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时分,美联储官网的一则公告再次搅动全球金融市场。北京时间10月9日凌晨,美联储发布9月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会议纪要,这份记录着19位官员政策分歧的文件,不仅揭示了今年降息路径的激烈争论,更将美联储推向了“数据真空”与“内部分裂”的双重困境。一边是美股屡创历史新高的狂欢,一边是就业市场隐忧与高通胀的拉锯,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正站在政策平衡木的中央,而即将到来的10月议息会议,甚至可能成为一次“蒙眼”做出的关键决策。
![]()
当大多数人还在睡梦中时,全球投资者的目光已聚焦在美联储官网的最新公告上。9月16日至17日的FOMC会议纪要,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瞬间激起千层浪——在19位参会官员中,略多于一半的人预计今年还将至少再降息两次,意味着10月、12月可能连续降息;但另有7人明确表示,今年不应再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甚至有人主张2025年剩余时间仅降息一次或干脆暂停。
这种“对半开”的分歧,在美联储近年决策中极为罕见。更值得关注的是,会议纪要中还藏着一个矛盾点:官员们既对就业市场放缓的风险感到焦虑,又对通胀连续四年高于2%目标耿耿于怀;既承认需要通过降息稳定经济,又对美股创新高时“大胆降息”可能引发的市场泡沫感到不安。而眼下,美国政府因国会僵局已“关门”9天,劳工部、商务部等数据机构停摆,美联储即将在10月底“没有官方经济数据”的情况下召开议息会议。这场降息风暴,正朝着越来越扑朔迷离的方向演进。
一、9月降息背后:就业优先于通胀的共识破裂
回溯9月的议息会议,美联储最终以11:1的投票结果决定降息25个基点,这是今年以来的首次降息。从会议纪要来看,这次降息的核心逻辑是“就业增长放缓的重要性超过了持续高企的通胀”——部分官员担忧,若维持当前利率过久,可能导致就业市场出现“不必要的疲软”,尤其是对利率敏感的住房领域已显现降温迹象。
但这份看似“多数同意”的投票结果,背后暗藏裂痕。唯一投出反对票的是美国总统特朗普任命的新任美联储理事斯蒂芬·米兰(Stephen Miran),他主张直接降息50个基点。米兰的理由很明确:“实际中性利率可能低于此前估计,美联储需要更快降息以避免经济失速。”这一主张代表了部分官员对“预防性降息”的迫切态度——他们认为,当前经济复苏基础薄弱,晚降息不如早降息,小幅度不如大幅度。
与此同时,另有少数官员对9月降息本身持保留态度。他们认为,最新的就业指标并未显示劳动力市场“明显恶化”,失业率仍处于历史低位,此时降息可能向市场释放“过度宽松”的信号,反而加剧通胀粘性。一位匿名官员在会议中直言:“我们现在面临的不是‘经济衰退风险’,而是‘政策过度反应风险’,通胀还在3%徘徊,过早降息会让四年努力白费。”
从“就业优先”到“通胀警惕”,再到“反对降息”,9月会议已清晰暴露美联储内部对政策目标的认知分歧——究竟该优先保就业,还是优先压通胀?这个曾被“双重使命”平衡的问题,如今正成为分裂的导火索。
二、今年降息路径之争:“两次派”与“暂停派”的激烈对抗
如果说9月降息是“分歧的开始”,那么关于“今年剩余时间是否继续降息”的争论,则将分歧推向了高潮。会议纪要显示,19位参会官员的观点可大致分为两派:
“两次降息派”(略多于10人)认为,就业市场放缓的信号已逐渐清晰,尤其是9月会议后,美联储副主席杰斐逊、理事鲍曼等多位核心官员公开表态,“劳动力市场走弱是进一步降息的理由”。他们预计,10月和12月的议息会议应各降息25个基点,累计降息50个基点,以“提前对冲经济下行风险”。这一派的逻辑是“宁可过度宽松,也不能错失稳增长窗口”,毕竟当前美国经济面临关税摩擦、企业投资疲软等多重压力,拖延政策可能导致风险扩散。
“暂停派”(7人)则坚决反对进一步降息。他们的理由有三:一是当前借贷状况显示“货币政策并不特别紧缩”,企业融资成本仍处于低位,无需额外宽松;二是美股已创历史新高,标普500、纳指隔夜分别上涨0.58%、1.12%,此时降息可能助推资产泡沫,与美联储“防范金融风险”的职责相悖;三是通胀粘性未消,企业和消费者可能已逐渐“习惯3%的通胀率”,若此时降息,将彻底打破“2%通胀目标”的可信度,未来再想压通胀需付出更大代价。
两派的争论并非“纸上谈兵”,而是直接影响市场预期。据CME“美联储观察”工具显示,截至10月9日6:00,投资者认为10月降息25个基点的概率已高达94.6%,维持利率不变的概率仅5.9%;对于12月会议,市场预计累计降息50个基点(即10月、12月连续降息)的概率达80.1%,远超“暂停派”的预期。这种“市场预期与美联储内部分歧”的背离,让鲍威尔陷入了两难——若顺应市场降息,将激化“暂停派”的不满;若违背市场暂停降息,则可能引发股市回调,甚至打击经济信心。
三、双重风险拉锯:就业疲软与通胀高企的“两难困境”
美联储的政策决策,始终围绕“就业最大化”和“物价稳定”两大目标。但当前,这两个目标正形成尖锐对立,官员们不得不在“就业疲软风险”和“通胀高企风险”之间艰难权衡。
一边是就业市场的“隐忧”
会议纪要多次提及,部分官员对就业市场“边际走弱”感到担忧。尽管8月非农就业新增18.7万人,仍高于趋势水平,但就业增长速度已较去年的平均每月27万人明显放缓;更关键的是,对利率敏感的行业已出现裁员迹象——住房领域的建筑工人就业减少,制造业因关税摩擦导致招聘意愿下降,服务业的临时工需求也在收缩。一位官员在会议中警告:“就业市场就像‘温水煮青蛙’,等数据明确显示恶化时,再降息就来不及了。”
9月会议后,美联储副主席杰斐逊进一步解释:“我们关注的不是‘失业率是否上升’,而是‘就业增长是否足以支撑经济扩张’。当前就业增长放缓,若叠加企业投资低迷,可能导致经济陷入‘低增长陷阱’,这是我们必须避免的。”
另一边是通胀的“顽固”
与就业担忧相对的,是通胀连续四年高于2%目标的现实。8月核心PCE物价指数同比上涨3.1%,距离美联储2%的目标仍有明显差距。官员们担忧,若长期容忍高通胀,可能导致“通胀预期脱锚”——企业会习惯性地提高产品价格,消费者会接受更高的工资要求,最终形成“工资-物价螺旋上涨”,让通胀彻底失控。
更棘手的是,关税摩擦加剧了通胀压力。会议纪要指出,多位官员承认,美国对进口商品加征的关税“可能暂时推高物价”,但更严重的是,进口原材料成本上升会“削弱企业招聘意愿”(企业需保护利润空间),同时“削弱消费者购买力”(企业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一位官员形象地说:“关税就像‘双刃剑’,既打击就业,又推高通胀,让我们的政策陷入‘左右为难’。”
正如鲍威尔在9月23日的讲话中所言:“双向风险意味着不存在无风险的路径。我们既要防止利率过高导致就业疲软,也要防止降息过度令通胀回升。”这种“两难困境”,正是美联储内部分歧的根源。
四、“蒙眼”决策:政府停摆下的10月议息会议悬念
如果说内部分歧和双重风险已是“难题”,那么美国政府“关门”则让美联储的决策雪上加霜。自10月1日起,因国会两党未能就预算达成一致,美国政府部分机构停摆,劳工部、商务部等负责发布经济数据的部门已停止运作——9月非农就业报告、CPI数据、消费者支出数据等关键指标均无法按时发布,甚至连数据收集工作都已暂停。
这意味着,美联储将在10月28日至29日的议息会议上,面临“没有官方经济数据参考”的罕见局面。会议纪要显示,官员们已对此感到焦虑:“如果政府停摆持续到月底,我们将在完全不了解通胀、失业率和消费者支出最新情况的前提下做出决策,这就像‘蒙着眼睛开车’。”
目前,美联储只能依赖私营机构的数据“曲线救国”——比如ADP私营部门就业报告、ISM制造业PMI、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等,但这些数据的覆盖面和权威性远不及官方数据。更麻烦的是,私营数据与官方数据可能存在偏差,比如9月ADP就业新增15.3万人,与官方非农就业的18.7万人就有明显差距。一位官员在会议中担忧:“依赖私营数据做决策,就像用‘二手地图’找路,很可能走错方向。”
“美联储传声筒”、《华尔街日报》记者Nick Timiraos指出,政府停摆恰逢美国经济“政策实验期”——关税摩擦、财政赤字高企、劳动力市场结构变化等因素,已让经济前景充满不确定性,而官方数据的缺失,将进一步放大美联储内部的分歧。“鲍威尔原本希望通过数据统一观点,但现在,官员们只能基于‘主观判断’和‘私营反馈’争论,共识将更难达成。”
结语:降息风暴下的全球市场何去何从
美联储的降息分歧,早已超越美国国内政策范畴,成为影响全球资产价格的“风向标”。对美股而言,市场已提前消化“年内两次降息”的预期,标普500、纳指屡创历史新高,但一旦10月会议不及预期(比如暂停降息),股市可能迎来回调;对新兴市场而言,美联储降息有望推动资金回流,但内部分歧导致的政策反复,也可能加剧资本波动;对中国等主要经济体而言,美联储宽松周期开启,将为国内货币政策调整提供更多空间,但也需警惕“美元走弱”带来的汇率波动风险。
从会议纪要来看,美联储正站在“十字路口”:是顺应市场预期继续降息,还是坚持通胀目标暂停宽松?是依赖私营数据“蒙眼决策”,还是等待政府停摆结束再做判断?鲍威尔和他的同事们,正面临着上任以来最严峻的政策考验。
这场降息风暴远未结束,而全球投资者能做的,或许只有紧盯10月底的FOMC会议——那将是一次在分歧中寻找平衡、在未知中做出选择的关键决策,也将深刻影响未来一年的全球经济走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