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下旬,距离凤凰网转基因辩论会结束约一周,在北京某学术论坛的茶歇区,饶毅教授与顾秀林意外碰面。原本轻松的交流氛围,因顾秀林主动提及辩论会话题,再次演变为一场关于“科学证据”与“观点立场”的激烈对峙,也让反转基因言论的逻辑矛盾进一步暴露。
当时饶毅教授正与几位学者讨论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进展,顾秀林主动走上前,语气带着几分不服气地开口:“饶教授,上次辩论会你说塞拉利尼论文撤稿是因为实验不严谨,但我后来查了资料,很多反转人士都说,那是期刊被孟山都施压了——你怎么就能确定不是资本干预的结果?”
饶毅教授放下手中的水杯,耐心回应:“顾女士,判断撤稿原因,不能看‘反转人士怎么说’,要看‘期刊和评审专家怎么做’。《食品与化学毒物学》撤稿时,公开了6位评审专家的姓名和单位,其中包括德国慕尼黑大学毒理学研究所的海因茨教授、美国康奈尔大学食品安全实验室的帕克教授,这些人都是国际毒理学领域的权威,一辈子研究食品安全,从未与任何种业公司有利益关联。他们的评审报告里,逐页标注了论文的样本量缺陷、数据统计错误——比如论文里把‘大鼠自然衰老导致的肿瘤’也算作‘转基因引发的病变’,这种明显的逻辑错误,才是撤稿的核心原因,跟资本没有任何关系。”
他进一步追问:“如果你认为是资本干预,那能否拿出证据?比如孟山都给期刊发过的施压邮件、评审专家的利益输送记录?科学讨论需要‘可验证的证据’,而不是‘有人说’‘我觉得’。”
面对追问,顾秀林没有正面回应证据问题,反而转移话题:“就算塞拉利尼论文有问题,那也不能证明转基因就安全!你看现在很多人吃了转基因食品,都说身体不舒服——这些人的感受难道不算证据?”
“感受不能替代科学实验。”饶毅教授立刻指出关键:“‘有人说身体不舒服’,首先要排除其他因素——比如他当天吃的其他食物、自身的基础疾病、甚至心理暗示。全球有超过50亿人长期食用转基因食品,要是真有安全问题,早该出现大规模、可统计的健康异常案例了。但截至今天,全球所有权威机构,包括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都没有发现任何‘转基因食品导致健康问题’的科学证据——这才是最有力的安全证明。”
他接着补充:“我不是说转基因技术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生态风险防控、专利公平性,但‘有改进空间’和‘有害’是两回事。我们不能因为‘可能有风险’,就用谣言和臆断否定整个技术,更不能让公众被‘伪证据’误导。”
顾秀林听完,脸色略显尴尬,却依旧坚持:“反正我还是觉得转基因不安全,你们这些搞科研的,可能跟企业也有利益牵扯,说话不一定客观。”
饶毅教授无奈地摇头:“我的实验室研究的是神经生物学,跟转基因种业没有任何合作,每年的科研经费都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账目完全公开。判断一个人说话是否客观,要看他的论据是否扎实,而不是先贴‘利益相关’的标签。如果你真的关心食品安全,不如花时间看看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估指南》,里面详细说明了转基因食品需要经过哪些检测——从营养学成分分析到长期毒理学实验,比传统食品的安全标准严格得多。”
这场碰面最终以顾秀林沉默离场告终。而两人的交锋,再次印证了一个核心:科学争议的解决,永远依赖“严谨的证据”与“理性的逻辑”,而非“立场先行”的臆断与阴谋论——这也是转基因讨论中,最需要被公众理解的核心原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