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或许会遇到这样一些长辈或者朋友:他们每逢天气转凉或者稍微劳累一些,就容易引发咳嗽气喘,而且还经常反复感冒、得肺炎,或者是其他症状都快好了,咳嗽却一直不好,甚至感觉呼吸很浅,好像气吸不到肺里一样。与此同时,他们还会有腰膝酸软、双腿发沉、走点路就脚软乏力等症状。
面对这种复杂情况,如果只想着止咳化痰,或者单独温补身体,那么情况很难会有所改善。这就像一个需要同时解开两个环的锁扣一样,考验的是协同作战的能力,而苏子降气汤,正是巧妙解决这一难题的答案。
![]()
苏子降气汤是理气剂,为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载中药方剂,由紫苏子、半夏、当归、前胡、厚朴、肉桂、甘草组成,可以降气平喘、祛痰止咳,主要针对的是上实下虚之痰喘证,症见痰涎壅盛、胸膈满闷、咳喘短气或肢体浮肿。
知道了基础信息之后,再来看看来苏子降气汤所针对的上实下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上实和下虚,这并非两个孤立的问题,而是一个整体状态。
首先,我们来看看上实是怎么回事。这里的实,指的是多余的、不该有的病理产物壅塞在了身体的上部,也就是肺脏。肺主司呼吸,调节着全身气机的升降出入,当痰湿盘踞在肺中,阻碍了肺气的正常流动,就会使得肺气不能顺利向下肃降,反而被堵得向上冲逆,对应到人身上,就表现为喘嗽、喉咙里痰声不断、胸部感觉满闷憋胀等一系列症状。所以,上实的本质是痰壅气逆,属于需要被疏导出去的“邪气盛”。
那么,下虚又是指什么呢?这个虚,指的是人体的亏虚,具体来说是肾不足。其中肾阳不仅提供着温煦的能量,而且还可以帮助肺保持吸气的深度。如果肾阳不足,这时即便肺想正常吸气,也没有足够的力量来固摄,就会出现吸气浅短、感觉气吸不到底、活动后喘促更甚的情况。同时,也会有腰酸腿软、双脚乏力、畏寒怕冷等表现。因此,下虚的根本是肾阳虚衰,纳气无权,属于需要被温养的“正气虚”。
更重要的是,上实和下虚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会相互影响,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肾阳不足,会导致肺气难以降下,这就在无形中加重了“上实”的局面;反过来,痰浊壅肺也会损耗人体的正气,影响到肾的纳气,从而加剧“下虚”的程度。这种上面堵塞、下面空虚的复杂状况,就是苏子降气汤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能明白这个方剂的组方思路。
紫苏子味辛性温,归肺大肠经,能降气消痰、平喘润肠。紫苏子能让气机平复,消除阻滞在肺脏的痰湿,而且紫苏子的药性相对温和;半夏燥湿化痰,前胡降气化痰,甘草补脾益气、祛痰止咳、调和诸药,这些都很好理解;但为何用厚朴呢?因为苏子降气汤的情况是无力排痰,所以用燥湿消痰、下气除满的厚朴,加强了排痰的能力;而用肉桂,就是因为肺脾肾阳气不足,整个人体气化不利,水道不得通调,津液不得布化,所以聚而为痰,在这种情况之下,就需要用肉桂来温肾。
还有个当归的问题,其归肝心脾经,能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乍一看,当归用的好像有点突兀,但国医大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王绵之老先生认为用的是恰到好处,这怎么说呢?王绵之老先生认为:“因为到了这样的情况,哮喘病都影响到心,病人的大便都不通畅,这有两个理由,一个是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肺气壅,大肠不通,当归在其中主要是养心润肺,加上气味芳香,可以行气,对积于胸中的宗气有推动的作用。”这里只截取一段,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找原文来看看。所以大家知道了吧,当归一方面是解决大便不通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养心。
![]()
我们明白了苏子降气汤的组方原理后,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如何准确地使用它,毕竟再好的方子,也必须用在适合的人身上才行,否则可能适得其反。那么,什么样的情况最适合使用苏子降气汤呢?
首先,最核心的表现是咳嗽和喘促。这种咳喘,通常痰量很多,颜色是白的,质地比较清稀,有时可能呈泡沫状。而且会感觉胸口有一股气往上顶,呼吸起来很费力,呼气相对容易,但吸气却感觉深度不够;与此同时,会伴随下半身虚弱的迹象,比如腰背酸痛、膝盖软弱无力、腿脚容易疲惫,或者整个人精神不振,手脚可能不温等等;通常会看到舌质比较淡,舌苔是白的,而且看起来是比较水滑或者腻的。
关于如何使用这个方子还要再补充两点,其一是苏子降气汤证不是一下子来的,也就是突然咳喘的情况用是不行的,一定是日久造成了肾虚才可以用的;另外一点是,要确认痰饮的产生跟谁有关系,因为肺脾肾都会生痰,我们要找到根才可以。那怎么找呢?哎,对了,当痰饮病出现腰酸腿疼、脚步虚浮、乏力等情况时才可以确定
需要注意的是,正因为苏子降气汤的药性偏于温燥,是专门针对寒痰的方子,所以它有着明确的禁忌人群,最重要的一点是,它绝对不能用于痰热或肺热引起的咳喘。如果见到痰色发黄、粘稠不易咳出、喉咙痛、口干想喝冷水、身体发热、舌头发红舌苔发黄等情况,这说明体内有热,用了温燥的苏子降气汤无异于火上浇油。同样,对于肺肾阴虚导致的干咳少痰,这个方子也不适用,因为会严重耗伤阴液。此外,如果是单纯的肺气虚或肾不纳气,而没有明显痰湿,也是需要调整思路的,不能简单套用此方。
在剂型和服用方法的问题上,方中通常会加入生姜和大枣,主要是用来保护脾胃,缓和药性的。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由于方中含有半夏,有毒,所以要注意不要擅自使用。当然,现在也有配制好的中成药,方便性提高了,但选择时依然必须严格遵循药品说明书,并且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
接下来,咱们简单说一个古代医案来加深印象,这个医案出自清代魏之琇的《续名医类案》。
顾芝岩夫人喘嗽半载,卧不着枕,舌燥无津,屡治不应。诊之右关尺虚涩无神,此标在肺,而本在肾也。肺为出气之路,肾为纳气之府,今肾气亏乏,吸不归根,三焦之气出多入少,所以气聚于上,而为喘嗽口干,不得安卧。《中藏经》云:阴病不能吸者,此也。法当清气于上,纳气于下,使肺得其清肃,肾复其蛰藏,则气自纳,而喘嗽平矣。用苏子降气汤加人参五钱,肉桂一钱,连进三剂,症渐平。改用金匮肾气汤,加人参五钱,二十余剂,可以安枕。后因调护失宜,前症复作,乃委之庸手,纯用破气镇逆之剂,极诋人参为不可用。病者自觉不支,求少参,不与,遂气败而死。伤哉。
这一段翻译一下就是顾芝岩夫人患有气喘咳嗽已半年,无法平躺入睡,舌苔干燥毫无津液,多次诊治无改善。然后经诊察发现是病症表现在肺,但根本原因在肾。《中藏经》所说“阴病不能纳气”正是此理。所以应当清肃上焦之气,同时纳气归肾,使肺恢复清肃的能力,肾恢复封藏之职,这样气机自然能够归纳,喘咳也就平息了。于是就用了苏子降气汤,加入人参五钱、肉桂一钱,连续服用三剂后,症状逐渐缓解。之后改用金匮肾气汤,加入人参五钱,服用二十多剂后,已能平卧安睡。但后来因调养不当,前症复作,家属转而求助其他医生。这位医生一味使用破气镇逆的药物,极力诋毁人参不可用。病人自觉体力不支,请求稍用人参却遭拒绝,最终元气衰败而亡,实在令人痛心。
这个医案读来真是让人感慨,既看到了中医辨证的精妙,也目睹了一场悲剧。这位夫人的病根其实就是在肾,前面的医生之所以“屡治不应”,很可能是只盯着肺了,一味地止咳平喘,忘了去补肾。而咱们这位主角,则先用苏子降气汤把壅塞在肺部的痰气请扫干净,同时加入人参和肉桂来进行紧急修补和加固,让肾重新振作起来,这前三剂药,是急则治其标。待症状缓和后,立刻调整战略,主打缓则治其本,为的是从根本上扭转体质,所以病人才能“安枕”。
而最后的悲剧,一方面是因为调护失宜,另一方面是因为后来的医生犯了两个致命错误:一是思维僵化,见喘治喘,用猛烈的破气镇逆药强行压喘;二是诋毁人参,在病人肾气大虚的背景下,破气药只会进一步消耗本已不足的正气,而人参是唯一能守住元气的关键。最后,病人自觉不支,需要人参来填补,却被医生忽视,最终元气散尽而亡。
通过这个医案,大家要知道,首先用中医来诊病一定要有整体观,要找到真正的根;其次要分阶段,先后次序一定要分明;最后,要重视身体发出的警告,一味蛮干,轻视扶助正气,甚至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
这张古老的方剂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或许就在于它处理矛盾的智慧。在我们的身体里,像这样虚实夹杂的情况其实非常普遍。而苏子降气汤告诉我们,当身体同时出现看似相反的问题时,关键在于分清主次,把握本质,找到那个能够打破恶性循环的关键点。因此,我们既要果断地清理威胁,也要耐心地强壮自身,这不仅是从诊病的角度来说的,同样也是生活中的智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