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大学宿舍或年轻白领的办公桌前,十有八九能看到那黄色logo的倍思产品,可能是亮着红色数字的竖显屏充电器,可能是“啪嗒”一声就能吸合的磁吸充电宝,甚至是常出现在明星穿搭里的TWS耳机。
这个2010年才冒头的品牌,没几年就悄悄成了年轻人数码装备里的“隐形标配”。
可细想就会发现不对劲:3C配件市场从来都是巨头的天下,有靠技术专利站稳脚跟的,有靠全品类覆盖圈住用户的,还有靠生态优势低价走量的。
倍思既没技术护城河,又没品类广度,更拼不过生态巨头,凭什么能从缝隙里“抢食”,甚至成了年轻人的“标配”?
![]()
一、不跟巨头拼参数
倍思刚入局那几年,3C配件市场还在玩“功率竞赛”的游戏,充电器厂商比谁的瓦数更高,数据线比谁的传输速度更快,产品外观不是黑就是白,塑料感十足。
那时候厂商们都觉得“能满足功能就行”,没人在意用户拿到手的真实感受,但倍思偏不这么干。
它从用户的吐槽里发现了被忽略的需求:有人说“晚上摸黑插充电器,总插错接口,烦得想扔了”,有人晒图“桌面堆了好几个充电器,线缠在一起像堆‘废品’”,还有人抱怨“充电宝剩多少电全靠猜,出门总怕手机突然关机”。
![]()
这些看似“小事”,其实都是年轻人的“情绪痛点”,他们买配件,不只是买个“能充电、能传数据的工具”,更想让桌面好看点、用着省心点、出门有安全感。
于是倍思把精力全放在了“情绪价值”上:给数据线加了个柔和的呼吸灯,晚上不用摸黑瞎找接口。
把充电器做成极简哑光款,跟笔记本摆一起不突兀,甚至能当桌面小装饰;给充电宝加了磁吸设计,不用费劲对齐接口,“啪嗒”一下就能吸上充电。
这些设计没提升多少技术参数,却让年轻人觉得“这东西懂我”,毕竟谁不想自己每天用的数码装备,既好用又能衬得起桌面呢?
![]()
二、用“长板”打对手“短板”
面对3C配件市场的“三国杀”格局,倍思没傻到硬碰硬,而是专挑对手的“软肋”下手,靠差异化找到生存空间,这也是它能从“小透明”长成“标配”的关键。
比如对靠技术吃饭的安克,倍思不拼专利数量,反而用“体验细节”拉近距离。
安克的快充技术确实强,可用户充电时总想看“充到多少了”,得频繁点亮手机,倍思就给充电器加了个竖显屏,红色数字清晰显示电量进度,不用再反复拿手机。
![]()
安克的数据线耐用,但线多了容易分不清哪个对应哪个,倍思就做了不同颜色的数据线,还在接口处印了设备标识,手机、平板、电脑的线一眼就能分清。
技术参数上差一点,但用起来的“爽感”却赢了,对靠全品类覆盖的绿联,倍思不拼谁的产品多,而是聚焦“桌面”和“出行”两个高频场景。
绿联能从充电器卖到相机支架、数据线收纳盒,产品多到让人挑花眼,可年轻人日常用得最多的,无非是桌面充电和出门带的那几样配件。
![]()
倍思就针对这两个场景做“组合方案”:桌面场景推出多设备充电站,一个底座能同时充手机、笔记本和耳机,不用摆一堆充电器占地方。
出行场景做了车载磁吸支架,上车自动夹紧手机还能无线快充,不用手忙脚乱插线,开车也更安全。
用户不用买一堆零散配件,一套就能搞定核心需求,反而觉得更省心,至于靠生态优势的小米,倍思干脆当起了“最佳配角”。
![]()
它知道自己建不起小米那样的生态,就反过来做“所有生态都能搭的配件”,不管用户用的是小米、华为还是苹果手机,倍思的充电器、充电宝都能兼容。
甚至针对不同品牌的充电习惯做了优化:给小米手机充电能触发私有快充,给苹果手机充电能设置“充到80%自动断电”保护电池。
这种“不挑设备”的适配性,让它成了很多人“换手机也不用换配件”的选择,慢慢就渗透进了更多人的数码装备里。
![]()
三、从“卖单品”到“卖场景”
靠差异化单品打开市场后,倍思没停留在“卖爆款”的阶段,而是悄悄布局更长远的事,它想让用户不止买一件产品,而是把生活里的数码场景都“绑定”在自己身上,这才是它能从“偶尔购买”变成“标配”的核心。
比如它推出了能管理所有配件的APP,用户打开就能看充电宝剩余电量、充电器的充电功率,还能设置“充电阈值”,比如手机充到80%自动断电,避免长时间满电损伤电池。
甚至能让TWS耳机根据环境自动切换模式,进地铁时开降噪,出地铁到安静路段就切通透模式,不用手动调。
![]()
这些功能把零散的配件连了起来,用户用着越方便,就越离不开。
而且它还收缩了产品线,不再追求“什么都做”,只保留桌面、出行两个核心场景的产品,还推出了“场景套装”,比如“桌面充电站+磁吸充电宝”组合,买套装比单买更划算,还能保证风格统一,“车载支架+便携数据线”组合,出门带一套就够。
用户买了第一套,发现搭配着用更方便,慢慢就会补全其他产品,不知不觉就成了“倍思全家桶”用户。
![]()
这套操作形成了一个循环:用一款极致单品吸引用户,用场景套装让用户越买越多,再用APP和贴心功能让用户留下来,最后靠用户的口碑拉来新客,
比如有人觉得“倍思的车载支架好用”,就会推荐给朋友,朋友用着好又会推荐给别人。
慢慢的,用倍思的人越来越多,它也从“网红单品”变成了“生活场景里的标配”。
![]()
四、光鲜背后有隐患
当然,倍思的问题也很明显,它太依赖线上渠道,大部分销量都来自天猫、京东这些平台,一旦平台算法调整、流量变少,销量就可能受影响。
核心技术储备跟安克比还有差距,万一哪天安克也开始做“懂用户”的设计,它的优势就会缩小。
而且年轻人的审美变得快,今天喜欢极简风,明天可能就喜欢潮酷风,能不能跟上这种变化,也是它要面对的挑战。
![]()
但不管怎么说,倍思的成功给很多中国品牌提了个醒:在红海市场里,不一定要靠技术垄断或低价厮杀取胜,“懂用户”也能找到生路。
以前我们总说“产品要好用”,可倍思证明,现在的消费者要的不只是好用,更是“好用+好看+懂我”,充电器不只是充电的,还是桌面美学的一部分。
充电宝不只是储电的,还是出门能拿出手的时尚单品;数据线不只是传数据的,还是能解决“找线难”的小帮手。
![]()
这种“从用户角度出发”的思维,比单纯的技术升级更难被复制。
毕竟技术能学、价格能降,但“读懂用户没说出口的需求”的能力,需要长期盯着用户反馈、不断调整产品细节,不是一天两天能做到的。
这或许就是倍思能成为年轻人数码“标配”的根本原因,也是所有想在红海市场突围的品牌,最该学的一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