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李冰:李克农之女,曾为周恩来做手术,毕生心血献给我国肿瘤事业

0
分享至


李冰

李冰作为我国肿瘤事业的开拓者,还是传奇将军李克农的女儿,她的一生也可谓曲折和传奇不断。

不过,在她心头始终难以忘怀的有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经过近10年的等待后,她终于再次见到了父亲李克农。

1937年4月中旬的一天,在弋矶山医院高级护校读书的李冰,突然被爷爷差人叫回了家。

一路上来人还不告诉她原委,弄得很神秘。

直到回家后,她才知道原来是父亲李克农回来了!

李冰百感交集,女儿眼中的父亲似乎显得更瘦弱了。

而在父亲眼里,当年的小丫头,如今已经长成了亭亭玉立17岁的大姑娘。


李克农

父女两个一时有说不完的话,然而父亲太忙了,此时他身兼重任,只是顺道回芜湖老家看一眼,连吃顿团圆饭的时间都没有。

临别之际,李克农把一块怀表送给了女儿,他告诉女儿,今后做护士,这块表肯定用得上。

刚一重逢就又要分离,李冰的内心深处很不舍得父亲。

但是她知道父亲是做大事的人,要不当年他为何会义无反顾地走出家乡去参加革命呢。

李冰出生于1920年,小时候的她,只知道父亲李克农整天在外忙碌,但并不知道父亲究竟是做什么的。

她小时候受到的的父爱是零碎的,宛如被撕碎的一张张不能拼接在一起的布条。


李克农一家在延安

待到后来,李克农遭到芜湖当地国民政府反动派的通缉,父亲和母亲双双去了上海,她更是连见他们的机会都没了。

幸得祖父李哲卿在政府里还是一个小职员,家里还有几处可以出租的房产,这些微薄的收入,支撑着李冰从小学读到了初中。

母亲赵瑛随父亲出去的时间不长,她是以掩护者的身份去的上海。

待到她带着年幼的儿子回到芜湖,家里一下子又多了几张口吃饭,日子就过得更加紧巴了。

她是小学教师,可那点微薄的薪水,根本难以供养十几口的大家庭。


李克农在西安七贤庄红军联络处办公室

更让赵瑛难受的是,丈夫李克农在上海的身份暴露,组织上也安排他和其他同志去了江西的苏区。

作为妻子,赵瑛无时不刻挂念丈夫,记挂着李克农的安危。

但孩子们还小,她不能将这种不安的情绪显露出来。

因此,李冰还没有去读护校之前,在家里她很少见到母亲谈论父亲。

1936年,李冰初中毕业了,接下来她要去做点什么,家里一时也没了主意。

家里人一番讨论后,认为女孩子学护理专业有前途。

就这样,16岁的李冰考入了芜湖弋矶山医院高级护校。


李克农与叶剑英

这所学校是由美国基督教会在1888年创办的,历史也算悠久了。

重要的,这所护校具有一定的公益性,食宿免费,这对于生活窘迫的李家来说,无疑是最好的。

不过,入校之前,每位学生还是要缴纳50元的保证金。

面对这一笔数目不小的欠款,已经长成大姑娘的李冰犹豫了,她在想自己要不要再继续读书。

母亲赵瑛的行动打消了李冰心头的顾虑,她是那种雷厉风行的新女性,思想上很开明,女儿既然有机会读书,当然不能错过这样的机会。

手上没钱,她就当掉了自己的一些首饰衣物,凑够了女儿入学的保证金。


李克农和夫人赵瑛

李冰顺利入校了,学校是寄宿制的,因此平日多数时候她都是在学校度过的。

父亲李克农不在家,母亲一个人维持生计很艰难,因此李冰非常懂事,她知道自己只有将书读好,才能在将来缓解母亲的压力。

1937年,见到父亲的李冰内心很是激动,虽然只是短暂的一瞬,可犹如在她的心底注入了一股强劲的动力。

父亲这么多年出生入死都挺过来了,自己更应该加倍努力地学习才对。

然而,随着日本侵华的步伐愈发加快,时局变得越来越动荡。

李冰回到学校后,不但父亲去了上海,母亲赵瑛为了协助父亲的工作,也去上海短暂待了几个月。


李克农与家人在北京

当年的11月,上海沦陷,父母带着年幼的弟弟撤离了。

李克农为国事只能留在南京,赵瑛则带着孩子又回了老家。

这些情况,在护校读书的李冰彼时都不清楚。

随着南京也沦陷敌手,一江之隔的芜湖也人心惶惶,很多人扶老携幼举家逃难。

在那期间,父亲李克农又一次短暂回了一趟家。

那时候家里实在揭不开锅了,由于看到儿子是坐着汽车来的,李哲卿希望李克农能给家里多少留一点钱。

然而李克农拒绝了父亲的这个要求,自己身上携带的财物,一分一毫都是党的。


李克农作报告

还是妻子赵瑛明事理,告诉丈夫家里没啥困难,都能克服。

父子俩吃了一顿饭,李克农便又匆匆离去了。

身处护校的李冰,全然不知外面的情况。

赵瑛虽然担心日本人马上会侵占芜湖,不过弋矶山的医院和护校都是美国人的,因此日本人不会轻举妄动。

再说,女儿还有两年就能毕业,现在不能中断学业。

就这样,李冰继续留在学校,她和家人则完全失去了联系。

她不知道的是,随着日军占领南京,在父亲李克农的安排下,母亲赵瑛带着全家辗转到了武汉。

那里是后方,暂时是安全的,一家人短暂相聚在一起,唯独少了二女儿李冰。


李克农(右)在中南海

不久,李克农又把大女儿李宁和儿子李治、李力三个送到了延安,只留小儿子李伦在身边。

失去了和家里的联系,李冰在学校举目无亲。

再加上战争开始,伤病人员不断,医院里也需要大量的护理人员。所以毕业之后,李冰就留在了弋矶山医院。

她不知道,其后随着武汉的失守,父母带着弟弟先去了长沙,而后又撤离到了更远的后方桂林。

只有李冰一个人还在老家芜湖,幸好医院相比于其他地方,在战争时期还算安全。

她从护士做起,面对任何工作都做的一丝不苟。


芜湖弋矶山医院

当她领到第一个月的薪水后,李冰难掩伤心和激动的心,她哭了。

自己终于可以挣钱养家了,可全家人如今杳无音信,完全不知道父母和姐姐弟弟他们身处何方。

她只能把一笔笔的工资都攒起来,想着以后能给家里人做些什么。

思念父母的时候,她就会拿出父亲送的那块怀表,陈旧的表上,似乎还留着父亲李克农的余温。

她知道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如今虽然世事艰难且身处险境,唯有努力工作,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才能不负家人的期待。

于是,李冰在业务上突飞猛进,很快就成为了手术室里的护士长。

然而在战争下,从来就没有一片土地是安宁的。


周恩来夫妇与李克农夫妇及女儿李冰

随着日本人在华东一带建立起了傀儡统治,弋矶山医院即便是美国人开办的,也免不了要遭受日本人的管理。

彼时,日军不知从哪里得到的消息,听说李克农的女儿就在医院工作,两次秘密派奸细到医院打探李冰的情况。

李冰孤身一人,随时都会遭遇麻烦和不测,医院院长也让劝李冰赶紧离开。

当地的党组织派人,把李冰秘密转移到了上海,而后又从上海去了香港。

在香港短暂停留了一段时间后,在本地党组织的护送下,李冰和彭湃的儿子彭士禄等人,从九龙成功偷渡到了广东淡水。

而后经过惠阳,终于又回到了内地,又经过一个多月的奔波,李冰等人从广东来到了广西桂林。

在桂林八路军办事处,她终于和家人团聚了。


李冰和中外学者交流

此时最小的弟弟李伦也长成了大小伙子,他不但在办事处里当起了勤务兵,而且还在学习电报业务。

不过这份团聚的局面只持续了几个月,随着桂林八路军办事处的撤销,李冰和弟弟又得跟着父母转移。

一家人先辗转来到重庆,在这里,她第一次见到了周恩来和邓颖超。

周恩来语重心长地告诉她,过去你接受的是教会教育,因此条件上比较好,如今即将去延安,不能光凭着热情和激情,一定要立下远大的志向。

周恩来的这番话让李冰感触颇深,在以后的岁月里,每次遇到什么坎坷,这番话都能给李冰带来无尽的力量,让她有足够的勇气面对一切。

李冰和家人在重庆短暂停留,而后便一起奔赴延安。


李冰

一家人终于在延安团聚,刚到不久,毛泽东还请他们全家一起吃饭。

在延安,李冰虽然换上了工农装,但依然遮盖不住李冰身上独特的气质。

外戴的军帽再配上一副眼镜,一条长长的围巾披在肩头,让李冰看起来别有一番风采。

彼时,大姐李宁在中国女子大学读书,弟弟李治在抗日军政大学,李力在军委通信学校学习无线电发报。

李冰于是向父亲提出,自己也想到抗大去学习。


吴桓兴、李冰到林县访问食管癌患者

谁知父亲李克农告诉她,在革命的队伍中,一切行动听组织的安排,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不久,组织上希望她到中央医院去当医生,李冰却有些着急,毕竟自己在芜湖学的是护士,不是医生。

前来跟她谈话的陈云却不迁就,告诉李冰,在这里很多同志从来没有进过医校,培训几个月也能胜任医生的工作。

而你在正规的医学院学了4年,而且还有两年的实际工作经验,怎么就不能胜任呢?

就这样,李冰来到了延安的中央医院。

彼时由于日本和国民政府方面的严重封锁,医院里不要说X光机,仅有的一台破旧的显微镜就算医院高端的仪器了。


李冰陪同外宾参观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建设工地

听诊器、液压表以及外科用的敷料,都是轮替使用。

李冰被分到了外科,还兼顾做产科医生。

她跟金茂岳以及苏联来的医生阿洛夫当过助手,还曾跟随知名医生周泽昭学习过一段时间。

这期间,她甚至还当过毛泽东的保健医生。

虽然中央医院的条件和设备很差,但李冰和其他医务人员,还是想尽一切,努力地救治伤病人员。

解放战争开始后,随着胡宗南北犯延安,毛泽东率领党中央于1947年3月开始转战陕北。

中央医院也一分为二,一部分是西北野战军第一后方医院;另一部分是转移到晋察冀边区的平山中央医院。


李冰与中美科技工作者在林县食管癌高发现场了解工作

李冰作为唯一的一名女医生,留在了西北野战军医院。

新中国成立初期,李冰先是到协和医院进修了一段时间,而后到华北人民医院担任医务主任,随后又被提升为副院长。

由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医疗卫生领域还很落后,尤其癌症在全国到处肆虐。

为了打破这种被动的局面,中央决定筹建肿瘤专科医院。

于是在1957年,李冰受命负责筹建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其后还建立了肿瘤研究所。

李冰担任医院的党委书记兼副院长,从此开启了我国防治肿瘤事业的艰苦创业。


李冰同志访问意大利时在欢迎会上讲话

只是让李冰意想不到的是,她所从事的肿瘤防治工作,在以后会运用到周恩来周总理的身上。

而这,也成为李冰一生中第二件难以忘怀的事情。

那是1975年的春天,周总理膀胱癌的病情一直在持续进展。

2月4日,在解放军305医院,李冰和其他医务人员给周恩来进行了长达4个小时的膀胱癌切除手术。

手术过后,总理刚刚从麻醉中苏醒过来,他就把李冰叫到了身边。

总理用极其微弱的声音询问李冰,知不知道云南锡矿工人的肺癌发病率很高?

李冰回答知道一些,总理则要求她,尽快到当地了解实际的情况。


李克农全家

走出病房,李冰忍不住偷偷哭泣,周总理自己的身体都已经十分羸弱,可他依然惦念着那些身患肺癌的矿工们

在总理的要求下,一个星期后,李冰率领医疗团队奔赴云南个旧开展治疗以及了解发病特点等相关工作。

事实上还在六十年代的时候,周恩来对于我国的肿瘤防治工作,向李冰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不要只知道西方国家的防治情况,要想根治肿瘤,就要先知道我国的发病和死亡情况。

于是,李冰带领团队,开启了长达十多年的肿瘤流行病学调查。


李冰(前排左三)

她带领团队,先从食管癌高发的河南林县做起,对全县15个公社进行了详细调查,逐步掌握了全县的发病资料。

其后李冰又发现,靠近太行山的县,食管癌发病率普遍都高。

于是,她带领团队对晋冀豫三省18个县进行食管癌调查,又进一步掌握了食管癌的发病机制。

周总理还称赞李冰她们做的好,像类似的癌症调查应该多做。

其后,李冰率领团队举一反三,又在不同区域对各类肿瘤疾病展开更广泛的调查。

终于在1979年,编汇出版了中、英文版的《中国恶性肿瘤死亡调查研究》专著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恶性肿瘤死亡地图集》。


老年时期的李冰

周恩来生前一直记挂着国内癌症的调查情况,然而地图集出版了,他却已经离开了。

正式出版发行的那一天,李冰肃立在周总理的遗像前。

她相信,集十几年之功所做的这些,一定能够告慰总理的在天之灵。

其后多年,纵然身体状况在一点点下降,但李冰还是一直活跃在肿瘤防治事业的工作岗位上。

甚至在1982年,中央希望她能出任卫生部副部长,但是李冰坚辞不就。

在她看来,只有坚持在本职岗位,才能更好发挥业务和技能。


左一:李冰

所以,多少人求之不得的事,她三番五次拒绝。

和父亲李克农比起来,李冰的出彩人生,是用另一种语言和方式在诠释的。

那就是一生学医,一生活跃在医疗卫生事业的岗位。

李冰用自己的坚持和追求,在白衣天使的岗位上留下了诸多精彩的华章。

★ 一、伟业初创(1957—1965) ★

这是中国第一家肿瘤医院从创建到大格局形成的时期。因此,在学科与科室建立发展过程中,属于奠基、首创、领先的工作,以及杰出的学科带头人等表述清楚,确定在中国当代抗癌史上的历史地位。

开院时肿瘤外科、放射科、妇瘤科、病理科、细胞学室、检验科以及后来的肿瘤内科等主力科室分别介绍,其中放射科、内科是重点。

创建肿瘤研究所,担负起全国肿瘤防治的历史重任,研究所工作起点是林县食管癌防治。

★ 二、峥嵘岁月(1966—1976)★

“文革”十年,医院和研究所遭受巨大的破坏,但是已经形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经住了疾风暴雨的考验。在万马齐喑的“文革”时期,一枝独秀大放异彩:在周总理的亲切关怀下,河南林县食管癌、江苏启东肝癌、云南个旧肺癌等地的癌症现场研究成绩斐然。周总理批示新址建院。

★ 三、蓄势待发(1976—1983)★

“文革”结束,进入拨乱反正阶段。院所大力开展整顿,恢复工作秩序,修订规章制度。对青年医师、护士等技术人员进行复训,同时多个学科开始招收研究生;恢复考核和晋升制度;加强外语培训,逐年派人出国学习,开阔眼界缩短距离。与此同时,开始了与发达国家的高级别互访;肿瘤学会、肿瘤杂志相继在院所建立和创刊。这一切,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氛围,构成了蓄势待发之势。

★ 四、龙潭新貌(1983—2000)★

1983年龙潭湖的医院门诊、病房和研究所大楼落成,院所发展空间翻了几番,翌年底开放病床超过500张,员工超过1500人。在临床方面,正式成立头颈、胸部、腹部、泌尿肿瘤外科和ICU等重要科室,被卫生部授予“三级甲等医院”;在科研方面,建立起国家级分子肿瘤学重点实验室。又在山西襄垣县与河北磁县建立子宫癌、食管癌研究现场。此阶段科研成果甚丰,其中食管癌现场防治被评为“1995年全国十大科技成果之一”。

★ 五、乘风破浪(2000—2018)★

新世纪新风貌。院所在规模装备上有较大发展,国家队的地位进一步凸显:肿瘤学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细胞生物学、麻醉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的成员单位;建立起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建立癌发生及预防分子机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011年,国家癌症中心获得批复。新世纪以来,院所共取得若干重大科研成果,其中“食管癌规范化治疗关键技术的研究及应用推广”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近年来,赫捷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詹启敏、林东昕当选工程院院士。2017年医院实现新的跨越,住院综合楼奠基开工。在南方,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正式运营,实现了“一院两区”的格局。在新时代社会主义历史时期,医院将牢记办院宗旨,不忘初心,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分子检测与治疗前沿 incentive-icons
分子检测与治疗前沿
分子检测与治疗前沿
1623文章数 3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