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孙星衍撰,《孙渊如先生问字堂集》《平津馆文稿》卷下,民国八年(1919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景清嘉庆兰陵孙氏刻本。
孙星衍(1753年—1818年),字渊如,号伯渊,别署芳茂山人、微隐,江苏阳湖(今常州)人,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殿试榜眼,清代著名学者、藏书家、乾嘉学派代表人物。
魏吏部尚书孙邕传
孙星衍撰
孙邕,字宗儒,乐安(今属青州)人也。《论语集解疏》云:“孙邕,字宗儒,乐安青州人也。”《典论》云:“光和中,北海王和平亦好道术,自以当仙。济南孙邕少事之,从至京师。会和平病死,因葬之东陶,有书百馀卷、药数囊,悉以送之。后弟子夏荣言其尸解,邕至今恨不取其宝书仙药。”按《论语集解疏》,邕为乐安人;《孙夫人碑》及《典论》谓为济南人者,青州在济水南,其先与齐同姓,出自田完。四世孙无宇,生二子常、书。书字子占,齐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书子冯,生吴将武。武生明,明生膑,《史记》有传。自膑至邕,无世数可纪。
![]()
《任城太守孙夫人碑》云:“其(先)与齐同姓,(后)别闾族,遂以为氏。”《古今姓氏书》云:“孙出自妫姓,齐田完字敬仲,四世孙无宇,二子常、书。书字子占,齐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生冯,字起宗,齐卿。冯生武,字长卿,以田、鲍四族谋作乱,奔吴为将军,三子驰、明、敌。明食采于富春,自是世为富春人。明生膑,膑字胜宇,国辅秦将。胜生盖,字光道,汉中守。生知,字万方,封武信君。知生愈,字湛然,二子丰、益。益字元器,生卿,字伯高,汉侍中。生凭,字景纯,车骑将军,二子届、询。询字会宗,安定太守,二子鸾、骐。鸾生爰居,爰居生福,为太原太守,遇赤眉之难,遂居太原。”
邕少儒雅,汉光和中,从北海王和平至许昌。魏国初建,为侍郎,事文帝、明帝、齐王芳,历陈留、渤海太守,迁吏部尚书,为侍中、光禄大夫、建德亭侯。
![]()
《孙夫人碑》云:“父列卿、光禄大夫、建德亭侯,以儒雅称,世济其休。”又云:“父为侍郎”,又云“为渤海太守”,又云“举君为侍中”。
邕未有继室,长沙桓阶死,寡妻伏氏有国色,文帝欲以妻之,因辞以与阶同寮,不奉诏。文帝报曰:“生敬其人,死辞其室,追远敬终,违而得道者也。”
《魏志·桓阶传》云:“阶字伯绪,长沙临湘人。魏国初建,为虎贲中郎将、侍中。”
《孙夫人碑》云:“父时未(有)继室,长沙人桓伯序有寡妻伏氏,魏文帝以(之)妻之。伏氏柔少有国色,(父)非所好,而顾为尊命,莫之能定。夫人谓父曰:‘何不以尝同寮辞之?’父意乃寤。文帝诏报之曰:‘生敬其人,死辞其室,追远敬终,违而得道者也。’父悦,入谓之曰:‘昔臧武仲先犯齐庄,不令与己邑;今我不犯尊而蒙优诏,同归殊涂尔。’”又云:“伯序为侍中,父为侍郎,此为同寮。”
![]()
(邕)与鲍勋最善。为陈留太守时,帝从寿春还,邕谒帝出,过勋邪行营垒间。令史刘曜欲推之,勋以堑垒未成,解止其事。《魏志·鲍勋传》云:“勋为治书执法,帝从寿春还,屯陈留。太守孙邕见出,过勋。时营垒未成,但立标埒,邕邪行不从正道。军营令史刘曜欲推之,勋以堑垒未成,解止不举。大军还洛阳,曜密表勋私解邕事。”
青龙元年,卢毓为吏部尚书,多用老成,奏以“古者敷奏以言,明试以功,今考绩之法废,而以毁誉相进退,故真伪浑杂,虚实相蒙”,因作考课法。明帝使毓自选代,曰:“得如卿者乃可。”毓举阮武及邕,帝卒用邕。
![]()
《孙夫人碑》云:“(邕)为吏部尚书,多用老成、先帝旧臣。”《魏志·卢毓传》云:“毓为吏部尚书,使毓自选代,曰:‘得如卿者乃可。’毓举常侍郑冲,帝曰:‘文和吾自知之,更举吾所未闻者。’乃举阮武、孙邕,帝于是用邕。”
管宁在青州,不应诏辟。正始二年,邕为侍中,与太仆陶丘一、永宁卫尉孟观、中书侍郎王基荐宁,文见《宁传》。于是安车蒲轮,备礼聘宁,会宁卒,拜其子邈郎中。《魏志·管宁传》云:“宁字幼安,北海朱虚人也。正始二年,太仆陶丘一、永宁卫尉孟观、侍中孙邕、中书侍郎王基荐宁云云。于是特具安车蒲轮、束帛加璧聘焉,会宁卒,时年八十四,拜子邈郎中。”后为博士何晏上《论语集解》,邕与郑冲、曹羲、荀顗等共成之。
![]()
《论语集解序》云:“光禄大夫关内侯臣孙邕、光禄大夫臣郑冲、散骑常侍中领军安乡亭侯臣曹羲、侍中臣荀顗、尚书驸马都尉关内侯臣何晏上。”
及司马景王承皇太后令,奏帝芳归藩于齐,以避皇位。邕为光禄大夫、关内侯,共奏永宁宫。邕后遂无所见。国朝嘉庆十一年,得其金印,方寸,文曰“建德亭侯”。《魏志·齐王芳纪》注《魏书》曰:“景王承皇太后令,与群臣共为奏永宁宫,有光禄大夫关内侯臣邕。”
赞曰:孙邕不背死友,殉以遗囊;奉诏纳室,义形于色。所为志节之士也。及司马景王之行大事,虽名列奏牍,而封拜无闻,殆耻居其功者,君子犹有取焉。传不见于《魏志》,千年之后,金印出土,子忝同族,因辑录事迹,补传以存家乘云。
魏吏部尚书孙邕传(译文)
孙星衍撰
孙邕,字宗儒,是乐安郡(今属青州)人。《论语集解疏》说:“孙邕,字宗儒,是乐安青州人。”《典论》记载:“汉灵帝光和年间,北海人王和平也喜好道术,自认为会成仙。济南人孙邕年少时侍奉他,跟着他到了京师。恰逢王和平病死,孙邕就把他安葬在东陶,(王和平)留下的一百多卷书、几袋药,孙邕全都送了人。后来(王和平的)弟子夏荣说他是尸解成仙,孙邕到现在还后悔没拿走那些珍贵的书籍和仙药。”按《论语集解疏》,孙邕是乐安人;《孙夫人碑》和《典论》说他是济南人,是因为青州在济水之南。他的先祖与齐国君主同姓,出自田完。田完的四世孙田无宇,生了两个儿子田常、田书。田书字子占,是齐国大夫,因讨伐莒国有功,齐景公赐他姓孙。田书的儿子孙冯,生了吴国将领孙武。孙武生孙明,孙明生孙膑,《史记》中有(孙膑的)传记。从孙膑到孙邕,没有世系辈分可查考。
《任城太守孙夫人碑》说:“(她的先父孙邕)先祖与齐国君主同姓,后来从家族中分出,就以孙为姓。”《古今姓氏书》说:“孙氏出自妫姓,齐国田完字敬仲,他的四世孙田无宇,有两个儿子田常、田书。田书字子占,是齐国大夫,讨伐莒国有功,齐景公赐他姓孙,把乐安封给他作为食邑。(田书)生孙冯,字起宗,是齐国卿士。孙冯生孙武,字长卿,因田、鲍等四族谋划作乱,(孙武)逃到吴国做了将军,有三个儿子孙驰、孙明、孙敌。孙明的食邑在富春,从此孙氏世代为富春人。孙明生孙膑,孙膑字胜宇,是辅佐秦国的将领。(孙胜)生孙盖,字光道,任汉中太守。(孙盖)生孙知,字万方,封武信君。(孙知)生孙愈,字湛然,有两个儿子孙丰、孙益。孙益字元器,生孙卿,字伯高,任汉代侍中。(孙卿)生孙凭,字景纯,任车骑将军,有两个儿子孙届、孙询。孙询字会宗,任安定太守,有两个儿子孙鸾、孙骐。孙鸾生孙爰居,孙爰居生孙福,任太原太守,遭遇赤眉军之乱,于是定居太原。”
孙邕年少时温文尔雅,汉灵帝光和年间,跟随北海人王和平到了许昌。魏国刚建立时,(孙邕)担任侍郎,侍奉文帝、明帝、齐王曹芳,历任陈留、渤海太守,升任吏部尚书,后任侍中、光禄大夫,封建德亭侯。《孙夫人碑》说:“(夫人的)父亲是列卿、光禄大夫、建德亭侯,以温文尔雅著称,世代继承他的美德。”又说:“父亲曾任侍郎”,还说“(父亲)任渤海太守”,又说“(朝廷)推举您担任侍中”。
孙邕没有续弦,长沙人桓阶死后,他的遗孀伏氏有倾国之色,魏文帝想把伏氏嫁给孙邕,(孙邕)就以“和桓阶是同僚”为由推辞,不接受诏令。文帝回复说:“生前敬重那个人,死后推辞他的妻子,追念前人、敬重逝者,这是违背诏令却符合道义的做法啊。”《魏志·桓阶传》说:“桓阶字伯绪,是长沙临湘人。魏国刚建立时,(他)任虎贲中郎将、侍中。”《孙夫人碑》说:“父亲当时没有续弦,长沙人桓伯序(桓阶)有遗孀伏氏,魏文帝把(伏氏)赐给父亲做妻子。伏氏温柔年少,有倾国之色,(父亲)不喜欢,却又顾虑是君主的命令,拿不定主意。夫人(孙邕之女)对父亲说:‘为什么不用曾是同僚的理由推辞呢?’父亲才醒悟。文帝下诏回复说:‘生前敬重那个人,死后推辞他的妻子,追念前人、敬重逝者,这是违背诏令却符合道义的做法啊。’父亲很高兴,进门对(女儿)说:‘从前臧武仲先冒犯齐庄公,(庄公)不让他得到封邑;现在我不冒犯君主却蒙受优厚诏令,(虽然做法不同)归宿却是一样的。’”又说:“伯序(桓阶)任侍中,父亲任侍郎,这就是同僚。”
(孙邕)和鲍勋关系最好。(孙邕)任陈留太守时,文帝从寿春返回,孙邕拜见文帝后出来,从鲍勋的营垒旁边斜着走过。令史刘曜想追究他(不守规矩的罪责),鲍勋因为营垒的壕沟还没挖成,就劝解阻止了这件事。《魏志·鲍勋传》说:“鲍勋任治书执法,文帝从寿春返回,驻扎在陈留。太守孙邕进见后出来,拜访鲍勋。当时营垒还没建成,只立了标记,孙邕斜着走,不按正道行进。军营令史刘曜想追究他,鲍勋因为壕沟营垒没建成,就劝解阻止,没有举报。大军返回洛阳后,刘曜秘密上奏鲍勋私下为孙邕开脱的事。”
青龙元年,卢毓任吏部尚书,(选拔官员)多任用老成之人,他上奏说“古代通过进言陈述政事,通过实际功绩明确考察官员,现在考核政绩的制度废除了,却凭赞誉和诋毁来决定官员的升降,所以真假混杂,虚实难辨”,于是制定了考课法。明帝让卢毓自己选接替(吏部尚书)的人,说:“能找到像你这样的人才行。”卢毓推举阮武和孙邕,明帝最终任用了孙邕。《孙夫人碑》说:“(孙邕)任吏部尚书时,多任用老成之人、先帝的旧臣。”《魏志·卢毓传》说:“卢毓任吏部尚书,(明帝)让卢毓自己选接替的人,说:‘能找到像你这样的人才行。’卢毓推举常侍郑冲,明帝说:‘文和(郑冲字)我自己了解他,再推举一个我没听说过的人。’(卢毓)就推举了阮武、孙邕,明帝于是任用了孙邕。”
管宁在青州,不接受朝廷的征召任命。正始二年,孙邕任侍中,和太仆陶丘一、永宁卫尉孟观、中书侍郎王基一起举荐管宁,文章见于《管宁传》。于是(朝廷)用安车蒲轮(古代征召贤士的礼节),备齐礼仪去聘请管宁,恰逢管宁去世,(朝廷)就任命他的儿子管邈为郎中。《魏志·管宁传》说:“管宁字幼安,是北海朱虚人。正始二年,太仆陶丘一、永宁卫尉孟观、侍中孙邕、中书侍郎王基举荐管宁等等。于是特意准备安车蒲轮、束帛加璧去聘请他,恰逢管宁去世,当时八十四岁,(朝廷)任命他的儿子管邈为郎中。”
后来博士何晏进献《论语集解》,孙邕和郑冲、曹羲、荀顗等人共同完成了这部书。《论语集解序》说:“光禄大夫关内侯臣孙邕、光禄大夫臣郑冲、散骑常侍中领军安乡亭侯臣曹羲、侍中臣荀顗、尚书驸马都尉关内侯臣何晏进献。”
等到司马景王(司马师)秉承皇太后的命令,上奏请求齐王曹芳回到藩国齐国,以避让皇位。孙邕当时任光禄大夫、关内侯,参与了向永宁宫上奏的事宜。孙邕此后就没有(相关事迹)记载了。本朝嘉庆十一年,发现了他的金印,一寸见方,印文是“建德亭侯”。《魏志·齐王芳纪》注引《魏书》说:“司马景王秉承皇太后的命令,和群臣一起向永宁宫上奏,(上奏者中)有光禄大夫关内侯臣孙邕。”
赞语说:孙邕不背弃死去的友人,(把友人的遗物)全部送人;接受诏令娶亲,却因道义而表露出推辞的神色。(他)是有志向节操的人啊。等到司马景王做(废立君主)这件大事时,(孙邕)虽然名字列在奏疏上,却没有(因此)得到封赏任命,大概是耻于居功吧,君子对此还是有所认可的。(他的)传记没有收录在《魏志》中,千年之后,金印出土,我愧为他的同族,于是辑录(他的)事迹,补写传记来保存家族谱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