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在华盛顿,智库曾被视为政策的实验室、思想的竞技场,是立法、行政和司法之外的“第五种权力”。然而,当特朗普再度踏入白宫,戴上那顶标志性的红色“MAGA”帽时,这些曾经秉持独立研究、专业分析的机构,似乎突然被赋予了全新的角色——忠诚的政治工具。
传统研究型智库的辉煌岁月正在急速消退。布鲁金斯学会、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卡托研究所,这些曾以专业性和独立性闻名的机构,如今被特朗普阵营贴上各种标签:自由派、国际主义、建制派……一纸标签,让多年的专业积累瞬间失效。资金削减、人员裁撤、交流渠道关闭,曾经可以自由对话的学者们,如今连踏入白宫的门槛都被严严实实封锁,留下的只有“忠诚优先”的新兴力量。
![]()
而新兴保守派智库,如传统基金会(HF)、美国优先政策研究所(AFPI)、保守派伙伴关系研究所(CPI),则借此机会一路高歌猛进。这些机构专门筛选忠于特朗普和保守派议题的人才,搭建了一个闭环的人才输送体系——从研究员到白宫幕僚,从政策顾问到内阁成员,无一不带着浓烈的“特朗普味道”。HF的“右翼版领英”数据库、AFPI向政府输送的多位部长与高官,让整个政策系统都被忠诚度绑架,专业性和独立性被彻底稀释。
智库的产品也迅速迎合这种趋势。HF推出的《2025计划》厚达922页,集保守派100多家机构观点之大成,俨然成为特朗普第二任期的执政蓝图。313个政策目标中,诸如扩大总统权力、教育部改革、冻结国际开发署项目等项项落地,显示了这套以忠诚为核心的政策机制运转之高效。政策不是从现实问题出发,而是从政治忠诚出发:谁忠诚,谁就能提出“解决方案”;谁不忠诚,哪怕再有专业,也只能被边缘化。
民粹主义的浪潮在此掀起惊涛骇浪。特朗普偏好“自己人”,不信任传统精英阶层,这种偏好直接影响到智库的运作机制:白宫要求所有政策顾问必须通过“MAGA价值观测试”,对2020年大选的立场、对“深层政府”的态度都是硬性标准。智库不再是思想的竞技场,而是政策的“忠诚筛选器”。HF、AFPI等机构正是这种筛选机制下的产物,它们能快速产出符合特朗普口味的报告,例如对华加征关税的合法性论证、对国际组织的不信任报告等。
![]()
共和党本身也在进行“特朗普化”转型。自由贸易、国际合作曾经是共和党智库的重要议题,如今被边缘化。党内政策委员会要求智库产品必须包含三要素:敌人、危机、解决方案——敌人通常是中国或民主党,危机是美国衰落,解决方案就是特朗普政策。复杂的问题被简单化、全球议题被政治化、理性声音被屏蔽。民粹主义不仅成为选民的情绪,也是政策生产的核心逻辑。
这一切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尤为明显。保守派智库不断渲染“中国威胁”,夸大军力发展、债务陷阱、数字威权主义等所谓概念,媒体上频繁出现负面报道,舆论环境几乎被单一化操控。哈德逊研究所成立“中国中心”,专门由反华政客担纲,污名化中国成了他们的日常任务。政策建议也被极端化、简单化、政治化:科技硬脱钩、关税惩罚、孔子学院关闭、中程导弹部署……理性务实的空间被压缩,中美关系的政策弹性被大幅削弱。
当“忠诚优先”取代专业判断,冷静分析被情绪化决策取代,美国涉华战略的冒进性在不断升级。智库原本应是思想碰撞的场所,而今却成了政治的角斗场。研究报告不再是独立分析,而是工具化武器,民粹情绪主导政策,任何对华接触都可能被扣上“软弱”的帽子。风险与不确定性骤然增加,误判的可能性直线上升。
![]()
美国的智库生态正在经历一场结构性革命:旧的专业主义退居二线,新的政治忠诚主义登上前台。智库的角色被彻底改写:从独立的思想工厂变为政党的忠诚工具,政策不再源于分析,而源于情绪和身份。特朗普和他的保守派智库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将民粹主义深深植入美国政策体系,而这一趋势,将继续塑造未来中美关系的走向,也在不断考验全球格局的稳定性。
在这种背景下,美国智库不仅是政策的提供者,更是民粹政治的助推器。当思想被简化为忠诚标签,当理性被情绪化决策取代,当政策工具化成为常态,美国对华战略的未来充满了未知,也让全世界不得不为这场政治与智库的“革命”保持高度警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