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钢琴也不买了,音乐神童也不培养了,“中产阶级”到底是清醒了还是手里真没钱了?
纵观整个钢琴行业,说是“一夜返贫”也不为过,短短3年全国琴行倒闭超6万家,利润更是暴跌,跌得可比金价的涨幅还猛。
![]()
那些曾经广受推崇的大牌钢琴厂财报同样惨不忍睹。海伦钢琴2025年第一季度净亏损近千万,珠江钢琴更是亏损超5000万,同比下滑162.52%。
不管是风光无限的上市公司,还是悄悄赚大钱的音乐老师,都成了吃不上饭的行业炮灰。
![]()
不过要说最愁的,恐怕还是砸了大钱全家托举孩子,如今才意识到钢琴不好使,却找不到新路径鸡娃的“中产”们……
如果把时间倒回十年前,完全是另一番景象。2015年前后,每个周末的音乐培训机构总是人满为患。
![]()
家长们提着乐谱袋,牵着穿小礼服的孩子,在走廊里边等边交流“育儿心得”:“你们家孩子考几级了?”“我们在音乐学院请的老师,一节课八百。”
那时的钢琴,不只是乐器,更是中产家庭的“标配”——就像小区的宝马、妈妈的LV包、爸爸的茅台酒,缺一样都觉得矮人一截。
![]()
这股风潮的兴起,离不开政策的推波助澜。自从素质教育被提倡,各地纷纷将艺术特长纳入升学加分项。
在北京,钢琴考级通过一定级别,就能在中考获得加分;在上海,某些重点中学的艺术特长生能降分录取。
钢琴,就这样成了教育军备竞赛中的“捷径”。
![]()
家住上海的李女士至今记得,2018年为了给孩子抢到一个知名钢琴老师的名额,她连续三天凌晨三点就去老师家门口排队,队伍里都是和她一样“望子成龙”的家长。
那时候不少家长觉得,只要能让孩子学钢琴,付出什么都值得。
在这股狂热推动下,中国琴童数量一度突破4000万,比整个加拿大的人口还多。有媒体将其称为 “钢琴潮” 。
![]()
在这场合力的非理性狂欢中,钢琴厂商、培训机构、钢琴老师、甚至搬琴师傅都赚得盆满钵满。
一架普通的立式钢琴售价两三万,却总是一琴难求;一节45分钟的钢琴课收费三五百,老师的课程表依然排得满满当当。
那真是行业的黄金时代。一位如今已经被迫转行的钢琴老师回忆,最多的时候,一天要上十节课,从早上八点到晚上九点,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但月入十万不是梦。
![]()
钢琴家教的收入水涨船高,某些“名师”的课时费甚至涨到每小时千元以上。这不禁让人感叹:这教的到底是音乐,还是点石成金之术?
所有的狂欢都有尽头。政策转向给了第一记重拳。2018年开始,全国各地陆续取消艺术考级加分政策。
![]()
最先感知到变化的是培训机构老板:“以前家长来咨询,第一句话是‘学这个能加分吗’,现在这句话变成了‘学这个有什么用’。”
三个字的改变,折射出整个逻辑的根本性转变。如果说政策转向是导火索,那么经济大环境的变化才是真正的炸药包。
![]()
口袋越来越瘪的普通家庭开始重新审视这项昂贵的投资:一架钢琴两三万,一节课程三五百,考级费用、乐谱费用、比赛费用……这是个看不见底的烧钱游戏。
更扎心的是,那些曾经投入巨资学琴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我小时候学琴花了家里五十多万,现在在幼儿园教音乐,月薪四千五。”一位音乐专业毕业生在社交媒体上的自述引发了广泛共鸣。
![]()
这条视频底下,最火的评论是:“学钢琴的尽头是带货?我看到好多音乐生都在直播卖货了。”
数据显示,2025年音乐专业毕业生中,仅46.3%月薪超过6000元。那个“学音乐就能跻身上流社会”的美梦,在骨感的现实面前碎得一干二净。
市场的萎缩来得比预期更快。钢琴经销商们昨天还在涨价,今天就在打折。上个月还供不应求的型号,这个月就滞销了。甚至有厂家自曝仓库里现在堆了两百多架钢琴,资金链都快断了。
![]()
为了活下去,钢琴厂商开始各显神通。珠江钢琴转型做文旅,湖州洛舍镇的“钢琴之乡”改行做家具,一些小作坊更是直接改行做音响设备。
一位钢琴厂老板的微信名已经从“某某钢琴厂”改成了“全屋定制·钢琴零售”,顺序的变化意味深长。
![]()
在这场行业寒冬中,最惨的还是那些被“套牢”的家长。家住杭州的陈女士说:“2019年花四万买的进口钢琴,现在挂闲鱼四千都卖不掉。最后送给亲戚了,好歹还能赚个人情。”
钢琴梦碎的背后,是整整一代家长教育理念的深刻变革,曾经的“鸡娃”先锋们开始排着队反思。
北京一位给孩子报了八个兴趣班的妈妈在小某书上发文:我卖掉了钢琴,退掉了奥数班,周末带着孩子去爬山。看着他满头大汗却笑容灿烂的样子,我突然明白:这才是童年该有的模样。
![]()
这条帖子获得了上万个赞,新一代父母终于回过味来。带孩子去农村插秧、去工厂参观、去野外露营,替代了无休止的培训班。
他们意识到孩子的身心健康比名校录取通知书更重要。一位父亲坦言:“我儿子在黄河边骑行晒得黝黑,但眼睛里的光比任何时候都亮。”
![]()
而且父母的陪伴胜过砸钱外包教育。数据显示,户外运动装备、研学旅行、科学实验套装等消费正在快速增长。家长们似乎达成了共识:与其在教室里学音乐,不如在大自然里学生存。
当然,这并不是说音乐教育就此消亡,而是它正在回归本质。
在安徽阜阳,钢琴教师张岩发起的“乡村音乐援教”公益行动,让200多名乡村孩子接触到了音乐。没有考级压力,没有功利目的,孩子们纯粹因为喜欢而弹琴。
![]()
“看到孩子们第一次弹出《小星星》时眼中的光芒,我才真正理解了音乐教育的意义。”张岩说。
9月6日,张岩还因为自己的这项事业获得了“阜阳好人”的称号,或许过时的不是音乐教育,而是对钢琴的过度追捧。
二手钢琴仓库里,堆积如山的钢琴从曾经的“中产标配”,变成了最占地方也最难卖的家具。
![]()
而在千里之外的乡村小学操场上,志愿者弹着电子琴,孩子们围成一圈放声歌唱。没有考级,没有比赛,只有纯粹的快乐。
那个被过度消费的钢琴梦已经醒了,但音乐本身从未离开。它只是褪去了功利的外衣,回归到了最本真的模样——不是阶层的象征,不是升学的工具,而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
![]()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