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多学科协作的生命守护战在威海市中医院紧张而有序地展开。因脑出血长期依赖气管切开套管维持呼吸的患者杨女士,在医院脑病科、康复科与重症医学科(ICU)的紧密协作下,成功拔除气切套管,顺利重获自主呼吸。这一突破不仅标志着患者康复进程迈入关键新阶段,更成为医院践行多学科协作(MDT)诊疗模式、为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的又一成功典范。
危急时刻:气管切开筑牢生命防线
时间回溯至11个月前,杨女士突发脑出血,自主呼吸极度微弱。为迅速打通生命通道,当地医疗团队第一时间为其实施气管切开术。这根套管,在关键时刻成为“生命保障”,但也让杨女士暂时失去了正常说话和经口鼻呼吸的能力,陷入“有口难言”的困境。
精准诊疗:脑病科守护神经功能根基
随后,杨女士转诊至威海市中医院脑病科。针对其病情,脑病科团队迅速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将神经功能恢复作为核心治疗目标。科室医护人员通过精准的内科治疗,严格把控杨女士的血压、营养神经稳定,积极预防和控制并发症。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治疗,杨女士的神经功能得到有效改善,为后续康复治疗打下了坚实基础。
攻坚克难:康复科助力功能重建
随着病情逐渐稳定,杨女士的治疗重心转向功能恢复,康复科接过了 “接力棒”。此时的杨女士面临着肢体功能障碍与呼吸功能受限的双重难题。治疗师团队为她制定了个性化的康复计划:一方面,通过循序渐进的训练,对抗肌无力与关节僵硬,逐步恢复肢体功能;另一方面,呼吸治疗师指导杨女士进行呼吸肌锻炼,并循序渐进开展堵管训练,帮助她逐步适应并重建经口鼻自主呼吸的能力。康复过程充满挑战,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医患双方的坚持与付出,正是这份执着,为最终成功拔管清除了核心障碍。
安全护航:ICU精准评估完成拔管关键一步
当杨女士的呼吸功能恢复到可长时间耐受堵管后,拔管的“最后一役”在重症医学科(ICU)展开。之所以选择在 ICU 进行拔管操作,正是因为这里能够为拔管过程提供万无一失的安全保障。ICU团队对其吞咽功能、咳嗽能力、血气指标等进行了全面评估,在确认各项指标均符合拔管标准后,医护人员顺利实施了气管切开套管拔除术。当套管取出,监护仪显示杨女士各项生命体征平稳,自主呼吸顺畅有力时,这一刻,杨女士迎来了重获“自由呼吸”的新生。
模式创新:MDT照亮重症患者康复之路
成功拔管后,杨女士继续在康复科接受肢体功能、吞咽功能及言语功能的后续康复训练。回顾杨女士的康复历程,一条清晰的多学科协作诊疗路径跃然眼前:脑病科负责稳定生命体征、守护神经功能,康复科专注于身体功能重建,ICU则为关键操作保驾护航。这种以患者为中心的MDT协作模式,高效整合了各科室的优势医疗资源,将中西医结合的诊疗特色充分融入治疗全过程,为复杂重症患者量身打造了最优化的治疗方案。
威海市中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杨女士成功拔管的案例,再次证明了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在重症患者救治中的重要价值。未来,医院将继续深化这一诊疗模式,不断提升中西医结合诊疗水平,为更多患者带来生命的希望,谱写更多守护健康的生命赞歌。
来源:威海市中医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