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规划发展型的“十五五”社会政策,需要立足于中国的独特逻辑。我们特别需要努力探索:中国社会特有的韧性表现在哪里?
有一个社会现象需要深入分析:每年上千万左右的大学毕业生究竟到什么地方就业了呢?因为,在许多大型企业不可能大量招收员工的时候,年轻人要是还像早些年那样毕业之前就能够拿到与就业单位签约的保证,确实是相当困难。但是,这些年轻人确实回到了社会,并且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绝大部分都以不同的方式融入到了社会就业和创业的行列之中。也许,这其实就是中国社会的独特韧性之一。
![]()
如果从理论上说,我国的就业人群绝大部分属于非正规就业即灵活就业。仅以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为例,根据国家医保局《2024年全国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24年底,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132662.08万人,其中职工医保参保37948.34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94713.73万人。
从这个数据不难发现,9亿以上人口参加的并不是职工医保而是居民医保。这样的数据,客观上反映了我国就业人口结构的实际,绝大部分人并没有纳入“职工”的范畴,更带有灵活就业的性质,家庭是其更为坚实的生活保障;即使纳入职工医保的人数中,也有6615.91万人属于灵活就业及其他类型的就业,把这些人数与居民医保人数相加,总量已经超过10亿人口。这样的就业人口结构,在世界各国之中都是相当罕见的。这是不是一种现实的社会政策基础呢?
其实,如果从更为宏观的角度看,我国还存在着一种非常特殊的所有制,那就是农村以村庄为单位的集体所有制。生活在这一体制中的居民即村民,生而所有村庄的基本资源包括宅基地、自留地、承包地等。现在有许多农民并不愿意转换为城市户口,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怕失去这样的基本经济权利。而农村居民的这种权利,城市居民并不拥有。农村的所有制,已经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所保障。
这样的集体经济组织,客观上是不可能允许破产、收购、重组,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经济组织。在国际社会中,这种类型的经济组织是不是极为罕见呢?这样的经济组织与相关政策,恐怕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政策吧?
![]()
更进一步分析,中国脱贫攻坚的成功,完全超出了传统意义的发展经济学范畴。其最为关键的,就是党政组织与社会资源双向深入贫困地区尤其是村庄之中,在国家宏观政策强有力的推动下,创造出了世界扶贫史上的奇迹。这种发展型的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对于未来经济与社会发展,应该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中国式的就业结构和城乡二元结构,究竟是一种过渡,还是具有长期的经济学意义?占主流的意见认为,中国将来一定会是一元结构即全面城市化。这种意见的一个具体结论就是认为还要有上亿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因而需要大力发展房地产以应对城市化的进程。从现实趋势看,中国的城市化并不是城市面积的简单扩大化,而是农村生活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的城市化,我们既不能走英国“羊吃人”的城市化道路,也不能走美国殖民印第安人的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正是在这个方面,展现出其更具特色的发展模式。
“十五五”的社会政策,需要注重中国特殊的就业结构与城乡结构,根据城乡居民相当不同的急难愁盼问题,确定独特的政策框架,从而产生积极的社会效果。比如:有什么样的社会政策能够支持以家庭为基础的灵活就业人群呢?在养老、育幼、助残方面,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将家庭服务纳入公共政策之中,发放补贴,鼓励家人承担起相应的义务,同时支持社会组织支持多种类型的家庭服务,是不是可以试验呢?
![]()
![]()
与中国公益研究院合作交流请扫描二维码或留言
微信号:lijing1467
微博号:中国公益研究院
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标明出处
统筹:高华俊
责编:李静 张栋
作者:王振耀
文章来源:中国公益研究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