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以为,能登上《福布斯》富豪榜的人,要么是科技巨头的创始人,要么是站在资本浪潮顶端的“天选之子”。
可最新榜单一出来,很多人都看愣了,今年美国最年轻的亿万富豪,是一个37岁的华裔小伙。
他的财富并不是靠发明某个了不起的AI大模型,也不是做了ChatGPT的平替,而是干了一件听起来“土到掉渣”的活:给人工智能打标签。
别人觉得枯燥低端的工作,他硬是做成了一个估值1712亿人民币的超级公司。
这个人叫Edwin Chen。
![]()
他的公司Surge AI,营收过十亿美金,他个人握有75%股份,一下子成了《福布斯》榜单上的焦点人物。
很多人调侃:“这不就是AI时代的‘赛博富士康’吗?”
可偏偏就是这门被看不起的脏活累活,让他成了硅谷最炙手可热的新富豪。
01
Edwin Chen的成长轨迹,和我们印象里那些“富二代创业神话”完全不同。
他父母在美国开着一家不起眼的中餐馆。油烟、盘子碰撞声和食客的催单,构成了他童年的日常。
没有名校附中的资源,没有世家背景的光环,唯一能依靠的,就是自己的脑子。
八岁的时候,他就自学了微积分。
别人家孩子还在纠结分数四则运算,他已经能在草稿纸上推导复杂的函数曲线。
父母不懂这些,最多是惊叹:“这孩子脑子和别人不一样。”
![]()
17岁,他一口气考进麻省理工学院,还偏偏选了三个最烧脑的专业:数学、语言学和计算机科学。
那时候的他,常常在宿舍熬夜,一边看科幻小说,一边琢磨算法。
现在回头看,这三个领域的组合,正好为他未来的事业打下了独特的基础。
数学给了他算法思维,语言学让他懂得语境的微妙,计算机则是实践的工具。
这不是一步到位的光环,而是日复一日积累出来的资本。
02
毕业后的Edwin Chen,并没有立刻创业。
他选择去华尔街的对冲基金磨练,跟随硅谷教父彼得·蒂尔的团队玩转算法。
那段经历让他熟悉了金融市场的逻辑,也练出了对数据的敏锐嗅觉。
可真正改变他的,是在谷歌和Facebook的几年。
有一次,团队需要处理五万条信息流数据,交给外包公司标注。
半年过去,结果惨不忍睹。
网络流行语全被误解,梗图标错一堆,数据烂得几乎不能用。
![]()
连谷歌、Meta这样的大公司都搞不定这种“脏活”,Edwin Chen突然意识到,这里面藏着巨大的机会。
在外人看来,数据标注就是低端外包,人海战术、苦力活。
可在他眼里,这是AI发展的命门,没有高质量数据,再强大的算法也是空中楼阁。
2020年,他32岁,毅然离开大厂,背着电脑在旧金山的公寓里敲下第一行代码。
Surge AI就这样诞生了。
03
创业初期的故事,有一些传奇色彩。
他既没去找风险投资,也没写厚厚的商业计划书,而是意外地在攀岩馆遇到了Airbnb和Neeva的高管。
随口聊起自己正在做的高质量数据标注,结果对方眼睛一亮,当场拍板试用。
就这样,第一单客户落地了。
凭借着对俚语、梗图、专业术语的精准理解,Surge AI迅速赢得了口碑。
上线不到一年,公司营收就冲到八位数美金。
![]()
不同于传统的人海战术,他用技术替代了大量重复劳动,复杂的标注需求写成代码,借助工具提高效率,还能解决外包公司最头疼的“语境理解”。
这套方法,恰好赶上了AI大模型的爆发期。
ChatGPT、Claude等产品急需大规模、高质量的语料库,Surge AI一下子成了稀缺资源供应商。
OpenAI、Anthropic都成了他的客户,连Meta一年在他这里花的标注费就超过1.5亿美金。
这就是所谓的卖铲子逻辑。
英伟达卖的是算力铲子,Edwin Chen卖的就是数据铲子。
没有算力,AI无法运转,没有数据,AI则是哑巴。
04
今天的AI圈,热闹到让人眼花缭乱。
美国的Perplexity,三个年轻人三年干成200亿美元估值,法国的Mistral AI,刚成立就拿着7页PPT融到1亿美元,市值迅速飙升。
国内的资本市场也不甘落后,寒武纪一度被捧成股王,一批算力概念股在几个月内翻倍。
所有人都在说,AI就是这十年的互联网,能造出一批新的马云、马斯克。
黄仁勋更是直言:未来五年,AI造出来的百万富翁会比互联网二十年还多。
可繁荣背后,风险和泡沫的声音同样刺耳。
![]()
硅谷分析师提醒:“这波AI热潮,也许还有几年,也许只剩几个月。”
相比那些在风口里疯狂起舞的人,Edwin Chen的故事显得更扎实。
他不是踩风口的人,而是提前十几年就开始积累。
他八岁啃微积分,十几岁钻研语言学和计算机,二十多岁在大厂折腾数据,三十多岁才抓住痛点起飞。
他自己说过一句话:“就算没有Surge AI,我也会继续做数据挖掘,因为这就是我天生的兴趣。”
所以,他不是等风来,而是早早造好了风帆。风口只会眷顾那些已经准备好的人。
05
Edwin Chen的成功,看似是AI浪潮的馈赠,实际上是十几年积累的爆发。
他证明了一件事:在一个人人谈颠覆的时代,真正的财富往往来自最不起眼的角落。
别人嫌弃枯燥的数据标注,他却看见了AI离不开的基石。
别人追逐炫目的应用,他却耐心深耕最底层的环节。
最终,这份“接地气”的选择,反而成就了最惊艳的回报。
![]()
AI潮流还在继续,可能有人摘到了星星,更多人还在等风来。
但Edwin Chen提醒我们:与其追逐风口,不如提前准备。
因为风口不会等人,它只会吹向那些早已扎稳脚跟的人。
财富的真相,从来不是运气,而是耐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