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袅袅凉风动,溪畔寒露凝”,作为二十四节气中首个带“寒”字的节气,寒露一到,秋意便真正迈入“深水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常超10℃、空气干燥加剧、早晚多雾。此时人体的心血管、呼吸、关节、皮肤乃至情绪都易受影响,老年人、儿童、慢性病患者更需重点防护。这份从“风险识别-人群防护-衣食住行-疾病应对”出发的指南,帮你筑牢秋日健康防线。
一、寒露里,身体藏着哪些“健康隐患”?
![]()
寒露后就医量往往上升,核心是三个节气特性在“作祟”:
温差大,心血管受考验:白天秋高气爽,夜晚寒意袭人,冷热交替让血管频繁收缩舒张,血压波动变大,冠心病、脑卒中等急性心血管问题更易发生。
空气干,身体易“缺水”:此时空气湿度低,呼吸道黏膜水分流失快,易出现鼻干、咽痛、干咳;皮肤油脂分泌减少,脱屑、瘙痒常见;还可能因津液不足引发口干、便秘。
光照少,情绪易低落:白天变短、光照减少,人体“快乐激素”血清素分泌减少,“睡眠激素”褪黑素增多,部分人会出现乏力、嗜睡、情绪低落,焦虑抑郁倾向者症状可能加重。
二、三类人群,防护要“精准”
![]()
不同人群生理特点不同,防护需“因人而异”:
老年人:防关节痛+心血管意外:寒气易侵袭膝关节、肩关节,有骨关节炎者疼痛会加重,出门记得戴护膝、护肩,睡前用40℃左右温水泡脚15-20分钟(水位过脚踝)。每天固定时间测血压,若连续3天血压超标(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或出现头晕、胸闷,别自行调药,及时就医。“贴秋膘”别猛补,山药莲子粥、清蒸鱼搭配萝卜芹菜,清补更护消化。
儿童青少年:防呼吸道感染+腹泻:别穿太严或太露,用“洋葱式穿衣法”(纯棉内衣+薄毛衣+防风外套),随活动量增减。少吃冷饮、刚从冰箱拿的水果,水果常温放1小时再吃,早餐多喝热粥、牛奶。早晨9点前雾多、空气质量差,10点后再出门活动,每次30-40分钟,避免出汗受凉。
慢性病患者:防病情波动:高血压患者别晨起猛起身(躺3分钟→坐3分钟→站3分钟),注意保暖;糖尿病患者控制主食量,少吃蜜饯、甜汤,选梨、无糖银耳润燥,同时穿宽松棉袜护脚防冻伤;慢阻肺患者出门戴口罩,家里湿度保持50%-60%(加湿器每天换水),咳嗽加重、痰多气短时及时就医。
三、衣食住行,做好细节护健康
![]()
寒露养生,离不开日常细节的把控:
衣:保暖不闷汗,重点护三处:遵循“上薄下厚,腰腹脚暖”原则,上身可稍薄,下身要厚些;腰腹(护脾胃)、脚踝(护关节)、颈部(护咽喉)别外露,优先选纯棉、羊毛等透气保暖材质。
食:滋阴润燥为主,三类食物可多吃:梨(蒸梨更温和)、银耳、百合、麦冬能滋阴润燥(糖尿病患者吃时别加糖,脾胃弱少吃生梨);山药、莲子、南瓜、萝卜健脾益胃(萝卜别空腹吃,防胀气);核桃、芝麻、鸡肉、鱼肉可补热量(坚果每天不超1小把,防上火)。
住:避误区,保湿通风兼顾:别晨起开窗(雾天污染物易滞留),上午10点后雾散再开窗30分钟;加湿器别一直开,每天换水、每周用白醋清洗,睡前2小时关掉,防霉菌滋生和呼吸道不适。
行:运动别赶早,强度别过猛:避开早晨6-8点(气温低、雾多),上午10点到下午4点阳光足、气温适宜,适合快走、太极拳等温和运动。运动前热身5-10分钟,运动后及时擦汗加衣,别剧烈运动以防受凉。
四、三类高发疾病,早识别早应对
![]()
寒露后这三类病常见,记住预警信号好处理:
呼吸道感染(感冒、支气管炎):鼻塞、咽痛、咳嗽超3天不缓解,或发热(≥38.5℃)、咳黄痰,多喝温水,别乱服抗生素(普通感冒多为病毒感染),症状加重及时查血常规。
关节痛(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关节疼痛加重、活动响、肿胀发红,少爬楼梯、蹲起,可局部热敷15分钟,疼痛影响睡眠就就医开外用止痛药,别长期吃口服药伤胃。
心血管不适:头晕、头痛、胸闷、活动后胸痛,或血压持续≥160mmHg,立即休息,胸痛超5分钟不缓解及时打120,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大就就医调药。
结语
![]()
寒露是秋冬过渡的关键节点,健康防护需随身体变化调整。若有血压血糖波动,或不知如何为家人调整饮食运动,可咨询专业医生定制方案。愿你在这个秋日,既能赏“菊有黄华,蟹正肥”的美景,也能守好“身体无恙,心情舒畅”的安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