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才23岁,怎么会是胃癌晚期?”
中山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张睿,攥着诊断报告的手止不住发抖。
然而,这却是残酷的现实。
![]()
图源网络,侵权删除
这个从云南山村拼出来的学霸,刚开启五年直博生涯,前一秒还在规划实验进度,下一秒就被命运按下了暂停键——连续熬夜赶项目、三餐靠泡面咖啡凑数后,他的人生,突然被贴上了“晚期”标签。
虽然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但来的却太残酷。
张睿的奋斗轨迹,藏着太多年轻人的影子。
父母靠种烤烟、打零工供他读书,他从不敢辜负这份期待:大学四年泡在图书馆到闭馆,保研成功后没歇一天,转身扎进实验室;直博后更是连轴转,凌晨两三点的实验数据、清晨六点的文献整理,成了生活常态。
![]()
图源网络,侵权删除
身体第一次报警是在今年4月,连续多日的反胃烧心让他直冒冷汗。
校医院建议做胃镜,他却想着“先把这周的实验做完”,随便买了点胃药应付。
直到7月,吃不下饭、体重骤降的他被迫就医,胃镜下的画面让医生沉默——胃黏膜大面积溃烂,病理结果显示:胃癌!
可恶的是进一步检查,让全家人绝望:晚期,伴淋巴结转移。
确诊后,父母连夜辞掉工作赶到广州,在医院附近租了间月租800元的小屋。
![]()
母亲每天早起熬鸡胸肉粥,可张睿往往喝两口就恶心呕吐,最多时连续五天靠营养针维持。
父亲白天跑医保、联系医生,晚上在折叠床上守着,头发半个月白了大半。
曾经能扛着实验器材爬四楼的小伙子,如今走几步路就要扶墙,两个月瘦了16斤。
校服裤的腰带紧了又紧,却再也系不上曾经的青春。
张睿的遭遇,不是个例。
近年来,胃癌正悄然向年轻人“下手”。
《2025中国胃癌防治白皮书》显示,我国30岁以下胃癌患者占比已从10年前的3.2%升至5.9%,且确诊时超70%为晚期。
为什么越来越多年轻人被胃癌盯上?
这三个诱因,正是很多人的日常。
首先是长期不良饮食习惯。
![]()
年轻人偏爱烧烤、火锅、腌制食品,这些食物中的亚硝酸盐、高盐成分,会反复刺激胃黏膜,诱发慢性炎症;更有不少人像张睿一样,忙起来跳过正餐,饿了就用泡面、外卖充饥,胃在“饥一顿饱一顿”中逐渐失去保护能力。
其次是熬夜与压力透支。
![]()
长期睡眠不足会打乱胃肠蠕动节律,导致胃酸分泌紊乱,而学业、工作压力带来的焦虑情绪,会进一步降低胃黏膜的修复能力,让癌细胞有了可乘之机。最后是幽门螺杆菌感染。
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超50%!
![]()
年轻人共餐时不使用公筷、忽视口腔卫生,容易交叉感染,而这种细菌会破坏胃黏膜屏障,是诱发胃癌的重要“推手”。
更危险的是,年轻人胃癌早期症状不明显。
如果出现这三种信号时,千万别当成“小毛病”
![]()
第一种是持续的上腹部不适。
比如饭后腹胀、隐痛,不像急性胃炎那样剧烈,却总反复出现,吃胃药也无法缓解。
第二种是食欲骤降与体重异常。
明明没刻意减肥,一个月内体重却掉了10斤以上,甚至看到油腻食物就恶心。
第三种是黑便或呕血。
如果发现大便颜色发黑(像柏油样),或偶尔呕出咖啡色物质,可能是胃出血的信号,必须立刻就医。
这些症状之所以容易被忽视,恰恰是因为年轻人总觉得“自己身体好”。
就像张睿最初把烧心当成“累出来的小毛病”,直到无法进食才去检查,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事实上,早期胃癌通过胃镜筛查就能发现,及时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可一旦拖到晚期,生存率会骤降至10%左右。
如今的张睿,仍在化疗间隙坚持看文献,他在社交平台写道:“如果能重来,我一定按时吃饭、好好睡觉。”这句话,戳中了无数正在透支健康的年轻人。
别等到疾病找上门才明白,所谓的“年轻资本”,经不起无底线消耗;那些你以为“来得及”的健康管理,从来都等不起。
好好吃饭、规律作息、定期体检,不是口号,而是对自己最基本的负责。
毕竟,人生没有重来的机会,别让一时的“拼”,毁掉了本该漫长的未来。
张睿,加油!
未来很长,下一站更精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