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年底,湖南邵东的朱阿姨遇到件烦心事:脸突然又肿又疼。去医院一查,初步诊断是“造釉细胞瘤”,听说是个良性的,她心里踏实了些,就没急着做进一步检查。
谁知,才过了两个月,她的右耳下方就摸到了一个小肿块。这下她不敢大意了,赶紧去了中南大学湘雅二院。可这次的检查结果,让她心里咯噔一下:“右下颌骨肿物,骨肉瘤?”
![]()
朱阿姨懵了,怎么两次检查结果不一样呢?医生耐心给她解释:“这个病很罕见,大概一千个肿瘤病人里,也只有两三个是这种。之前可能没看到关键点,现在看,恶性可能性大。治疗的话,手术范围会比较大,但能手术还是建议手术。”
这突如其来的诊断,让朱阿姨不得不面对现实。她预约了一个月后的手术。可就在手术前夕,当医生详细说明手术方案和风险时,她犹豫了,最终选择了放弃。
那是个非常复杂的手术:要把下巴被侵犯的骨头去掉,还得从脚踝取一块骨头来补,甚至要从大腿取血管。医生很坦诚,说没法保证术后她的脸不会麻木,或者功能完全不受影响。最让她感到无力的是,医生明确告诉她:“这个手术,做完百分之百会复发,可能刀口还没长好,瘤子就又长出来了。”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朱阿姨记忆犹新:“我就跟医生说,要是这样,这手术我就不做了,我去吃药保守治疗。医生劝我,说肿瘤长在骨头上,药物很难渗透进去,还是建议手术。可我想,如果术后生活一点质量都没有,那还有什么意思?最后我还是办了出院手续。” 临走时,医生的话像一块大石头压在她心上:“不做手术,可能一个礼拜人就没了。”
![]()
出院后,朱阿姨也找过一些中医喝中药,但效果一直不理想,情况还在变差。家里人看着着急,她妹妹后来在网上查资料,了解到了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的袁希福院长,便建议姐姐去试试。
抱着最后一丝希望,2017年5月12日,朱阿姨来到了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挂上了袁希福院长的号。
当时她的情况确实不乐观。检查显示,她的右下颌骨已经被侵蚀得像“马蜂窝”一样。右边半张脸,包括牙根、上颚都疼得厉害。袁希福院长看了之后,没有给她打包票,而是如实相告:病情很重,治疗难度大,现阶段的目标是先想办法减轻痛苦,努力延长生命。
听到这番话,朱阿姨反而平静了:“我当时心里想,生命能延长多少先不说,只要能让我不那么疼,我就知足了。”
让她没想到的是,转机很快就来了。在开始服用袁希福院长开的中药一个月后,她感觉脸上的疼痛真的减轻了。这让她看到了希望,决定坚持喝下去。果然,疼痛的范围慢慢缩小,最后集中到了肿块局部。
![]()
同年8月9日复查,磁共振结果显示:病灶比之前略有缩小!颈部淋巴结也没有发现异常。这无疑给了她巨大的信心。
等到12月18日再次来到希福医院复诊时,朱阿姨简直像换了个人。她说话声音洪亮,还带着幽默感,主动分享着自己的变化:右边太阳穴还有点疼,右下牙隐隐作痛,但吃饭、排便都正常,体重还涨了十多斤;睡眠虽然还容易醒,但比之前好多了;之前因为疼痛贴膏药,皮肤也没出现什么问题。她还特意提到,自己双手关节原来有些变形,吃了中药后,关节不疼了,恢复得挺好。
就这样,她坚持服用中药,身体状况逐渐稳定下来。到了2021年,感觉整体情况不错的她,才开始改为只在春秋两季用药巩固。
时间是最好的证明。转眼到了2024年5月29日,朱阿姨参加了“郑州希福中医第六届百位抗癌明星康复经验交流大会暨2024龙年中国行武汉站”的公益活动。在会上,她精神矍铄地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和现状,语气里带着自豪:“……现在家里的大事小事,基本上都是我在张罗。我老伴身体也不太好,还需要我来照顾他。好多亲戚朋友见了都说,你看上去啊,比那些没病的人气色还要好!”
![]()
从当初被判定“可能只有一个礼拜”,到如今安然度过7年,还能照顾家人,朱阿姨走过的这条路,确实给了我们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