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山东,某二甲院领导在招聘会场的一番话让很多本科应届生当场红了眼眶。”据应聘人员透露,该院人事收了很多简历,最后,一个主管招聘的副院长对着一群应聘者表示: “不要再给我们简历了,给了也不会看,多到已经要扔垃圾桶,不是硕博不要来!”
![]()
想起去年 11 月浙江海宁的招聘公示,社区医院、镇卫生院的录用人选里,整整一页纸就一个本科生,其余全是硕士,当时还觉得是沿海地区特例,现在看来,是我太天真了。
![]()
放在几年前,“研究生应聘卫生院”还是新鲜事。可这两年,类似新闻像滚雪球似的冒出来:河北坝营中心卫生院招不到本科生,清一色是研究生;浙江海宁卫健系统招录名单里,本科生屈指可数;现在山东的二甲医院也在喊“非硕博不要”。
有山东网友评论:“这哪是卷啊,这是直接把专科生的路堵死了!我们当初考医学院,想着好歹能去卫生院找份工作,现在硕士都往卫生院挤,大专生难道只能回家卖红薯吗?”
医院有苦衷:评等级要人才,申课题要学历,连上级检查都看“硕士占比”。可这背后,何尝不是一场“互相绑架”的游戏?医院用高学历装点门面,地方政府用人才指标彰显政绩,最后买单的,是那些怀揣“救死扶伤”梦想的普通医学生。
有人说这是“基层医疗在升级”——卫生院要搞慢性病管理、家庭医生签约、康复治疗,确实需要更专业的人才。可现实是,很多基层医院的设备还是老三样,门诊量撑不起高学历的“大材”。一位在乡镇卫生院工作五年的医生说:“我们这儿每天看80个感冒发烧的,写病历、量血压、开点药,本科足够了。现在招来的硕士,来了也得从头学公卫。”
山东网友@小夏的留言最扎心:“我专科护理专业,实习在县医院ICU,每天累得脚不沾地。想回家乡卫生院,结果人家说‘只招本科’。去私立医院?工资三千五,交完房租剩一千。现在连二甲医院都不要专科生了,我们这些农村出来的孩子,学医到底图什么?”
数据不会说谎:2023年全国医学专科毕业生超40万,而县级以下医疗机构提供的专科岗位不足15%。更讽刺的是,很多卫生院一边喊“缺人”,一边把专科生拒之门外——他们要的不是“能干活的人”,是“写在报表上的高学历”。
院领导说“简历多到扔”,真的是因为人才过剩?看看三甲医院的招聘——同样要硕博,人家有科研平台、晋升通道、优渥待遇。基层医院呢?编制有限、晋升难、职业天花板低,却也在复制“唯学历论”。
这像极了家长逼孩子考名校,哪怕孩子根本不喜欢。医院以为招了高学历就能“提升档次”,却忘了基层医疗的核心是“接地气”。村民需要的不是会发SCI的全科医生,是能在雨夜背老人去医院、能唠明白高血压饮食禁忌的“自家人”。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学历通胀”正在消耗医学生的热情。一位医学教授在朋友圈写道:“带教时,有本科生问我‘老师,我读研是为了进卫生院,这书还有必要读吗?’我竟答不上来。”当读书变成“为了门槛而读书”,医学的温度也就淡了。
不是说学历不重要,而是不该让学历变成 “一刀切” 的门槛。当二甲医院把本科生的简历扔进垃圾桶,当卫生院把专科生拒之门外,我们到底在筛选什么?是筛选 “有能力的医生”,还是筛选 “有学历的求职者”?
学历不该是枷锁,而是阶梯;人才不该被标签定义,而应被价值衡量。当基层医院都开始“唯硕博论”,我们失去的不仅是专科生的就业机会,更是医疗行业最珍贵的“人本温度”。毕竟,救死扶伤的从来不是一张文凭,而是一颗愿意扎根基层、服务患者的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