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日,陕西榆林市横山区的道道梁峁上,满是丰收的喜悦。
走进赵石畔镇的芦河果园,张炳贵正在查看苹果长势。阳光穿过枝丫,在他布满老茧的手上投下斑驳光影。放眼望去,近5000株苹果树正值盛果期,沉甸甸的果实压弯枝条,洋溢着清甜的果香。
![]()
陕西榆林市横山区赵石畔镇芦河果园,张炳贵在查看苹果长势。吴文英 摄
谁能想到,2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野草都不愿扎根”的荒沙梁——风一刮,黄沙就埋住脚脖子,灌木也长得稀稀拉拉。
“荒沙梁”变身“花果山”,何以一步步实现?
2003年春,从水土保持工作站退休3年的张炳贵,来到了这片沙梁。站在高处眺望,他不禁感慨:这里如果能变绿、栽树、结果,老百姓就多条致富路。
![]()
“这片地,我来承包,努力改成经济林。”干了30多年水土保持工作的张炳贵有信心:“只要肯下功夫,荒坡未必成不了宝地。”
那几年,张炳贵和老伴儿白天在山上干活,晚上住的是临时土坯房。房子旁边,盘了小土灶,玉米粥、蒸红薯就是一家人的三餐。
刚开始,张炳贵把荒沙里稀疏又低矮的灌木,更换成具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功能的经济林木。没料想,沙质土壤保水性能差,且缺少浇灌配套设施,辛苦栽下的树苗都没能成活。
为了灌溉,张炳贵架设线路,安装了变压器,修建了抽水站,把水抽到果园山顶的蓄水池,通过地下管道直接浇灌树苗。当第一股清水流进果园时,张炳贵也随之流下眼泪:“这片沙,有了水,终于活了。”
虽然有了灌溉水,但苗子没多久就蔫儿了,成活率不足30%。原来,是沙地缺肥,普通果苗适应不了。
“别人平原能种,咱沙地也能种,改品种、改技术就行。”经过多次试种,张炳贵总结出了“秘笈”:沙地里,掺腐熟羊粪改良土壤,栽植适宜生长的果树;在平缓地块培育山荆子苗,嫁接耐旱抗逆的苹果品种;种树挖“鱼鳞坑”,少量多次浇水……
![]()
春天数花苞,夏天盯长势,秋天摘果测甜度、称重量。为了方便管理,张炳贵在果园里盖了两间砖房,和老伴儿常年住在山上。
年复一年,沙地里的果树成活率提升至97%以上,树干从手指粗长到碗口粗。2018年秋,果园第一次大面积挂果。张炳贵摘一个咬下去,甘甜果汁淌在嘴里、乐在心里:“15年了,终于等到了这一天!”
“沙地苹果糖分高、口感好,得有自己的牌子。”这一年,张炳贵还注册了“芦河沙地苹果”商标,“咱的果子,也有‘身份’了。”
如今,“芦河沙地苹果”早已出名。收获季,年产10万多斤也不愁卖。张炳贵还带动周边农户一起打理果园,“一人富,不算富。荒沙变成绿洲,大伙儿的日子才能好。”
最让张炳贵欣慰的是,孙子张彬毕业后主动回家打理果园。“以前不理解爷爷,不去享受安逸清闲的退休生活,偏偏在沙地里折腾。”张彬说,“后来跟着爷爷上山一起浇水施肥,看到荒沙梁变成了花果山,才懂得他坚持做这件事的意义。”
张彬跟着爷爷,学苹果种植管护技术,还通过电商,把“芦河沙地苹果”卖到全国各地。
塞上榆林成为苹果新兴产区,果子远销海内外。榆林市农业农村局数据显示,2025年全市苹果种植面积116万亩,挂果面积80万亩,预计产量达78万吨。(记者 高炳)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 拓智慧 校对 强小强 责编 李治学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