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国装甲之父古德里安曾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法国士兵的胳肢窝是黑的?答案是因为举手投降的时间太久,晒的!堂堂德国帝国之鹰,这嘴也真是够损的!
法国人确实倒霉,自二战投降后,便常被世人戏称为五常之耻,辱法笑话成了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听说特朗普曾当着法国总统马克龙的面说:“你们法国在一战、二战时打得都不怎么样,要不是有我们美国人,你们早该学德语了。”就连美国总统都逃不过这种“辱法”调侃。
对此,法国人也无奈,顺便嘲讽美国:“德国人打来时,男人都躲起来了;美国人来时,女人就得躲起来了。”类似的辱法笑话数不胜数,而这一切的起因,正是我们今天的主题,法国男人尊严毁灭之战:法国战役。
![]()
希特勒为何要打法国?往大了说,德国要称霸世界,必须消灭周边国家、清除潜在威胁。表面上海德与苏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但谁也不敢保证:一旦英法与德国开战,苏联会不会趁火打劫?况且德国已彻底得罪英法,双方迟早必有一战,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当然这只是宏观分析。换个角度从希特勒个人视角出发,20年前希特勒在西线战场浴血奋战,甚至被毒气熏瞎眼睛,这血海深仇岂能不报?所以法国这一仗,他非打不可。
接下来有个问题:当时的德国真能战胜英法联军吗?对此,德国陆军总部大致分为两派:一派认为,德国应在苏联做好战争准备前消灭法国,法国投降后英国失去最有力盟友,自然会乖乖就范,这一主张被称为施里芬激进派;另一派则以陆军总司令瓦尔特·冯·布劳希奇为首,认为德国尚无足够实力击败西线敌人,贸然进攻恐重演一战悲剧,这一派被称为小毛奇保守派。
![]()
施里芬计划是多年前由德国将领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制定的,核心目的是防止德国陷入两线作战:一旦战争爆发,德国需集中兵力迅速消灭法国,随后转头对付俄国。法国为防备德国入侵,早就在边境修建了大量防御工事,因此施里芬强调德军要绕经比利时、荷兰进攻法国。
一战时,德军曾依此计划从北路进攻,但当时陆军主要靠步行机动,速度慢、失误多,最终陷入堑壕战;到了二战,德军已有坦克、汽车和摩托化步兵,机动速度快如闪电,施里芬计划似乎又靠谱了。
但新问题来了,施里芬计划的核心是“避开敌军主力、突然袭击、快速占领巴黎”,可如今情况不同,且不说法国人早有防备,早在波兰战役期间,英法联军已在西线陈兵百万,要飞机有飞机、要坦克有坦克,后备兵力至少300万;而德国陆军总共才224万,怎么打?一旦陷入僵局,苏联会不会“偷家”?谁都不敢保证。
然而,正如我们所说希特勒本人是狂热的激进派,这仇他非报不可,毫无商量余地。因此在他眼中,布劳希奇这派保守派就是一群懦夫、胆小鬼,还严令陆军部必须无条件遵从他的主张。
![]()
最终,德国陆军部在希特勒催促下,制定了进攻法国的行动计划,代号“黄色方案”。这个方案几乎照搬施里芬计划,区别可能就改了个名字,核心思路是“兵分A、B、C三路”:A集团军群从中路出发,从亚琛方向进入法国后一路向北;B集团军群平推荷兰、比利时,再攻入法国;C集团军群佯攻马奇诺防线,吸引法军主力,最终三路协同合围。
可希特勒一看这个计划,就觉得不靠谱:“对面已经上过一次当了,现在还会再上当吗?”有意思的是,除了希特勒,还有一个人也觉得这计划不行,他就是A集团军群参谋长埃里希·冯·曼施坦因。
和希特勒一样,曼施坦因也亲身参与过一战:希特勒打的是索姆河战役,而曼施坦因的经历更丰富,他先后参与过入侵比利时、东普鲁士战役、马祖里湖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以及德国一战末期最后一搏“皇帝会战(米夏埃尔行动)”,他几乎亲历一战全过程。
![]()
也正因一战经历,曼施坦因对西线地形了如指掌,他亲身体验过一战末期鲁登道夫为切断英法两军联系所做的巨大努力。因此在他眼中,“黄色方案”完全是个笑话。
曼施坦因认为要击败法国,首要任务是切断英法两军联系,否则一切徒劳;而要实现这一点,德军必须集结最精锐的装甲部队,从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方向快速突破。马奇诺防线可直接排除,比利时、荷兰方向也不行,唯一出路是阿登山区,也就是“黄色方案”中A集团军群的进攻方向。
可阿登山区道路崎岖、森林密布,众所周知不适合大规模行军,一战时便是如此。让装甲部队走这条路线,真的可行吗?曼施坦因专门找古德里安咨询,询问坦克能否在该区域通行。据说古德里安还实地考察过,最终得出结论理论上可行。
既然装甲之父都认为问题不大,那便可行。于是,曼施坦因将自己的战略计划提交给A集团军群司令格尔德·冯·伦德施泰特,请其转交陆军部。
可没想到,伦德施泰特把计划带到陆军总部时,陆军总司令瓦尔特·冯·布劳希奇勃然大怒,当即否定了这套方案。原因不难理解:布劳希奇是保守派,和小毛奇思路一致,认为稳步进攻更稳妥;更何况,身为陆军总司令,他不能将国家未来寄托在一个奇袭计划上,一招不慎,满盘皆输!
![]()
其实,若曼施坦因换种提法,比如“要求加强A集团军群的装甲力量,放手一搏”,相信布劳希奇大概率会同意;可曼施坦因的计划是“孤注一掷”,换作任何人,恐怕都难以答应。
要知道作为前线将领,你可以为打赢战争不惜一切;但作为陆军总司令,手握数百万士兵的生命,背后是全国百姓的安危,他必须考虑一旦战败,国家该何去何从?这便是我们常说的容错率,不求速胜,但求稳妥。那为何最终又采纳了曼施坦因计划呢?请看下回分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