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3日,世卫组织官网通报全球基孔肯雅热疫情概况,采用AI翻译如下:
![]()
一、概况
2025年,多个国家出现基孔肯雅病毒(CHIKV)病复发,包括近年来未有大量病例报告的一些国家。2025年1月1日至9月30日期间,全球40个国家共报告了445,271例疑似和确诊CHIKV病例及155例死亡病例,包括本土和输入性病例。部分WHO区域的病例数与2024年相比显著增加,但其他区域目前报告的病例数较低。各区域病例分布不均难以将其定性为全球性增长,然而,鉴于2025年全球报告的持续疫情,进一步传播的可能性仍然很大。
受感染的旅行者可将CHIKV病带入新地区,如果存在伊蚊媒介和易感人群,则可能建立本地传播。
以下因素加剧了风险:
既往未受影响地区的人群免疫力有限、有利于媒介繁殖的环境条件、监测和诊断能力存在缺口,以及人员流动和贸易增加。加强疾病监测、增强媒介监测和控制、改善公共卫生防范能力,对于降低进一步传播风险至关重要。
2025年之前,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当前或既往的CHIKV本土传播。同时六个WHO区域的27个国家和地区已建立了埃及伊蚊的有效种群,但尚未报告CHIKV本土传播。其他国家已建立白纹伊蚊种群,该蚊种也可传播CHIKV,对于携带E1 226V突变的CHIKV谱系,其传播效率更高。这些媒介的存在对既往未受影响地区构成持续的基孔肯雅病输入和传播威胁。
CHIKV传播增加由多种因素驱动,包括:与运输工具和气候变化相关的伊蚊地理分布扩大、无计划的城市化、水资源管理不善,以及媒介监测和控制能力减弱。CHIKV病通常导致高人群罹患率。在岛屿等较小环境中,一旦一定比例的人群感染并获得免疫力,传播动态可能暂时中断。然而,在较大人群中,如果有足够多的个体保持免疫易感性,传播可能会持续,导致持续性疫情。这些疫情往往因受影响人数众多而给医疗保健系统带来重大负担。
各国检测和报告基孔肯雅病及其他媒介传播疾病的能力存在差异,许多疫情仅在事后才被识别,妨碍了有效的公共卫生响应。早期发现病例,特别是重症CHIKV病高危人群,以及及时获得适当医疗护理,对于最大限度减少临床并发症和降低死亡率至关重要。各区域病例分布的差异凸显了持续投资监测、防范和响应能力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区域动态的重要性。
WHO继续呼吁所有国家加强其医疗保健和实验室系统,以实现快速检测、及时报告和有效应对基孔肯雅病疫情。
二、情况描述
全球概览
截至2024年12月,全球六个WHO区域的119个国家和地区已报告了当前或既往的CHIKV本土传播。此外,27个国家和地区有证据表明已建立了有效的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媒介种群,但尚未记录CHIKV本土传播。
根据2025年1月至9月的现有数据,全球报告了263,592例疑似和181,679例确诊CHIKV病例及155例CHIKV病相关死亡。虽然某些WHO区域报告的病例数低于2024年,但其他区域却出现显著增长。区域趋势的这种异质性使得难以解释为全球性增长。相反,数据表明特定地理区域的局部复发或新发。美洲区域报告的病例数最多,其次是欧洲区域(主要由印度洋法国海外省报告的病例组成)。
表1:2025年各区域疑似和确诊CHIKV病例数及死亡数(截至2025年9月)
![]()
*注:最后报告日期因国家而异
![]()
图1:2025年1月至9月向WHO报告或由各国卫生部公开分享的CHIKV病例地理分布
三、区域概览
非洲区域
截至2025年9月,四个国家报告了共计2,197例疑似和108例确诊CHIKV病例:科摩罗、肯尼亚、毛里求斯和塞内加尔,其中毛里求斯记录的病例数最多。
在科摩罗,2025年1月1日至5月31日期间(流行周1至22),共报告了4例确诊病例,塞内加尔报告了7例确诊病例。
在毛里求斯,2025年3月15日至8月4日期间(流行周12至32),共报告了1,583例病例,包括1,543例本地病例和40例输入性病例。未报告死亡病例。
在肯尼亚,截至2025年6月8日(流行周23),蒙巴萨郡确认了基孔肯雅病疫情。到2025年7月6日(流行周27),共记录了614例病例,包括97例实验室确诊病例。此后未再报告新增病例。迄今未记录基孔肯雅病相关死亡。
东地中海区域
截至2025年9月,巴基斯坦和索马里报告了共计1,596例疑似和67例确诊CHIKV病例。
在巴基斯坦,2025年的CHIKV病例报告率与2024年相似。2025年5月4日至6月21日期间(流行周19至25)出现显著增长,该期间每周报告101至121例疑似CHIKV病例。
在索马里,索尔地区确认了基孔肯雅病疫情,2025年1月至6月期间报告了488例疑似病例。10份检测样本中有8份经实验室确认为基孔肯雅病。索马里还记录了输入性旅行相关病例。
欧洲区域
截至2025年9月15日,两个欧洲国家——法国和意大利——报告了本地CHIKV病例。法国记录了分布在54个聚集性疫情中的479例病例,其中40个聚集性疫情目前处于活跃状态。意大利报告了分布在4个聚集性疫情中的205例本地获得性病例,其中3个聚集性疫情目前处于活跃状态。2025年,欧洲区域的4个国家共报告了56,456例CHIKV病例和40例死亡。
在法国,2025年CHIKV疫情发病率的增加偏离了前几年观察到的模式。2024年仅报告了1例CHIKV病例。今年较多的基孔肯雅病例及其早期发病与留尼汪岛和更广泛的印度洋区域的流行有关,这是由高度适应白纹伊蚊的病毒株驱动的。
在法国海外省留尼汪岛,2025年共报告了54,517例确诊病例和40例死亡(截至9月14日)。自4月26日(流行周17)以来,新增病例持续下降,表明疫情正在消退。这是该岛自2014年以来首次出现基孔肯雅病本土传播。
在马约特岛,继从留尼汪岛输入两例病例后,首例本地获得性CHIKV病例于2025年3月确诊。截至2025年9月18日,共报告了1,255例本地获得性病例,包括39例住院病例。自8月以来传播减弱,平均每周仅报告少数病例。
美洲区域
截至2025年9月20日,CHIKV病传播继续在美洲出现,符合预期的季节性模式。14个国家共报告了228,591例疑似病例,包括100,329例确诊病例和115例死亡。
在玻利维亚,共报告了5,372例CHIKV病例,其中73%经实验室确诊,以及4例死亡。疫情主要影响圣克鲁斯省,占99%的病例(n=3,905,包括4例死亡)。此外,贝尼、丘基萨卡、科恰班巴、潘多和塔里哈省也报告了病例。
巴西占该区域所有报告病例和死亡的近96%,有96,159例确诊病例和111例死亡。
在古巴,1月1日至9月20日期间,报告了34例基孔肯雅病例,均通过RT-PCR检测经实验室确诊,分布在关塔那摩、哈瓦那、马坦萨斯、比那尔德里奥和圣地亚哥德古巴省。已实施公共卫生干预措施。
东南亚区域
截至2025年9月初,WHO东南亚区域报告了超过34,628例疑似和确诊CHIKV病例,主要来自印度和孟加拉国。
在印度,2025年1月1日至3月31日期间,共报告了30,876例疑似病例和1,741例确诊病例。报告确诊病例数最多的邦是马哈拉施特拉邦、卡纳塔克邦和泰米尔纳德邦。
在孟加拉国,流行病学、疾病控制和研究所报告,2025年1月1日至8月31日期间,达卡市共有732例疑似CHIKV病例。其中,400例通过RT-PCR经实验室确诊。
在斯里兰卡,2025年1月1日至3月第二周期间,科伦坡、甘帕哈和康提的哨点报告了共计151例确诊CHIKV病例。根据流行病学单位司2025年8月31日的情况报告,CHIKV病例继续增加并在2025年6月达到峰值。超过半数报告病例来自西部省,仅科伦坡区就占33%。受影响最严重的年龄组是41-60岁(36.4%),但儿童中呈增长趋势。
在泰国,2025年1月1日至9月14日期间,共报告了1,128例CHIKV病例。武里坎府(142例)、清迈府(411例)和黎府(125例)是报告病例最多的府。病例年龄分布为:0-4岁2%,5-9岁3%,10-14岁6%,15-19岁4%,20-29岁9%,30-39岁17%,40-49岁17%,50-59岁16%,≥60岁26%。
西太平洋区域
2025年,西太平洋区域的16个国家和地区共报告了14,359例CHIKV病例,无死亡。其中,5个国家报告了本地传播,6个报告了输入性病例,5个在该年度内未报告病例。
在中国,截至2025年9月27日,广东省共报告了16,452例本地传播病例。所有病例均经实验室确诊。这是迄今为止中国记录的最大规模基孔肯雅病疫情。病例分布在21个城市,主要在佛山市(10,032例)、江门市(5,209例)、广州市(590例)、深圳市(128例)、湛江市(112例)、珠海市(60例)和中山市(54例)。此外,9月1-21日期间,广西壮族自治区报告了297例本地和关联病例;福建省报告了124例本地和关联病例;其他一些省份(如湖南、四川和海南省)也报告了少量本地病例。
根据截至2025年8月16日的数据,在全国所有本地报告病例中,年龄分布为:0-5岁3.1%,6-17岁13.6%,18-45岁37.0%,46-60岁23.3%,61-74岁15.2%,≥75岁7.8%。迄今为止,所有报告病例均为轻症,无重症或死亡病例。
在印度尼西亚,截至2025年7月31日,19个省共报告了3,608例确诊CHIKV病例,而2024年同期报告了1,399例确诊病例。迄今未记录基孔肯雅病相关死亡。未来增长的风险持续存在,特别是在雨季向旱季过渡期间,在人口最多且游客最多的省份——西爪哇、中爪哇、东爪哇和万丹——尤为关注。印尼卫生部通过其早期预警警报和响应系统(EWARS)加强了检测和报告,并在高风险地区实施了响应措施。
在马来西亚,截至2025年8月2日,2025年共报告了40例CHIKV病例,而2024年同期报告了63例病例。迄今未记录基孔肯雅病相关死亡。在当前报告年度,报告了3起基孔肯雅病聚集性疫情。实施了病例调查、综合媒介管理、社区参与和多部门合作措施。所有疫情均在检测后两周内成功遏制,表明公共卫生响应和疫情管理有效。
在菲律宾,截至2025年8月16日,共报告了628例CHIKV病例,比2024年同期报告的2,886例下降了78%。全国趋势一直波动,2025年7月20日至8月2日报告了46例病例,比前两周(2025年7月6日至19日)报告的51例低10%。病例年龄范围为1至87岁,中位年龄为33岁。女性占66%的病例(628例中的414例)。报告了1例死亡(病死率:0.16%)。地方卫生当局已对病例聚集区域进行了调查,以确定风险因素并实施媒介控制活动。
在新加坡,截至2025年9月20日,报告了25例CHIKV病例,而2024年同期报告了12例病例。大多数病例是近期到过基孔肯雅病流行地区的个体。未报告基孔肯雅病相关死亡和持续本地传播。新加坡传染病署继续密切监测情况,并提供持续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指导,特别侧重于媒介控制以限制进一步传播。
四、流行病学
基孔肯雅病是一种由CHIKV引起的蚊媒传播病毒性疾病,CHIKV是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的一种RNA病毒。CHIKV由受感染的雌蚊传播,最常见的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它们也可传播登革热和寨卡病毒。这些蚊子主要在白天叮咬,埃及伊蚊在室内外均叮咬,而白纹伊蚊主要在室外叮咬。它们在人造和天然有积水的容器中产卵。
当未感染的蚊子叮咬血液中有CHIKV循环的人时,蚊子可能摄入病毒。在约10天(范围:7-12天)的时间内,病毒在蚊子体内复制并进入其唾液腺。一旦发生这种情况,蚊子就能够通过随后的叮咬将病毒传播给新的人类宿主。在新感染的个体中,病毒开始复制并在血液中达到高浓度,从而能够进一步传播给其他蚊子并维持传播循环。
在有症状的患者中,CHIKV病的发病通常在被感染蚊子叮咬后4-8天(范围2-12天)。该病的特征是突然发热,常伴有严重关节痛。关节痛往往使人衰弱,通常持续数天,但可能延长,持续数周、数月甚至数年。其他常见体征和症状包括关节肿胀、肌肉痛、头痛、恶心、疲劳和皮疹。由于这些症状与其他感染(包括登革热和寨卡病毒感染)重叠,病例可能被误诊。在没有明显关节痛的情况下,感染者的症状通常较轻,感染可能未被识别。
大多数患者从感染中完全康复;然而,偶尔有眼部、心脏和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报告。年龄极端的患者患重症的风险较高,包括分娩期间感染的新生儿或出生后数周内被感染蚊子叮咬的新生儿,以及老年人,特别是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重症患者需要住院治疗,因为存在器官损伤和死亡风险。一旦个体康复,现有证据表明他们可能对未来的基孔肯雅病感染免疫。
在发病第一周期间采集的血液样本可以使用分子检测(如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直接检测CHIKV,发病第一周后可以使用血清学检测来检测响应CHIKV感染产生的抗体。
五、临床管理
临床管理包括使用退热药、止痛药控制发热和关节痛,通过摄入足够液体保持充足的血容量,并确保充分休息。没有针对CHIKV感染的特异性抗病毒药物治疗。建议使用扑热息痛或对乙酰氨基酚缓解疼痛和退热,直到排除登革热感染,因为非甾体抗炎药(NSAIDs)会增加出血风险。
六、疫苗情况
目前有两种基孔肯雅疫苗已获得监管批准和/或已被推荐用于若干国家的高危人群,但疫苗尚未广泛供应或广泛使用。WHO和外部专家顾问正在全球基孔肯雅病流行病学背景下审查疫苗试验和上市后数据,以为可能的使用建议提供信息。
七、公共卫生响应
WHO区域公共卫生响应概述
WHO正在支持成员国加强对虫媒病毒流行病和大流行的防范和响应,符合全球虫媒病毒倡议、全球战略防范、准备和响应计划以及WHO加强卫生应急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HEPR)全球架构5C的支柱。
WHO已采取以下行动:2025年7月在联合国日内瓦新闻发布会上发布了关于基孔肯雅病快速全球传播的警报。
八、各区域响应措施
非洲区域
2025年,WHO和合作伙伴支持WHO非洲区域报告基孔肯雅病的国家应对此次疫情。虽然4个国家报告了零星传播,但最显著的影响出现在毛里求斯和肯尼亚,这些国家已实施了全面的响应行动。
毛里求斯:
加强了监测以早期发现新病例并监测传播趋势
实施了媒介控制措施,包括幼虫源头减少、家庭喷洒和烟雾消杀
通过宣传活动实施了社区参与活动,促进个人防护、家庭媒介控制和早期就医
在WHO支持下进行了快速风险评估以指导响应行动
肯尼亚:
制定了国家响应计划,并建立了事件管理系统团队进行协调
卫生部向包括蒙巴萨在内的沿海各郡发布了咨询建议,以加强监测和临床病例管理
实施了媒介控制活动,包括用杀幼虫剂处理2,198个蚊子繁殖点,在306个村庄进行烟雾消杀,喷洒218户家庭
开展了社区宣传活动,覆盖780人,并向弱势群体分发了杀虫剂处理蚊帐
东地中海区域
为应对基孔肯雅病疫情,WHO东地中海区域办事处正在采取以下行动:
计划举办网络研讨会,为国家卫生当局、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和相关利益攸关方提供指导,全面概述基孔肯雅病流行病学和疫情预防与控制
为索马里开展了关于病例管理的在线培训课程
正在提供技术支持,审查受影响国家的国家多部门虫媒病毒响应计划,确保与WHO推荐的战略、综合媒介管理、病例管理规程、实验室准备和风险沟通方法保持一致
欧洲区域
为应对留尼汪岛和马约特岛的基孔肯雅病情况,当局启动了民防安全响应组织(ORSEC)虫媒病毒计划的相应级别。
主要措施包括:
从2025年5月1日开始,在地方层面开展强化监测(诱捕、公民个人报告等)
开展入户调查,进行强化昆虫学和流行病学调查,并主动寻找临床提示性病例
在受影响地区实施媒介控制处理(在病例300米半径范围内进行成蚊控制处理)
提高该领域医疗保健专业人员和地方当局的意识
卫生部发布了多份新闻稿,并定期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更新
根据公共卫生高级委员会的建议,对人源产品实施安全措施
在飞机上和机场航站楼展示针对旅行者的海报和预防信息
在意大利,在受本地传播事件影响的地区,已实施了国家虫媒病毒疾病预防、监测和响应计划中规定的所有控制措施。
美洲区域
泛美卫生组织已采取以下行动:
2025年8月28日就美洲区域基孔肯雅病的快速全球传播发布了流行病学警报
根据2016年通过的虫媒病毒疾病预防和控制综合管理战略,提供建议和技术支持
正在为登革热、基孔肯雅病和寨卡病毒实施综合流行病学监测系统模型提供支持
正在提供技术支持,通过虚拟协作空间实施虫媒病毒疾病协作监测战略
通过实施技术文件和临床指南、虚拟持续培训战略以及建立临床专家国家网络,加强区域临床诊断和病例管理能力
2025年8月举办了关于更新虫媒病毒疾病预防和控制综合管理战略的研讨会
正在支持公共卫生实验室实施RT-PCR检测和血清学解读以及基因组监测
目前正在实施昆虫-病毒学监测指南以实现早期检测和评估
正在开发伊蚊控制的新操作模型
正在加强受影响国家的媒介控制活动
东南亚区域
WHO东南亚区域办事处通过采取以下行动支持成员国:
继续监测该区域的基孔肯雅病和其他虫媒病毒情况并提高意识
加强伊蚊媒介控制以更好地控制基孔肯雅病和其他虫媒病毒,加强社区参与
正在开展倡导和规划综合虫媒病毒监测——涵盖登革热、基孔肯雅病和寨卡病毒
正在积极推广基孔肯雅病临床管理指南的实施
西太平洋区域
WHO西太平洋区域办事处已实施以下措施:
与西太平洋区域成员国分享了全球情况和技术指南,以支持基孔肯雅病防范和响应
要求西太平洋区域成员国提供其各自国家基孔肯雅病情况的更新以进行风险评估
2025年8月14日举行了实践社区会议,与成员国分享更新和最佳实践
成员国实施的响应措施包括:
国家和地方卫生当局在病例聚集和疫情地区进行现场调查
向受影响个体提供医疗护理,包括住院治疗或居家隔离
监测系统得到加强,以实现早期检测、实验室确认和及时报告病例
在高风险地区实施有针对性的媒介控制干预措施
动员社区卫生工作者进行入户检查和公共教育活动
九、WHO风险评估
CHIKV病是一种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伊蚊传播疾病。虽然总体病死率较低,但可能发生重症,特别是在婴儿、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等弱势人群中。基孔肯雅病可以由病毒血症旅行者带入新地区,在存在有效媒介、免疫易感人群和有利环境条件的情况下产生本地传播。
与CHIKV传播增加相关的因素
伊蚊地理范围更广,与货物和船只中未成熟阶段的运输以及由于气候变化和周期性极端事件导致的有利蚊子栖息地的扩大有关
无计划的城市化和水资源管理不善助长媒介繁殖和持续传播循环
媒介控制计划覆盖率低或缺乏可持续性
索马里、苏丹和也门等高危国家的政治不稳定和冲突面临加剧的公共卫生挑战
往返流行区域的旅行增加,将病例引入已建立有效蚊媒种群和有利环境条件的地区
公共卫生影响:
疫情的公共卫生影响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检测基孔肯雅病传播的能力、协调公共卫生响应和临床管理的整体能力,以及对CHIKV感染免疫易感的人群比例。幼儿、老年人以及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的人患重症的风险较高。此外,生活在蚊子种群密集且媒介控制措施不足地区的人感染风险更大。
在一些地区,医疗设施缺乏,地理可及性有限,使人们难以获得基本医疗保健。其他挑战可能是预防和控制所需的若干必需物资库存耗尽、实验室诊断试剂和耗材缺乏,以及需要对现场团队和卫生工作者进行再培训。
十、总体风险评估
鉴于2025年全球报告的持续疫情,进一步传播的可能性仍然很大。尽管一些WHO区域目前报告的病例数低于2024年,但其他区域正在经历复发,病例数显著增加,此外一些国家在既往未受影响的人群中出现了基孔肯雅病的新发。各区域病例分布不均使得难以将其定性为全球性增长,而更多的是特定地理区域的大幅增长。
既往未受影响地区的人群免疫力有限、有利于媒介繁殖的环境条件、监测和诊断能力存在缺口以及人员流动和贸易增加,都加剧了风险。加强监测、增强媒介监测和控制以及改善公共卫生防范能力,对于降低进一步传播风险至关重要。
十一、WHO建议
WHO鼓励各国发展和保持检测和确认病例、管理患者以及实施社会沟通战略的能力,以获得社区支持减少蚊媒的存在。这包括培训和警示医疗保健工作者注意病例检测和潜在并发症,识别重症高危群体,确保适当的临床管理,并对病例进行随访以防止死亡。有针对性的综合媒介监测和控制措施对于降低传播率至关重要。
加强医疗保健能力
基孔肯雅病可引起高罹患率的大规模疫情,影响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三的免疫易感人群,有可能给医疗保健系统造成沉重负担。早期发现重症进展和获得适当医疗关注是解决临床并发症和降低死亡率的关键,特别是在重症高危人群中(相关因素包括年龄>65岁和<1岁、合并症、孕妇特别是在妊娠晚期由于分娩期间的垂直传播导致新生儿基孔肯雅病,伴有脑炎、肝炎和心肌炎等多种并发症)。
各国检测和报告基孔肯雅病及其他媒介传播疾病的能力存在差异,疫情往往是事后报告的,这意味着缺乏公共卫生响应所需的实时流行病学数据。WHO重申所有国家加强其医疗保健能力以快速检测和报告基孔肯雅病及其他媒介传播疾病的重要性。重要的是要包括适当临床检测和管理的措施,以及为病例数激增做好卫生服务准备。
加强监测
强化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对于更准确地确定CHIKV感染的发病率和趋势至关重要。目前的监测系统往往优先考虑登革热而非其他伊蚊传播的虫媒病毒,导致频繁的临床误诊和将CHIKV误报为登革热。加强监测能力将支持更有效的风险沟通并指导有针对性的媒介控制策略。持续密切监测区域情况也至关重要,鉴于邻国的传播潜力,积极的跨境协调和信息共享同样重要。
实验室确认
尽管许多国家近年来已获得进行RT-PCR检测的能力,但基孔肯雅病检测试剂的供应有限,成本可能令人望而却步。血清学检测通常更便宜且更易获得,但在某些地区,血清学检测可能与其他甲病毒发生交叉反应并产生假阳性检测结果。
预防和控制
预防工作高度集中于监测和控制主要在白天叮咬的伊蚊。为防止蚊子叮咬,建议:
在室内外穿着最大限度减少皮肤暴露于蚊子的衣物
使用门窗纱网防止蚊子进入家中
驱虫剂可以严格按照产品标签说明涂抹在暴露的皮肤或衣物上
避免蚊子叮咬提供了最佳的CHIKV感染防护。疑似CHIKV感染的患者在发病第一周应避免被蚊子叮咬,以防止进一步传播给蚊子,后者可能会感染其他人。
降低CHIKV传播的主要方法是控制蚊媒并减少蚊子繁殖点。这需要动员社区,社区对于通过每周清空和清洁含水容器、处理废物以及支持当地蚊虫控制计划来减少蚊子繁殖点至关重要。
在疫情期间,针对成蚊和幼虫的强化媒介控制活动是中断CHIKV传播循环的优先事项。卫生当局也可作为控制蚊子种群的紧急措施执行此类活动。
白天睡觉的人,例如幼儿、病患或老年人,应使用杀虫剂处理蚊帐来防范白天叮咬的蚊子。
国际旅行和贸易
目前不需要与国际交通和贸易相关的措施。

编辑:普通疾控人 | 审核:诗酒趁年华
文章来源 | 学习公卫知识、WHO官网
说明 | 转载只为分享,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版权声明 | 部分信息和图片来自公开网络
转载请注明
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
![]()
科普健康 | 宣传疾控
本号为多位疾控机构从业者运营
重点关注国内外健康事件
致力于疾控科普
在做好科普服务大众的同时
做好疾控机构的宣传
让更多的人了解疾控,拥抱健康
欢迎加「小编」微信(cdcjkr126com)
本文具体说明
本文综合自微信公众号“学习公卫知识”,原文来自WHO官网,文章无个人观点、意见、研判及内部保密信息,所有内容及数据均来自网络,均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转发的目的是为了健康宣传和提示,提高公众健康素养及自我防护意识,引导公众关注健康相关信息,如有不合规或不合理之处,欢迎联系小编修改删除。
更多精彩视频,尽在“CDC疾控人”视频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