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请勿大声喧哗”、“不接待中国游客”、“禁止随地大小便”... 这些刺眼的中文标语,近年来像膏药一样,频频贴在德国、英国、日本、韩国的景点、商店甚至厕所门口。
它们就像专门为中国游客定制的“特殊提醒”,让走出国门的国人感到无比尴尬和愤怒。
![]()
究竟是什么让中国人收获了如此“特殊”的对待?
刺眼的"中文专属"
在柏林博物馆岛的埃及文物展区,有块“请勿触摸展品”的牌子,中文部分特别显眼,用加粗的黑体字占了牌子的大半,德文和英文小得像脚注一样,不凑近根本看不清。
工作人员解释说,这是为了“方便中国游客理解”,可这理由怎么看都站不住脚,既然是通用规定,为什么只单独强调中文?
![]()
其实,这种“中文专属”警示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
从博物馆到菜市场,从景点到餐厅,到处都有类似现象。
韩国济州岛的海边公园,厕所外只贴着中文的“禁止随地大小便”,没有日文也没有英文。
![]()
德国慕尼黑一家菜市场里,“禁止挑拣蔬菜”的中文提示贴在最显眼的地方,摊主被问起时,只说“之前有中国人这么干过”。
而在首尔梨泰院的一些餐厅门口,还能看到用中文写着“先付款再用餐”的提示牌,可同一家店面对其他国家游客,却依旧是餐后结账。
有些告示甚至带着侮辱意味。
![]()
德国一家服装连锁店的中文“八大禁止”里,除了“禁止喧哗”这样的常规条款,还写着“禁止用电水壶煮食物”。
虽说有些中国游客确实习惯在酒店煮泡面,但用这种带有针对性的方式提醒,多少让人觉得不舒服。
澳洲Coles超市的那次“中文限购”事件,其实比很多人想的更刺眼。
![]()
这种通知只要用英文统一说明就行,但Coles偏偏单独挂出一张醒目的中文警示牌,内容是“每人限购两盒鸡蛋,请勿交换盒中鸡蛋”,字体大得几乎能从几米外看见。
很多华人顾客看到后都觉得不舒服。
更讽刺的是,所谓“换鸡蛋”并不是华人独有的行为。
![]()
不少人反映,当地白人老太太、印度裔顾客、甚至超市员工自己也会挑选更完整的鸡蛋。
还有网友无奈地说:“我就是跟澳洲老公学的,他还教我怎么检查有没有裂。”
可Coles的告示只用中文写,难免让人怀疑,这到底是为了方便,还是带着某种偏见。
![]()
对很多海外华人来说,这种“被单独提醒”的时刻,其实比歧视的言语更扎心,它不骂你,但在潜意识里,已经把你和“麻烦”“不守规矩”划上了等号。
这些事看似小,却让人心里不是滋味。
![]()
出国旅游本该是轻松的事,可当一种语言成了“特殊提醒”的对象,当价格、待遇、规则因为国籍而不同,就已经不是单纯的“方便”了。
那是一种被区别对待的刺眼现实。
偏见的形成
很多外国人之所以给中国游客贴上“不守规矩”的标签,很大程度上是被片面印象带偏了。
![]()
人们总是记得那些被媒体放大的极端个案,却很少看到更大的现实。
几年前那个在埃及卢克索神庙刻下“到此一游”的事件,东京公园里有人抓蝉蛹、韩国免税店里购物后留下垃圾……这些画面在网络上疯狂传播后,就成了全体中国游客“没素质”的铁证。
![]()
可没人去想,这些只是个别现象,而类似的事情,在世界各地游客中都有。
文化差异的误读,也在推波助澜。
日本媒体曾做过声音测试,发现中国人在餐厅说话的音量大约75分贝,比日本人高10分贝左右,但远低于韩国人聚餐时的120分贝。
![]()
只是因为汉语是声调语言,发音更清晰,在安静的环境中显得更突出,就被误解为“吵闹”。
在中国,吃饭讲究热闹、气氛。
在西方,安静用餐是礼仪。
不同的文化习惯,本该互相理解,却被当成“文明与否”的界限。
![]()
更讽刺的是,事实恰恰相反。
欧洲旅游业协会的统计显示,中国游客的投诉率是全球最低之一。
很多人出国前都会查当地的习俗:去日本泡温泉前先洗净身体,参观博物馆会提前关掉闪光灯、轻声交谈。可这样的细节没人报道。
![]()
正如有网友说的那句扎心话:“一万个守规矩的中国游客没人提,一个不守规矩的,就能代表所有人。”
偏见,就是这样被一点点堆出来的。
新一代游客用行动破偏见
让人欣慰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正在用自己的行为改变外界对“中国人不守规矩”的老印象。
![]()
去年世界杯期间,近万名中国球迷在首尔世界杯体育场看完比赛后,没有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乱扔垃圾,而是自觉地把饮料瓶、食品包装都装进自己带来的塑料袋。
有人甚至蹲在座位下捡别人掉的纸巾。
等他们走后,看台几乎干净得像没人来过。
![]()
这种变化,已经悄悄蔓延到各个地方。
去日本京都的中国游客,会提前查好垃圾分类的细节,甚至自己准备好分类袋。
退房时,主动把民宿打扫干净,连床铺都重新铺整齐。
![]()
去德国旅行的人,走进博物馆会放低音量,看到不懂的规则,还会先去问工作人员,而不是乱动展品。
就连在巴黎卢浮宫,以前常被批评的“大声聊天”“拍照打闪光灯”等情况,也明显少了。
取而代之的是安静、有序,更多人认真地看展,不再急着拍照打卡。
![]()
这些转变的背后,其实也有国家层面的推动。
早在2006年,国家就出台了《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后来还建立了“不文明游客记录”机制。
如果在国外有恶劣行为,比如乱刻字、打架、逃票等,都会被记录在案,严重的会被列入“黑名单”,影响出境甚至个人信贷。
![]()
这种制度虽然严格,但确实让很多人开始意识到:自己不是一个普通游客,而是代表着中国的形象。
而随着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一些偏见也在慢慢消散。
比如在柏林举办的“中国旅游文化周”上,很多德国人第一次听说,中国人吃饭喜欢热闹,是因为“团聚”的文化,不是没礼貌。
![]()
当彼此了解多了,误解就会少。
如今在世界各地的景点,你能看到越来越多自觉排队、轻声交谈的中国游客。
也许改变别人眼里的刻板印象没那么快,但这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尊重与自觉,才是最有力的回应。
参考信源
奥微Daily
环球时报,2023-12-15,日本中餐馆竟“禁止中国人入内”,我使馆回应!最新进展
![]()
凤凰网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