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春航展最令人震撼的,并非单一战机的性能突破,而是其揭示的未来空战模式已彻底重构传统认知,从歼20的隐身突击到重型歼16的多任务打击,所有核心装备的设计逻辑都围绕“超视距作战”展开,这种“百公里外决胜”的能力,正在改写空战的底层规则。
回溯歼20研发初期,取消机炮的决策曾引发广泛争议。不少观点认为,机炮是战机近身防御的“最后一道防线”,一旦被敌方突破至视距内,无炮战机将陷入被动。
![]()
但如今争议早已平息,核心原因在于超视距作战的逻辑已完全颠覆“近身缠斗”的必要性:战机依托先进雷达与中程空空导弹,可在敌方探测范围外完成锁定、打击,随后迅速撤离战场,根本不给对手近身的机会。
某大学军事理论课的PPT曾犀利点破这一趋势:“当能在百公里外精准打击时,没人会傻到比拼机动技巧。”未来空战不会再有电影中“躲避导弹、空中格斗”的花哨场景,“超视距为王”将成为不可逆转的核心准则。
![]()
但疑问随之产生:传统空战中,战机的机动能力、飞行员的格斗技巧是胜负关键,而超视距作战依赖中程导弹,短程导弹几乎无用武之地,战术操作空间是否会被大幅压缩?
答案恰恰相反,超视距时代的战术博弈并未减少,反而从“单一战机对抗”升级为“体系化协同”,而当前全球仅有中国能完整实现这套体系的实战落地。
这套体系的构建并非一蹴而就,中国从10年前便开始布局超视距作战的全链条能力。超视距作战多发生在两国边境腹地,这里密布雷达站、防空阵地与预警机。
![]()
体系的第一步便是“远距离精准感知”。不仅要通过雷达信号特征快速识别敌方机型,还要在复杂电磁环境中排除干扰,确保目标信息不被误导;
更关键的是,一旦完成打击,需通过多源数据交叉验证(如卫星、地面雷达、友机回传信息)确认战果,避免误判,这一步直接决定后续战术调整的准确性。
体系的第二步是“实时反制与协同打击”,这也是欧美军事体系尚未完全突破的难点。当敌方战机发射导弹时,我方需在毫秒级时间内定位发射源,不仅要知道“哪架飞机发射了导弹”,还要通过数据链同步给周边友机、预警机与地面指挥中心。
![]()
随后可依托非战机火控雷达(如地面大型相控阵雷达、预警机雷达)完成目标锁定,让发射导弹的战机无需开启自身雷达(避免暴露位置),即可引导导弹实施反制。这种“分布式探测、集中式指挥”的模式,让单一战机的作战半径与打击精度得到几何级提升。
印巴空战的实战案例,正是这套体系有效性的最佳证明。当时印度战机在本国境内100公里处升空,试图对巴基斯坦目标实施突袭,但其行动全程被巴方体系监控。
![]()
地面雷达率先捕捉到印度战机轨迹,预警机将目标数据实时传输给歼10C,歼10C在自身雷达未开机的情况下,依托数据链引导霹雳15导弹,精准击落来袭战机,随后巴方第一时间向国际社会公布战果与证据。
此次作战中,歼10C的性能并非唯一优势,印度装备的“阵风”战机,在雷达、导弹射程等单一性能上与歼10C不相上下,甚至部分指标更优,但巴方胜在体系协同:预警机、地面雷达、战机形成的“数据闭环”,让单一装备的优势被无限放大。
![]()
印度的短板恰恰在于“体系缺失”。面对印度雷达可同时探测200架飞机的优势,巴基斯坦采取了极具针对性的战术:出动枭龙轻型战机与大量无人机,全程不开启火控雷达(避免被印度雷达识别为“威胁目标”),故意让印度雷达锁定自身;
随后释放电磁干扰弹、发射短程导弹制造“反击假象”,同时加速撤离,将印度战机的位置、高度、速度等信息实时回传预警机;
![]()
预警机根据战场态势,调度歼10C从侧翼隐蔽接近,在印度战机未察觉的情况下,发射霹雳15导弹完成“一击毙命”。这场胜利清晰表明:现代空战中,顶级武器若脱离体系支撑,不过是“无舵之舟”,而中式体系的核心,正是让每一件装备都成为“体系节点”,而非孤立的作战单元。
更有意思的是,这种“体系化协同”的思维并非现代军事独创,中国古代战争早已展现出类似的战术逻辑。在多数人的认知中,古代两军对垒常以“大将单挑”定胜负,尤其三国时期,关羽、吕布等武将的单挑场景被反复渲染。
![]()
但历史真相是,即便在三国时期,军队已高度重视兵种协同与职能分工,其中骑兵、步兵、水军的配合最为成熟,赤壁之战便是古代体系化战争的巅峰之作。
当时曹军凭借北方铁骑的优势,试图一举突破孙刘联军的长江防线,但孙刘联军并未与之正面硬拼,而是构建了一套“多兵种协同”的作战体系。
东吴水师作为主力,依托长江天险正面牵制曹军战船,利用舰船灵活性避开曹军的重甲优势;蜀汉少量水军负责侧翼巡逻,拦截曹军的小股突袭部队;
![]()
联军步兵则在长江沿岸的关键隘口设伏,待曹军战船被火攻烧毁、士兵登岸逃亡时,实施精准阻击;黄盖率领的火攻船队则扮演“特种突击”角色,借助东南风的天时,以“诈降”之名接近曹军船队,点燃火船后快速撤离。
整个战役中,没有单一兵种能决定胜负,正是水师牵制、步兵伏击、火攻突击的完美配合,才实现“以少胜多”的奇迹,这种“各环节联动、补位”的逻辑,与现代超视距体系的“雷达探测、预警引导、战机打击”协同模式,有着跨越千年的惊人相似。
![]()
如今这种“运筹帷幄、兵种协同”的体验,也能在一款战机主题游戏中得以还原。游戏以三国历史为背景,设计了刘备、曹操两大剧情剧本:玩家化身刘备时,需依托蜀汉的步兵与水军优势,在赤壁复刻“火攻协同”;
扮演曹操时,则要利用骑兵的机动性与步兵的防御性,构建“多线推进”的战术体系。每个角色对应的兵种都有独特技能,如东吴水师的“水战闪避”、曹魏骑兵的“冲锋破阵”,玩家需根据战场态势调兵遣将,在虚拟战场中感受“体系化作战”的精髓。
![]()
从长春航展的超视距体系,到赤壁之战的兵种协同,我们能发现一条贯穿古今的军事智慧:真正的胜利从不依赖单一力量的突破,而是源于对“系统”的掌控。
未来空战中,中国的优势不仅在于歼20、霹雳15等装备的性能,更在于能将这些装备编织成一张“感知、决策、打击”的无缝网络;而古代战争的启示则提醒我们,体系化思维并非现代专利,而是人类在长期对抗中总结的核心经验。
这种跨越时空的智慧共鸣,或许正是长春航展留给我们最深刻的思考,无论是空中决胜,还是战场博弈,掌控体系者,才能掌控未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