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克而瑞抛出的一组数据,把房企融资难的困境赤裸裸地摆到了台面上——
2025年前三季度房企融资规模3072亿元,同比直接暴跌30%,其中三季度单季融资1145亿元,虽说环比微升5%,但同比仍降35%,这个数字已经跌穿了历史低位。
![]()
01
可能有人会盯着那5%的环比增长找安慰,但明眼人都清楚,同比35%的跌幅才是真实的生存底色。
要知道房企的钱袋子就靠两个水龙头:
一个是融资渠道从银行、市场"借的钱"
另一个是销售回款"卖房子赚的钱"。
现在可好,两个水龙头全拧小了,日子能不难吗?
再看销售端,中指研究院的数据更让人揪心,前9个月百强房企销售总额26065.9亿元,同比降12.2%。
除了重点城市核心盘还能勉强走量,其他项目根本"去不动化"。
更致命的是,销售回款可是房企的核心造血能力,借的钱迟早要还,可自己赚的钱跟不上,这比借不到钱还让人绝望。
02
面对这种双重绞杀,房企只能祭出"以价换量"的大招,但这哪里是什么促销,分明是饮鸩止渴。
现在不少新房项目售价低于当初拿地成本,就像开店进货价100块,现在80块就得甩卖,不是老板心善,是再不卖连房租工资都付不起。
可即便这样,销量也没见多大起色,百强销售仍降12.2%,购房者陷入"今天买了明天更便宜,还怕交不了房"的死循环,越降越不敢买。
融资市场更是上演着冰火两重天的戏码,国央企和民营房企的待遇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前三季度国企、央企发债1313亿元,占比高达85%,民营房企只凑出134亿元,还同比降13%。
融资成本更是天壤之别,国央企2.58%,民企却要5.40%,差了2.82个百分点。
这意味着民企借100亿,每年就要多还2.82亿利息。
金融机构现在就是"看人下菜碟",国央企有背景兜底风险低,钱自然往他们那流,民营房企前几年暴雷多,就算急得团团转,金融机构也宁愿不赚利息也不愿冒坏账风险。
03
别再说政策在救房企了,政策的雨露大多浇给了国央企,民营房企还是渴得要命。
要知道民营房企占了市场大半的项目和就业,他们难,整个行业的活力就起不来。
资金链紧张直接传导到了投资端,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1-8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60309亿元,同比降12.9%,创下这轮下行周期以来的最大降幅。
房企不是不想投,是真的没钱投也不敢投——
融资难、销售差,手里没现金;就算有现金,也怕投了之后房子卖不动砸在手里。
这就像农民不敢种地,一是没钱买种子化肥,二是怕种出来的粮食卖不出去。
可房企不拿地、不开发,未来新房会变少,但购房者不会因此抢房,反而会更怕"房企没实力建房,买了烂尾",信心只会雪上加霜。
04
其实政策层面也没闲着,从2024年"金融16条"到2025年经营性物业贷款延期至2026年底,各种松绑措施接连出台。
但前三季度融资仍降30%,问题根本不是政策没出,而是政策没传到终端。
就像政府说银行可以给小微企业贷款,可银行还是怕小微企业倒闭不敢贷,政策是开了门,银行却不敢迈进去。
房企缺的不是"政策允许借钱",而是"让金融机构相信借钱能收回来"的信心,现在的政策顶多是"防风险",让房企不那么快倒下,但解决不了"怎么赚钱、怎么恢复信用"的根本问题。
说到底,现在房企的核心困境不是缺短期资金,而是债务压顶加没造血能力,就像一个人欠了一屁股债又没工作没收入,就算有人偶尔借点钱给他,也只是饿不死,谈不上日子变好。
别听那些"市场已经触底"的说法,房企债务没出清就不算底,这种高债务加低回款的现状不改,房企就只能在生存线上挣扎。
债务压力会一直传导:不敢拿地→新房少→购房者怕烂尾→更不敢买→销售更差→债务更难还,形成死循环。
只有当房企能靠卖房子赚到钱、还上债,融资市场的信心才真的能回来,否则再多的政策也只是隔靴搔痒,房企的日子,可能比我们想象中还要难上几分。
作者:言叔,资深财经评论员,坚信 “认知才是最大的不动产”。关注我,用不一样的视角看世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