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南京火车站的玻璃穹顶,洒在布满行李箱滚轮印记的大理石地面上时,来自安徽滁州的大学生李萌萌终于拖着半人高的行李箱,走出了出站口。她抬头看了眼手机上的时间 ——2025 年 10 月 8 日 7 时 12 分,距离假期正式结束还有不到 17 个小时。“
![]()
还好没耽误明天上班打卡,” 李萌萌一边说着,一边顺着地上醒目的蓝色地贴走向地铁 3 号线入口,地贴上 “地铁换乘由此进” 的白色字体在人流中格外清晰。这一天,像李萌萌这样奔波在返程路上的旅客,在全国范围内超过了 2175 万人次,一场跨越山海的 “回家” 与 “返岗” 大迁徙,正在全国铁路网中有序上演。
![]()
作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南京火车站及南京南站在此次返程高峰中,承担着连接华东、华中与华北地区的关键角色。10 月 8 日当天,南京两大火车站累计发送旅客突破 45 万人次,较 2024 年同期增长 12%,其中南京南站单日发送量更是创下历史新高,达到 32.8 万人次。
![]()
这样庞大的客流背后,是无数家庭团聚后的别离,是学子们假期结束后的归校,也是打工人新一轮奋斗的开始。
![]()
在南京南站的出站大厅里,不同年龄段、不同身份的旅客,构成了一幅生动的返程众生相。靠近东出站口的角落里,一对老年夫妇正相互搀扶着整理行李,老爷爷手里紧紧攥着一张泛黄的车票,票面上 “南京南 — 徐州东” 的字样格外显眼。“孩子在徐州工作,中秋跟他一起过的,这不一放假结束就得回去了。” 老奶奶笑着说,语气里带着一丝不舍,“今年车站特别贴心,知道我们老年人眼神不好,不仅有志愿者帮着拿行李,地上还有彩色的指引贴,跟着走就不会迷路。”
![]()
顺着老奶奶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地面上分别贴着红、蓝、黄三种颜色的地贴,红色指向公交站台,蓝色指向地铁入口,黄色指向出租车等候区,三种颜色的地贴如同三条彩色的丝带,将原本可能混乱的出站流线梳理得井井有条。
![]()
除了可视化的指引措施,南京南站在此次返程高峰中,还推出了多项人性化服务。针对夜间到站的旅客,车站在 10 月 7 日至 8 日期间,启动了通宵运行模式,不仅所有售票窗口根据夜班车开行情况延长服务时间至次日凌晨 2 时,还在候车大厅增设了临时休息区,提供免费的热水和充电服务。“
![]()
我坐的是凌晨 1 点多到的火车,本来还担心出了站没车回家,没想到车站不仅有通宵地铁,还有志愿者引导换乘,特别方便。” 刚毕业不久的上班族王宇说,他此次是从武汉返回南京,为了不耽误 10 月 9 日的工作,特意选择了夜间的返程车次。据南京南站工作人员介绍,仅 10 月 7 日夜间,车站就加开了前往上海、杭州、合肥等方向的夜间高铁列车 38 列,累计输送旅客超过 5 万人次,有效缓解了日间的客流压力。
![]()
在客流疏导方面,南京南站更是下足了功夫。考虑到返程高峰期间旅客携带行李较多,车站在每个出站口都配备了行李搬运志愿者,这些志愿者大多是来自南京本地高校的学生,他们穿着统一的红色马甲,在人群中格外显眼。“我们从 10 月 1 日就开始在这里服务了,主要负责帮旅客拿行李、指引方向,每天工作 8 个小时左右。”
![]()
志愿者小李告诉记者,虽然每天要走几万步,胳膊也因为搬行李变得酸痛,但看到旅客们顺利换乘时的笑容,就觉得一切都值得。此外,车站还利用大数据分析,提前预判客流高峰时段和重点换乘方向,通过调整安检通道数量、增开临时检票口等方式,减少旅客的等待时间。数据显示,10 月 8 日当天,南京南站旅客平均出站时间较平时缩短了 15 分钟,换乘地铁的平均等待时间不超过 8 分钟,未出现长时间拥堵的情况。
![]()
其实,南京南站的这些举措,只是全国铁路应对返程高峰的一个缩影。10 月 8 日当天,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 2175 万人次,加开列车 2189 列,创下单日加开列车数量的历史新高。从北方的北京西站到南方的广州南站,从东部的上海虹桥站到西部的成都东站,全国各大火车站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保障旅客的返程之路顺畅有序。
![]()
在北京西站,车站推出了 “重点旅客预约服务”,针对老年人、残疾人、孕妇等特殊群体,提供从进站、候车到出站的 “一站式” 帮扶;在广州南站,车站联合当地交通部门,开通了前往周边城市的直达大巴,解决旅客 “最后一公里” 的出行难题;在成都东站,车站利用智能广播系统,实时播报各车次的到站信息和换乘指引,让旅客随时掌握最新的出行动态。
![]()
这样大规模的铁路运输保障,背后离不开无数铁路人的默默付出。在南京南站的调度指挥中心,工作人员们已经连续奋战了多个昼夜,他们坐在布满显示屏的控制台前,实时监控着每一列列车的运行情况,精准调配着线路和站台资源。“返程高峰期间,列车运行密度非常大,有时候每分钟就有一列列车进出站,容不得半点差错。” 调度员张师傅说,为了确保每一列列车都能准点运行,他们每天要工作 12 个小时以上,吃饭和休息都只能在调度室里轮流进行。
![]()
而在列车上,乘务员们同样忙碌不停,他们不仅要负责旅客的安全和服务,还要在列车运行过程中,及时清理车厢卫生、为旅客提供餐饮服务。“最忙的时候,一天要往返两趟,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 高铁乘务员刘女士说,但每当看到旅客们安全抵达目的地,听到他们说一声 “谢谢”,就觉得所有的辛苦都烟消云散。
![]()
随着时间的推移,10 月 8 日的太阳逐渐西斜,南京南站的客流高峰也慢慢趋于平稳。傍晚 6 时许,出站大厅里的人流渐渐减少,地上的彩虹地贴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温暖。此时,最后一批乘坐夜间高铁的旅客开始陆续进站,而车站的工作人员们,又开始为夜间的运输保障做准备。对于他们来说,假期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工作的放松,反而意味着新一轮忙碌的开始。
![]()
这场为期两天的返程高峰,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人员流动,更是中国铁路运输能力不断提升的生动体现。从 2008 年中国首条高铁京津城际铁路开通,到如今 “八纵八横” 高铁网的逐步成型,中国铁路用十余年的时间,实现了从 “追赶” 到 “引领” 的跨越式发展。
![]()
如今,在节假日期间,无论是单日发送旅客超 2000 万人次,还是加开列车超 2000 列,都已经成为中国铁路常态化的运输能力。而这背后,是无数铁路建设者、调度员、乘务员的辛勤付出,是中国铁路技术的不断创新,更是国家综合实力提升的有力证明。
![]()
当夜幕降临,南京南站的灯光逐渐亮起,照亮了旅客们前行的道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场返程高峰的结束,意味着假期的正式落幕,也意味着新的生活与工作即将开启。但对于铁路人来说,他们的工作还远未结束,因为下一个节假日的运输保障,已经在悄然筹备中。
![]()
或许,正是这份坚守与付出,才让每一次的 “出发” 与 “抵达”,都充满了温暖与安心。而那些留在车站里的彩虹地贴、通宵亮着的灯光,以及志愿者们温暖的笑容,都将成为这个国庆中秋假期里,最难忘的记忆。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