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15岁少年瞒着母亲参军,86岁的他从台湾归来,母亲苦苦等待了71年

0
分享至



2008年,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亲属搀扶下,踏上了阔别71年的故土。

那一刻,他的嘴里反复念着一句话:“我终于回来了。”

这位老兵叫谢春生,他的名字对外界来说或许陌生,但背后的故事却让人泪目。

1937年,他瞒着母亲参军抗日,一走便是七十余载。

那么,是什么让年仅15岁的他毅然参军?又是什么令一位母亲苦守至百岁?



离家参军

1937年,是中华大地动荡不安的一年,谢春生也才十五岁。

尽管年纪小,但他早已学会了忍饥挨饿、随父走街串巷兜售锅碗瓢盆的艰辛。

那年的一天,谢春生与父母行至上海近郊,街道上原本吆喝的叫卖声不再,取而代之的是日军的暴行。



傍晚时分,日军巡逻队逼近街口,谢父见势不妙,急忙将谢春生与妻儿藏进一处破旧屋后的地窖里。

他自己则硬着头皮上前应付,这是他多次用来转移敌军注意的办法。

可这一次,他没有再回来。

天色已黑,谢母压低声音劝谢春生不要轻举妄动,可谢春生终究按捺不住,悄悄爬出地窖,沿着昏黄的街道一路找寻。



终于,在村口的水井边,他看到了谢父躺在血泊之中,胸口还插着日军刺刀,眼睛瞪得大大的,像是死不瞑目。

自那夜起,谢春生变了,他不再只是那个沉默寡言、跟着父亲讨生活的少年,也开始频繁向村人打听前线情况,哪里有部队,谁在打日本鬼子。

他曾试图将自己的想法告诉母亲,母亲却说他是家里的根,要是没了,自己彻底没法活了。



谢春生知道母亲的苦楚,也知道自己是一家唯一的顶梁柱,他犹豫过,挣扎过,甚至在深夜一个人躲在父亲遗像前痛哭。

但最终,他还是作出了决定,去参军。

一个深夜,谢春生悄悄起身,从角落里取出母亲曾为他缝制的布包袱。

那里面是她亲手做的两双布鞋,一些干粮和几块铜钱,随即,他走到母亲床前,跪了下去。

三次磕头,每一下都磕得铿锵有声,接着,他紧紧握住包袱,冲出门去。



从新兵到老兵

从山东老家辗转逃离后,谢春生沿着村民指引的方向一路南行,在常州附近碰上了桂系部队的先头军。

面对军官的询问,他挺起胸膛、眼神坚定,说自己已经十七岁,其实,他才15岁。

军官望着他那毫不畏惧的脸庞,迟疑片刻,还是为他写下一封推荐信。

凭着这封信,谢春生被安排进了步兵连队,成为一名通讯兵。



这支部队不如他想象中那般威风凛凛,更多的是破烂的棉服、粗糙的步枪,还有一群和他年纪相仿却面容冷峻的新兵。

第一次接触军营的生活,谢春生便明白了什么叫“听天由命”。

营房简陋,食物粗粝,白天,他们在泥泞中操练,晚上,哨声一响,便得立即爬起来随时待命。

这种节奏让谢春生的身体几近崩溃,但他始终咬牙坚持,他告诉自己:“我不是来逃命的,我是来报仇的。”



身为通讯兵,他的任务是在枪林弹雨中,将命令和情报传至各个战斗小组。

他手脚灵活、反应快,加之小时候随父亲行商走南闯北,脚力极强,于是成了队伍中少见的“快腿”。

一次在敌军突袭中,原本负责传令的老兵在奔跑中被弹片击中,谢春生来不及多想,夺过对方手里的信件,冒着炮火向战线前方狂奔。

敌军几乎把所有的火力都倾泻在这条传令线上,但他始终没停下脚步。



回到连部的那一刻,他整个人已经浑身是血,腿上也中了一片弹屑,但他把信息准时送达,挽救了两个小队的战斗部署。

随着经验增长,谢春生渐渐从后勤调入一线作战,还第一次端起步枪站上正面战场,参加了“死守李家桥”战役。

谢春生被编入了李家桥守军最前线的防御沟渠。

他在堑壕中一边换弹,一边听着敌机在头顶低吼,一轮又一轮炮弹落下,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有的连惨叫都来不及发出。



他的班长,平时总爱在炊事班抢第二碗米饭的粗犷汉子,在一次掩护中被子弹击中胸膛,口吐鲜血还不忘喊:“谢春生,别让他们上桥!”

他不敢哭,也顾不得多想,只知道死死扣住扳机,把每一发子弹都送进敌人的胸膛。

战斗持续三天三夜,谢春生已经分不清自己杀了多少敌人,也不清楚自己有没有负伤,只有双手因常年握枪而起的血泡与骨节的剧痛提醒他,他还活着。

最让他难忘的,是团长的牺牲。



那位一向沉稳的老兵,在最后的抵抗中亲自站上阵前,指挥战士压制敌军。

当炮弹在他身边炸响的瞬间,谢春生清楚地看到,团长依然吼着守住。

这场战役后,李家桥保住了阵地,但部队伤亡惨重,谢春生也从一个新兵蛋子,被提拔为副班长。

而他内心的信仰,依旧未变:为了父亲,为了母亲,为了被侵略者践踏的国土,他必须活着,并必须战斗。



辗转他乡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

消息传来时,谢春生和战友们正驻扎在前线,他看着电台中传来的电报,眼睛瞬间湿润。

那一刻,他以为,这场支离破碎的战争终于可以画上句号,他以为,自己终能脱下军装,踏上归途,回到那片朝思暮想的家乡。

他已经整整八年未见母亲,脑海里浮现的,仍是自己默默磕头离家的画面。



可命运从不按剧本走,短暂的和平还未来得及走进百姓生活,国共两党的矛盾迅速激化。

战事再起,命令一下,他必须再次披挂上阵。

部队从南到北,一路奔袭,原本抗战时期并肩作战的“自己人”,如今成了枪口的方向。

谢春生第一次在战场上犹疑,第一次在开枪之前迟疑。

随着战争节节败退,国军不断南撤,1949年,最终,蒋介石一纸命令,决定退守台湾。



谢春生也在被动的浪潮中,成为了这场迁徙的一员。

他想过要跳船,哪怕游回去也好;他想过脱离部队,独自北上找娘;他甚至想过,自戕于甲板,以保一颗忠于故土的魂魄。

可他没有,他知道自己不能死,他还没完成诺言,还没有回到母亲的身边。

在台湾,谢春生被安置在军营旧址,而岁月在等待中流逝。

他从青年熬成中年,又从中年熬到老年,他试着寄信,却没有地址;试着打听,却无人知晓他家乡如今是何模样。



在台湾的日子是平静的,他退伍后做过小生意,卖过布匹、开过杂货铺,也曾在市场里为别人看摊谋生。

他娶了妻,生了子女,生活表面看似安稳,但只有他自己知道,他从未真正“落地”。

他是活着,却不属于这里;他是父亲,却始终是个没回过家的儿子。

有那么一阵子,谢春生几乎不再抱希望,特别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两岸关系紧张,任何联络都成了不可能。

他听说有人偷偷潜回大陆,被抓了;也听说有人试图打听老家的消息,被严密监视。

而他,也只能继续思念着,等待着机会。



母子团圆

2008年,谢春生终于收到了一封来自大陆的信。

那是他多年如一日所期待的奇迹,偏偏在他年逾八十、以为此生无望时悄然而至。

信是通过民间退役老兵交流渠道传来的,大陆方面开展了一项旨在帮助抗战老兵寻亲回乡的计划。

在调查小组的耐心排查下,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可能的线索。

一位名叫王秀英的老人,106岁,住在青岛附近的小村子里,一直坚信自己有个儿子在外当兵,从未回来。



那一刻,谢春生浑身僵住,他没有犹豫,立刻开始办理回乡手续。

此时的谢春生已是白发苍苍,头顶稀疏,双腿打颤,连走路都要靠儿孙搀扶,但他像个孩子一样坚持亲自踏上那条离开了七十一年的归途。

寻亲的过程并不顺利,岁月更替,村庄地貌早已改变,原来的地址早已查无实据。

他跟着政府派出的工作人员,反复翻找老地图,重走旧地,最后在白沙河的一段支流旁,一个不起眼的小村落中,终于找到了王秀英的住处。



妹妹迎出来时,两人几乎同时泪崩,他记得她小时候爱穿碎花裙,一双大眼睛总是闪着机灵,如今却已是满头白发、佝偻着身子的老妇人。

他们彼此颤巍巍地走近,也没有说太多,只是紧紧相拥,泪水早已打湿衣襟。

谢春生在妹妹的搀扶下,踏进了老屋,屋内光线昏暗,一张老式木床旁摆着一张小桌。

他走到床边,看到母亲躺在床上,面容枯槁、满脸皱纹,他一眼就认出了她,尽管她已没有昔日的神采。

他跪了下来,颤抖着喊了一声:“娘,孩儿回来了。”



王秀英仿佛听到了召唤,缓缓睁开眼睛,她嘴唇动了动,却发不出声音,只是伸出一只干枯的手,轻轻地摸上了谢春生的脸。

那只手干裂粗糙,却依旧温暖,她的手指在儿子的脸上缓慢移动,仿佛要把这张面孔刻进生命的最后一刻。

她没有问他去哪里了,也没有说一句责怪的话。

那晚,母子三人围坐在床边,妹妹讲述着家中的点点滴滴,谢春生静静听着,不时点头,眼神空洞中满是温柔。



天亮前,王秀英平静地闭上了眼睛,她的嘴角还留着那个见到儿子时的微笑,仿佛这世界上所有的等待,所有的苦痛,在那一瞬间都得到了赦免。

她没有带走遗憾,因为她等到了。

十五岁的谢春生,为替父报仇、保家卫国,一走便是七十一年。

而在这七十一年里,母亲王秀英始终守在那个小村庄,守着一份不曾断绝的希望。

终于,2008年,苍天有眼,老兵归乡,百岁母亲睁眼一笑。



那一夜,她悄然长眠,再无遗憾。

这是一段被战争撕裂的人间亲情,也是一首关于承诺与等待的生命长歌。

在那个年代,每一个离家的背影,都是一个家庭的牺牲;每一段重逢的泪水,都是一场对命运的回应。

谢春生不是传奇,但他用自己的一生告诉我们:信念可以支撑岁月,爱可以穿越时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身中至少6枪,卡洛斯·曼索遇袭身亡

身中至少6枪,卡洛斯·曼索遇袭身亡

新京报
2025-11-03 10:01:00
伊朗水危机恶化:德黑兰主要饮用水来源两周内或枯竭,最大湖已干涸

伊朗水危机恶化:德黑兰主要饮用水来源两周内或枯竭,最大湖已干涸

澎湃新闻
2025-11-03 14:38:28
鲁比奥:美国史上最无力国务卿,连中美外交大门难以开启

鲁比奥:美国史上最无力国务卿,连中美外交大门难以开启

蛙斯基娱乐中
2025-11-02 11:39:15
广东一卫生健康局原三级调研员被开除公职处分

广东一卫生健康局原三级调研员被开除公职处分

知肇分子
2025-11-03 00:04:05
人活多久,看小便就能知道?寿命长的人,小便一般会有这5个特征

人活多久,看小便就能知道?寿命长的人,小便一般会有这5个特征

健身狂人
2025-10-26 14:13:51
1975年王震看望聂荣臻,聂帅却怒斥:你怎么找了个研究生当秘书?

1975年王震看望聂荣臻,聂帅却怒斥:你怎么找了个研究生当秘书?

雍亲王府
2025-11-02 18:20:03
“爱笑的女孩”婷婷不幸离世,年仅11岁,家人提前给她过“最后的生日”,生前遗憾或是未能见妈妈一面

“爱笑的女孩”婷婷不幸离世,年仅11岁,家人提前给她过“最后的生日”,生前遗憾或是未能见妈妈一面

极目新闻
2025-11-03 15:52:57
证明给世界看!郑丽文:终结两岸自相残杀悲剧、开创百年和平基业

证明给世界看!郑丽文:终结两岸自相残杀悲剧、开创百年和平基业

新时光点滴
2025-11-03 15:37:18
“麦克托米奈 2.0”!滕哈赫 600 万放走的天才, 惊艳足坛

“麦克托米奈 2.0”!滕哈赫 600 万放走的天才, 惊艳足坛

慕承
2025-11-03 10:13:37
深圳五区集体“催更”18号线:这条地铁为啥成了刚需顶流?

深圳五区集体“催更”18号线:这条地铁为啥成了刚需顶流?

娱乐八卦木木子
2025-11-03 14:43:23
学医后才明白,增强骨密度最好的运动,不是散步游泳,而是这个

学医后才明白,增强骨密度最好的运动,不是散步游泳,而是这个

周哥一影视
2025-10-23 12:39:17
汪小菲带一家老小成都逛夜市,小玥儿好时髦,张兰陪同好开心!

汪小菲带一家老小成都逛夜市,小玥儿好时髦,张兰陪同好开心!

娱乐团长
2025-11-03 14:51:22
有人说周总理和毛主席“风雨同舟,朝夕与共”,周总理为何不同意

有人说周总理和毛主席“风雨同舟,朝夕与共”,周总理为何不同意

【历史客栈】
2025-11-03 09:00:25
星际动力落户宁波前湾,首款人形机器人Star Dynamics星际1号亮相

星际动力落户宁波前湾,首款人形机器人Star Dynamics星际1号亮相

界面新闻
2025-11-03 15:26:21
广西伴娘婚礼大跳艳舞,新娘一脸尴尬,网友:太辣眼!

广西伴娘婚礼大跳艳舞,新娘一脸尴尬,网友:太辣眼!

农村情感故事
2025-11-02 19:58:42
我退休51岁,找个47岁农村光棍,洞房夜他的一个举动,我泪流不止

我退休51岁,找个47岁农村光棍,洞房夜他的一个举动,我泪流不止

瓜哥的动物日记
2025-10-27 11:11:06
秦惠䇹年轻时貌若惊鸿,被李政道宠爱一辈子,老了颜值下滑严重

秦惠䇹年轻时貌若惊鸿,被李政道宠爱一辈子,老了颜值下滑严重

普陀动物世界
2025-11-03 12:31:22
深圳国资首单并购重组来了

深圳国资首单并购重组来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3 07:19:54
6分险胜!广东女篮力克劲敌,杨力维高效15+3,许晨妍空砍19+5

6分险胜!广东女篮力克劲敌,杨力维高效15+3,许晨妍空砍19+5

隐于山海
2025-11-03 10:23:04
谢霆锋大儿子谢振轩,和爷爷谢贤同框,爷孙俩眉眼像一个模子刻的

谢霆锋大儿子谢振轩,和爷爷谢贤同框,爷孙俩眉眼像一个模子刻的

八星人
2025-10-29 11:55:07
2025-11-03 16:44:49
瀚霖学史 incentive-icons
瀚霖学史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
920文章数 16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军事要闻

美总统威胁对尼日利亚动武 尼方回应

头条要闻

特朗普称靠关税阻止8场战争 遭反问"为何对普京没用"

头条要闻

特朗普称靠关税阻止8场战争 遭反问"为何对普京没用"

体育要闻

开拓者官宣召回杨瀚森 队记解析核心原因

娱乐要闻

录音彻底揭露知名导演王家卫的体面

财经要闻

最新省市GDP:谁在飙升,谁掉队了?

科技要闻

余承东内部信:鸿蒙下一步要实现上亿覆盖

汽车要闻

超跑同款磁流变减振 深蓝L06包你开得爽

态度原创

家居
数码
手机
艺术
公开课

家居要闻

岁月柔情 现代品质轻奢

数码要闻

Steam 10月软硬件调查:RTX 3060居首、AMD CPU持续逼近Intel!

手机要闻

荣耀 GT Pro 系列手机官宣正在适配腾讯《王者荣耀》144 帧

艺术要闻

90后跨国夫妻,到浙江山居:花20万租20年,值了!

公开课

李玫瑾: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