的科技、基建、防汛抗旱经验等等,都将成为全世界的硬通货,全球会有更多国家加强与中国的农业合作,这会极大有利于中国争夺全球农业主导权,有望在农业国际化领域,真正与四大粮商并驾齐驱,也就是争夺全球粮食的定价权。

总之,对气候变化,既不能过于悲观,也不能盲目乐观地说国运来了。

国运并非天赐,而是十几亿中国人的努力奋斗而来的。

其他文章推荐

如果喜欢,还请点赞、“在看”和关注吧

欢迎分享,让更多人发现“大树乡谈”

备用:大树乡谈2022、大树乡谈2023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唐诡3》有原型的7个人物,卢凌风有原型,苏无名费鸡师也有记载

《唐诡3》有原型的7个人物,卢凌风有原型,苏无名费鸡师也有记载

北梦一
2025-11-12 19:39:45
暴跌了50%!中国第一睡城成鬼城,十年前上车“燕郊”的人都哭了

暴跌了50%!中国第一睡城成鬼城,十年前上车“燕郊”的人都哭了

墨兰史书
2025-10-24 13:25:03
威少准三双完胜施罗德,约基奇35+15+7,掘金双杀国王豪取五连胜

威少准三双完胜施罗德,约基奇35+15+7,掘金双杀国王豪取五连胜

钉钉陌上花开
2025-11-12 14:37:17
我年终奖8千,其他同事8万,老板要我跟我续签20年合同,我笑了

我年终奖8千,其他同事8万,老板要我跟我续签20年合同,我笑了

张道陵秘话
2025-11-08 16:32:14
同样是武术演员,谢苗登上全运会舞台,和释小龙走上了不一样的路

同样是武术演员,谢苗登上全运会舞台,和释小龙走上了不一样的路

查尔菲的笔记
2025-11-11 18:05:19
安东尼奥:有些不满不能细说;我们一直长期考察王博豪

安东尼奥:有些不满不能细说;我们一直长期考察王博豪

懂球帝
2025-11-12 22:27:24
俄罗斯在红军城对乌军展开攻势,乌克兰第二大城市一区域已全面被俄军控制!俄方强硬回应日本制裁!特朗普最新发声......

俄罗斯在红军城对乌军展开攻势,乌克兰第二大城市一区域已全面被俄军控制!俄方强硬回应日本制裁!特朗普最新发声......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1-12 06:58:54
38岁高叶“透视”上海滩!阿玛尼加身,熟龄魅力挡不住!

38岁高叶“透视”上海滩!阿玛尼加身,熟龄魅力挡不住!

锋哥与八卦哥
2025-11-09 11:15:59
他被抬上刑场时已病入膏肓,蒋介石却说“妻是匪夫必同罪”

他被抬上刑场时已病入膏肓,蒋介石却说“妻是匪夫必同罪”

愚鉴
2025-10-27 09:32:20
乌军绝地反击,俄军被打得晕头转向!

乌军绝地反击,俄军被打得晕头转向!

世界探索者探索
2025-11-08 23:27:45
缅北四大家族被同盟军包围,情急之下向西方求助:我们有邻国证据

缅北四大家族被同盟军包围,情急之下向西方求助:我们有邻国证据

真实故事汇
2023-11-14 17:55:20
体坛:刘若钒曾想回成都却被徐正源拒绝,后获里卡多、穆斯卡特赏识

体坛:刘若钒曾想回成都却被徐正源拒绝,后获里卡多、穆斯卡特赏识

懂球帝
2025-11-12 10:26:08
最低5℃!成都气温即将陡降

最低5℃!成都气温即将陡降

鲁中晨报
2025-11-12 16:31:04
在PPT里加了4个丑形状,领导傻眼了,追着我夸!

在PPT里加了4个丑形状,领导傻眼了,追着我夸!

秋叶PPT
2025-11-03 08:21:22
官方回应“江苏车牌将启动新字母号段”

官方回应“江苏车牌将启动新字母号段”

鲁中晨报
2025-11-11 12:39:02
面相全变了!再看41岁王珞丹和41岁白百何,才明白两人"差别"在哪

面相全变了!再看41岁王珞丹和41岁白百何,才明白两人"差别"在哪

娱乐圈笔娱君
2025-11-12 14:20:47
一野彭总倚重张宗逊,二野刘帅倚重陈赓,四野林总倚重谁?

一野彭总倚重张宗逊,二野刘帅倚重陈赓,四野林总倚重谁?

星河逍遥游
2025-03-27 22:39:53
杨紫啊!实在不行你就退圈吧!主要是大家都看不下去了,你都33了

杨紫啊!实在不行你就退圈吧!主要是大家都看不下去了,你都33了

乐悠悠娱乐
2025-10-28 15:05:14
杨鸣:我参加了6届全运会,开头结尾都是第四,是球队的传承

杨鸣:我参加了6届全运会,开头结尾都是第四,是球队的传承

懂球帝
2025-11-12 20:51:05
中国海军双线造航母,核常动力同步上马,能超美国五成吗?

中国海军双线造航母,核常动力同步上马,能超美国五成吗?

Ck的蜜糖
2025-11-13 00:53:35
2025-11-13 02:47:00
大树乡谈 incentive-icons
大树乡谈
讲逻辑,说人话,有意思。让我们一起穿越时代迷雾、共同成长至少20年。
426文章数 13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头条要闻

涉赌诈头目佘智江被引渡回中国 涉案资金超2.7万亿元

头条要闻

涉赌诈头目佘智江被引渡回中国 涉案资金超2.7万亿元

体育要闻

消磨你上千小时的足球游戏,走过第20年

娱乐要闻

再王珞丹和白百何 明白两人"差别"在哪

财经要闻

段永平最新访谈:聊企业经营 投资理念

科技要闻

前阿里人亲述: “经济上行”期双11什么样

汽车要闻

7座皆独立座椅/新增5座版 体验第三代吉利豪越L

态度原创

房产
家居
健康
教育
军事航空

房产要闻

海垦城建·鹿城壹号品牌发布会暨美学示范区璀璨启幕

家居要闻

情感之所 生活教会设计

血液科专家揭秘白血病七大误区

教育要闻

人民网专访!陈经纶中学校长独家揭秘

军事要闻

美媒爆出猛料 "北溪"破坏行动由扎卢日内指挥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