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能想到,关羽、张飞、诸葛亮都是真实存在,却有这么多人陪着他们混了大半辈子,居然从来不在正史里露过面?貂蝉、邢道荣、潘凤、胡车儿、刘安、裴元绍、周仓、吴国太、关索、祝融夫人、兀突骨,这十一位家喻户晓的“三国人物”,居然都不存在!一想起来,整整被骗了近千年,真让人心里咯噔一下:我们到底认识了一个怎样的“三国”呢?
先说貂蝉。按《三国演义》里的剧情,连董卓、吕布这种枭雄都为她翻云覆雨,吕布宁愿叛变,也不愿放过她一丝一毫的“美色”。可问题来了,《后汉书》《三国志》都没提过她。貂蝉究竟是谁?其实,她是后人想让董卓、吕布的恩怨更有“情痴”色彩才硬生生捏出来的。真实的董卓之死,是因为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挥刀斩杀了太平道教众,天下群雄讨伐,吕布先是打了个招呼,就一刀捅了他。哪里牵扯到什么美人离间?没有的事。可就这么一个虚构人物,被后世评为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还让戏台子上的唱段唱得人们信以为真。
再看潘凤。演义里说,十八路诸侯讨董卓,“韩馥上将潘凤遇华雄,战没三合,被斩于黄板,尸横道里”。“潘凤力能担百石”,结果三合就倒。这个“人才瘾大”的招牌,网络上至今还流传得欢。可史书中,韩馥根本没潘凤这个部将,连华雄都只是“土匪头目”,完全对不上号。小说家罗贯中为了渲染讨董的艰难,不得不组了这么一个丢人小插曲,顺便给“斩华雄”的关羽立了个更大的功劳。
![]()
和潘凤一样,邢道荣那张嘴更能吹。演义说他守零陵,豪气冲天,号称“万夫不当之勇”,专门吓唬刘备的谋士。不信你看,张飞、赵云一起上,他就“杯弓蛇影”,败得一塌糊涂,还被赵云一刀杀了。可事实上,零陵太守向刘备投降时,只是趁乱让人点了几把火,邢道荣这个角色根本没出现在正史。要不然,《三国志》里怎么连个名字都找不到?同样道理,那个偷典韦兵器、负重五百斤、日行七百里的胡车儿,也只活在罗贯中的脑子里。
再细想典韦。演义里说宛城之战,张绣派胡车儿夜夺典韦兵刃,乱兵中把典韦砍死。要是这胡车儿真那么神,典韦也太倒霉了。可查看《魏书》,典韦确实战死,但死因是因为士兵突遭袭乱,用兵器混战,互相误伤。哪里有什么“胡车儿”?全都是后世为了增加戏剧张力而编的。
![]()
说到刘安,那更是典型的“杀妻”故事。小说里,刘备逃难时在山中遇到猎虎狂人刘安,饥极之下杀妻作肉,还把脑壳剁开做瓮盛酒,足以吓死一批剧毒。可三国正史和地方志中,根本没这么一个刘安。这个“野人杀妻”的桥段,很可能来自民间鬼故事,被罗贯中拿来包装刘备的艰难处境。
裴元绍、“抢劫”赵云的那出闹剧,人们都以为是真。一说裴元绍拿着斧头去劫营,撞见花岗岩一般的赵云,结果被当场秒杀。台词都背得滚瓜烂熟:“裴元绍慌乱中,手一抖,斧掉掌心,赵云冷笑一声:‘斧头还给你,好歹也是亏了几个回合?’”可《蜀书》里没这一段,裴元绍这个名字连边都没撇。
![]()
再聊聊周仓。大家都说他是关羽的忠义侍从,“持刀斩颜良,喊天一声震死敌”。可问题是,正是因为他太“吓人”,后来刑法里才补了条:“乱折八面鼓,易夺敌心者,莫若避周仓。”……抱歉,这也是后人杜撰。历史上关羽手下真正亲信,倒是有个刘永,记载里提及不少,可周仓始终消失在任何一部史书之外。连同他一起“殉葬”、死后享香火的吴国太、祝融夫人、关索、兀突骨,也都是小说掺水分的结果。
为何这些人能骗了我们一千多年?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小说要有看点,需要煽情和悬念;二是后世戏剧、曲艺、评书一传再传,就像打了鸡血一样,不断加戏,直到我们都当成真了。有趣的是,真正的三国人物也爱借用这些虚构角色:曹操见到貂蝉的画像,还流了口水;刘备听闻邢道荣的传说,差点没吓晕过去;孔明专门写了《与兀突骨书》,想用大象攻城的故事取胜……可惜这一切都没发生。
![]()
这些罗贯中“巧手”编出来的配角,最终变成了三国文化里最闪亮的旁枝。表面上,他们丰富了主线人物的性格,增添了冲突、戏剧性和传奇色;深层看,他们其实映射了后人对豪杰、忠义、策略、阴谋的无限幻想与崇拜。有了他们,三国故事才像一场绚烂的烟火,绽放在我们心中。
等我们抽丝剥茧,回到真实的《三国志》和《后汉书》,却才发现,那些被奉为经典的“人生导师”“神操作”“虐心桥段”,都有一丝“捏造”的痕迹。所谓“关二爷”千年不倒,不过是后世堆出来的肉结构;所谓“貂蝉三分明月夜”,也许只是才子词客的几句诗。真实的历史多苍白无力,但也更加沉甸甸——没有了虚构角色的锦上添花,反而让我们看清,三国时代的风雨与血泪,都是活生生的生死抉择。
![]()
可凡事都有双面。有了貂蝉,你才会好奇董卓究竟有多残暴;有了胡车儿,你才会想起典韦的身负重伤;有了邢道荣和潘凤的“狂言”,才让我们佩服张飞赵云的气魄;有了刘安的荒诞惨剧,才让刘备的种种艰难更显惊心动魄。能不能接受这些虚构?也许要靠各人的心境。有的人说:“历史就该原汁原味,别再美化捏造了。”也有人说:“要是能多几位貂蝉,那三国甭那么沉闷。”
无论如何,这十一位“假人”,的确骗了我们一千多年,也的确让三国故事多了许多趣味和张力。现在,我们拆穿了这场幻术,也许会觉得有点遗憾;可真相摆在面前,也算是一种清醒。至于你愿不愿意,继续把他们当三国“辅佐大臣”,还是只当一段好看的戏码,答案就交由你自己决定吧。
参考资料:[1] 《三国志》陈寿 著[2] 《后汉书》范晔 著[3] 何炳棣《三国文化与小说艺术》 [4] 顾颉刚《古史辨》 [5] Robert Joe Cutter “The Manchurian Myth and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