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注:1914年,梁启超先生应邀在清华同方部做《君子》演讲,他用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句象辞,勉励清华学子发愤图强、勉为真君子。这次演讲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八个字被铸入清华校徽,高悬于大礼堂的上方,成为清华师生共同遵守的校训。恰逢清华大学112周年校庆,我们节选编辑了楼宇烈先生曾于2014年在清华的演讲稿的部分内容分享给各位读者。共同纪念梁启超先生诞辰150周年的同时,献上对清华大学建校112周年校庆的深深祝福!
![]()
“君子”是我们中国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塑造一个人的品格的。一个国家的兴盛、发达、强大、进步,靠什么来体现呢?在一百多年前,西方宗教改革,有一个宗教改革家叫思迈尔斯(1812-1904),他在《品格的力量》中就曾讲过:一个国家的繁荣和幸福,不在于它的国库的殷实,不体现在它的城池有多么坚固,也不在于它的公共设施如何华丽。一个国家的强大不在于这些,那么体现在什么地方呢?他说啊,一个国家的繁荣就在全体国民所受的教育,在他们的理想、人格,总的来讲一个公益的、文化的、综合的素质形成的一种做人的品格。那么我想中国文化的精神就是人格、品格的问题。
作为一个君子,要具备什么样的品德?太多了,从方方面面,有几百条,君子有三畏,有九思,各种各样。对君子的品德要求也很多,有一个字的、两个字的品德要求,也有三个字、四个字、五个字、八个字的品德要求等等。
![]()
一个字的品德要求就是“孝”。百善孝为先。这根中国文化有关系。中国文化讲天地生万物,人类有人类的祖先,所以我们要孝我们的祖先,最直接的就是孝我们的父母。孝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和生命观是有密切关系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所以要报答父母,父母要养育、教育子女,子女就要孝顺、敬重父母,这是相互的关系,是一种自然的关系,孝不是强制的、强迫的。魏晋时期,王弼对孝做了非常好的诠释,他说“自然亲爱为孝”,父母子女之间就是自然亲爱的关系。过去我们都讲,要孝,首先要光宗耀祖,这是孝的最充分的体现,让你的父母能够在大众面前露脸,让世人知道他们教育了这么好的子女。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大孝尊亲,就是让你的父母得到社会的尊重,得到大家的认同。其次不辱,你不能给你的祖先争光争彩,至少不能让你的父母受到社会的羞辱。
![]()
两个字的品德是“诚敬”。南宋的朱熹曾经讲过:为人行事,重在“诚”、“敬”二字。做人做事把握这两个字就可以了。
什么是诚?诚者毋自欺,毋妄为。不要自己去欺骗自己,不要妄为、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这是诚。
什么是敬呢?不怠慢,不放荡叫敬。我们要敬畏别人,也要敬畏自己所从事的各种各样的事业,事业也需要我们敬畏,不能怠慢,更不能放荡。
一个人如果能够根据这两个字去做,就是“君子人也”。《论语》里讲到,有人问孔子,人做到这样是君子吗?孔子答曰,当然是君子!在梁启超的文章中也引用了。做到诚、敬就是君子了。不自欺、不妄为、不怠慢、不放荡,这个人就具有了君子的品德。
![]()
三个字的品德:“智仁勇”。“智仁勇”三个字的含义我们理解得也比较肤浅。智:有智慧;仁:爱人;勇:勇敢、勇气。只是这样吗?其实不是!
《中庸》里面对这三个字做了非常深刻的诠释。好学近乎知(智):作为一个君子就要好学,不断地学,学无止境,不断上进,只有学习才能不断上进。“仁”也不是我们一般理解的“爱人”。力行近乎仁,要去做,踏踏实实地去做才是仁。至于“勇”,知耻而后勇。懂得羞耻的人才能勇,能够发现自己的错误并能改正错误的,才是真正有勇气的人,才是一个强大的人。具备“智仁勇”三大德的人才能成为君子。
![]()
四个字的品德:“礼义廉耻”。
礼,一个君子最基本的应该是守礼、敬人。守礼就是做自己该做的事。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有一个身份,这个身份不是指地位,而是你在社会、家庭中的身份。儒家讲五伦,是礼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它是指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五伦里面君臣先不说,先说父子、夫妇、长幼、朋友,这都是一个自然的关系。人都处于这种关系中。在这种关系中,你一定有一个身份。你有这种自然关系里的身份,就要做这个身份该做的事情。守礼就是按照你这个身份做该做的事情,换句话来讲,就是尽职尽责,尽你的责任义务。作为一个君子一定要守住本分,这就是守礼。
义,就是该怎么做或不该怎么做都是人特有的。人要明白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一念之差就会变为禽兽,甚至连禽兽都不如。孟子讲:“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人与禽兽的差别也就一点点,有时候就是在一念之间。所以人要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要掌握这样一个方向。“义”是什么?“义者宜也”,“义者人路也”,人走的路,人应该走人的路,不要去走禽兽的路。
廉,就是正直、清廉。做人正直才能起表率作用。一个正直的人才能够诚信。做什么事情都能让大家看得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所以君子是什么事情都可以让大家知道的,可以让大家都看到的,正因为他有这样正直的心,所以他才能做到这一点。
耻,要懂得羞耻。不懂得羞耻的人什么事情都敢做,什么事情都不怕,错了也不会去改正。我们自古推行的礼的教育、道德的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人们有一种羞耻心,使他的行为能够非常方正。《论语》里面有一句话:“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也就是用政教的方法告诉大家,一定要守住一个底线,要走正路。但是用什么标准来判断呢?我们常常讲,很多法律不是针对小人的,而是防君子的。我们一把锁锁住了,是防君子不防小人的,民免而无耻。我们通过道德教育的办法,告诉他做人应该这样应该那样,启发他的道德自觉性,然后用礼规范他。礼不是强制性的,是靠社会舆论来监督的。舆论的监督远比法律的强制力量大得多。因此,一个人有了羞耻心,他就不会走歪道。羞耻心是做人的一个非常基本的品德。人要有羞耻心,这样他才不会做他不该做的事情。即使做了不该做的事情也会立刻反省、立刻改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重要的是有了过错以后不怕改正,自我反省,自我检讨,来改正过错,以后再不犯了,能够做到这一点就是一个君子了。
![]()
五个字的品德:“仁义礼智信”。拓展开去,还有八个字的品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中国人的DNA,中国文化的基因。君子的品行是多方面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成为常人的表率。那么有人会说,做君子太痛苦了。其实成为习惯就不会成为一种负担。我们教育孩子,就是从言行举止入手,让他从小养成习惯,长大就变成自然的行为了,而不会觉得这些东西是一种负担或一种压力。如果匿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你处处按照这个责任去做,把被动变为自觉,那就不会成为一种负担了。
注:喜欢本文的读者请选购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做中国人:楼宇烈清华“君子”演讲实录》图书,进行拓展阅读。支持正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