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御窑瓷器佛像与武则天像
杜钢建
此件瓷器佛像底部二字“大周”是指南周,是武则天建立的朝代。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获得普遍承认的女皇。武则天是大周朝唯一的皇帝。大周朝区别于历史上先秦时期的周朝,也区别于五代历史上的后周,后周也称为大周。武则天的大周也称为武周。
武则天(公元624~705年)本名武媚娘,即位后改名武曌。并州文水人(今山西文水县)。武则天本为太宗才人,后为高宗皇后,是唐中宗李显和唐睿宗李旦的母亲。唐高宗多病,武则天长期以皇后身份代他处理朝政。唐高宗去世后不久,武则天把持朝政,立太子李显为帝,是为唐中宗。不久又废中宗为庐陵王,改立另一个儿子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在平定徐敬业反叛后,于天授元年(690年)太后武则天废睿宗,僭号称帝,改国号“周”,定都洛阳,史称“武周”,亦称为“南周”(公元690~705年),自称“圣神皇帝”。
武周时期佛寺兴建频繁,使用年号证圣、大足等;这与李氏皇族推崇道教和如贞观、永徽、景云、开元等年号相对。705年去世时发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武则天享年82岁,葬于乾陵。由于谥号中的“则天”二字。武周政权是唐朝历史上的一段插曲,李唐王朝被武周政权所中断。武周时期的瓷器等器物成为大唐珍稀器物。
武则天去世后,神龙元年(705年),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拥立中宗李显复位,恢复了唐朝的政权。李旦被立为相王。中宗却一直受到韦皇后、女儿安乐公主和武后的旧有党羽武三思等人的影响,张柬之和敬珲等人全部被流放或诛杀。韦皇后有意成为第二个武后,安乐公主则曾要求被立为皇太女。在景龙四年(710年)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合谋毒杀中宗李显,韦皇后立温王李重茂为帝,是为少帝即唐殇帝,并欲加害相王李旦。李旦之子,当时是临淄王的李隆基在姑母太平公主协助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皇后、安乐公主及武氏残余势力,拥立李旦复位。
武则天建立的大周朝代文化由后来的后周政权所继承,其中包括延续了大周御窑柴窑瓷器文化。后周文化由宋太祖赵匡胤崛起而继承,其中包括后周柴窑瓷器文化。武则天是柴窑瓷器文化的早期推动者。由于武则天重视大周政权自己的瓷器文化,所以大周窑得到快速发展。五代柴窑和宋代柴窑都是在武则天大周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唐朝瓷器中,武则天大周窑瓷器属于唐朝顶级瓷器,极为珍稀。
后周显德年间著名的柴窑瓷器在宋代北宋和南宋时期一直属于皇宫御用瓷器。柴窑虽然创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初年(954年),为周世宗柴荣的御窑。但是周世宗柴荣的御窑是在武则天大周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武则天大周御窑,到周世宗柴荣御窑,再到大宋赵匡胤皇宫御窑,柴窑瓷器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柴窑在南宋时期依然属于皇家御窑。
武则天时期铸造的佛像中,有一些相貌原型是武则天的相貌,按照武则天的相貌制作佛像器物成为当时比较流行的做法。不仅一些大佛像采用武则天相貌,而且武则天大周时期的御窑瓷器佛像也有模仿武则天的相貌。此件大周御窑瓷器佛像是最典型的代表,也是唐朝珍稀瓷器。
唐代在武则天统治时期颁《大云经》于天下,下令全国各州修建大云寺,铸造大佛像,很多寺庙也因此更名为大云寺。《象教皮编(六卷全)》曰:"龙朔初高宗幸并州童子寺,大像高十七丈,后遣使送袈裟,其像放大光明。"高宗下令为高十七丈的巨佛进行装饰,使大佛像更为庄严神异。
唐高宗夸武则天“雍容华贵,有菩萨之仪态”。卢舍那大佛开凿于唐高宗672年,是唐高宗为给武则天献礼而专门开凿的。据《唐书·袁天纲传》记载,言武后幼时,天纲曾为之相面,称其相为"龙睛凤颈",乃贵人之相。后来根据大家的建议,直接按照当时已经48岁的武则天修建了一尊佛像,也就是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像。
其中,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就是根据武则天的容貌仪态所造出来的像,并成为龙门石窟中艺术水平最高、整体设计最严密、规模最大的一座造像。据《大卢舍那像龛记》记载,为修大佛“皇后武氏助施脂粉钱二万贯”,武则天亲自主持卢舍那佛的开光仪式,在当时极为轰动。
武则天时期,制作佛像传播佛教风靡一时,蔚为壮观。《(古今图书集成)释教部汇考》卷2载,"嗣圣十七年(即太后久视元年)……按张廷珪传,武后税天下浮屠钱,营佛祠于白司马坂,作大像。"
置大佛像曾经风靡一时。《大唐西域记》卷5中载:"自古至今,诸王、豪族,凡有舍施,莫不至止,周给不计,号大施场。今戒日王者,聿修前绪,笃述惠施,五年积财,一旦倾舍,于其施场,多聚珍货。初第一日,置大佛像,众宝庄严,即持上妙奇珍,而以奉施……从此之后,诸国君王各献珍服,尝不踰旬,府库充仞。"
各地寺庙曾经纷纷建造大佛像置于佛殿。《参天台五台山记》卷2中载,"廿九日(乙巳)天晴,清祥座主斋,令见师舍利日记,悬师影供斋丁宁也。即出大门向赤城寺,拜大佛殿弥陀丈六像,智者大师参此大殿,于佛前入灭,令礼烧香感泪先下,次参忏法堂烧香。"
大佛像制过十丈的寺庙有不少。《续高僧传》卷20中载,"释惠仙,姓赵,河东蒲阪人。幼怀出俗,缘故淹留,年登不惑方果前愿,既出家后随方问津,虽多涉猎,然以华严涅槃二部,为始卒之极教也……所以执卷自随有若双翼,或有言晤披而广之……寺有大像制过十丈,年载既久埃尘是生,栋宇颓落珠玑披散,遂控告士俗更缔构之。"
有的寺庙甚至建造弥勒大像百丈。《释氏通鉴》卷6载:"武德三年,先是沙门宝证,于普救寺,创营弥勒大像百丈,万工才登其一而证逝,众请积继之……积乃脩建十年,雕妆竝毕,道俗欣庆。"据《为霖道霈禅师餐香录》卷2载:"募塑大佛像,鼓山大殿东尊佛像,方四十载,乃为蚁所坏……监院成源,始发意铸铁佛,以垂永久……凡四众人等,于尊像之前,烧香散华,礼拜供养。"
针对武则天时期大造佛像,狄仁杰上书说,"今之伽蓝,制过宫阙,穷奢极壮,画缋尽工,宝珠殚于缀饰,环材竭于轮奂。工不使鬼,止在役人,物不天来,终须地出,不损百姓,将何以求?生之有时,用之无度,编户所奉,常若不充,痛切肌肤,不辞箠楚。"当时修建寺庙、巨大的佛像极尽奢侈,规模比宫廷还要宏伟。
针对武则天时期的寺庙建造大佛像运动,有的朝廷大臣建议有所克制。《古今图书集成:释教部汇考》卷2曰:"按张廷珪传,武后税天下浮屠钱,营佛祠于白司马坂,作大像,廷珪谏以为,倾四海之财,殚万民之力,穷山之木为塔,极冶之金为象,然犹有为之法,不足高也,填塞穴,覆压虫蚁,且巨亿计工员穷窭,驱役为劳,饥渴所致,疾疹方作。又僧尼乞匃自赡,而州县督输,星火迫切,鬻卖以充,非浮屠所谓随喜者,今天下虗竭,苍生雕弊。"
武则天时期的大周御窑是柴窑的前身。柴窑是以五代时后周皇帝周世宗柴荣之姓命名的窑口,是历史上著名的御窑。后周显德时(公元 954——959 年),世宗柴荣在银川一带建立柴窑,未能成果。柴窑移到新郑以东才烧成功。 明宣德三年( 1428 年)吕震《宣德鼎彝普》记载: “ 内府所藏,柴、汝、官、哥、定名窑器皿 ” 。五大名窑中柴窑位居第一。
柴窑瓷器颜料除了青色,还有黑、黄、白、酱釉、芝芝麻酱色多种。如乾隆咏柴窑诗句中,称清宫所藏几枚柴窑皆黑而无青者,清人杨望泰就认为柴瓷 “ 其色黄 ” 。乾隆《咏柴窑碗》曰 “ 足土口铜 ” 。在器型上,清宫中旧藏柴窑碗数枚,据记叙还有瓷枕等其他器型。
柴窑釉色在此件武周御窑瓷器佛像是有所体现。此件武周御窑瓷器佛像采用了当时几种顶级颜料釉色。其中 “紫金釉”得名是因为釉中加有金粉。釉水加金始自武周御窑和玄宗御窑。这种高贵神秘的釉色在大唐两朝御窑出现过。
此件模仿武则天相貌的瓷器佛像面部丰满圆润,头顶为波状发纹,双眉弯如新月,一双秀目微微凝视下方,露出祥和笑意。此乃典型的唐代造像风格。
【责任编辑】张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