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昆明西山·滇缅公路起点
3分钟历史故事
1937年冬天,昆明西山脚下挤满了人——有农民、学生,甚至白发老人,他们手里攥着锄头、扁担,要修一条“救命路”。那时抗战正紧,沿海港口全被日军封锁,滇缅公路成了中国接收国际援助的唯一通道。没有大型机械,就靠人拉肩扛;没有钢筋水泥,就用山石混合石灰夯实。短短8个月,20多万筑路民众用双手在崇山峻岭间抠出了起点第一块路基,西山的松树至今还像在守护当年那批人的热血。
![]()
60后拍照打卡最佳角度
站在西山龙门观景台下方50米处,让身后的西山群峰作背景,镜头对准山脚“滇缅公路起点”石碑,再让同行人举一面复古小国旗入镜,既能拍出山的壮阔,又能凸显历史感,按下快门时正好能框住石碑上的“1937”字样。
![]()
二、禄丰炼象关·古驿道与公路交汇点
3分钟历史故事
炼象关是滇缅公路上少有的“古今交汇”点——明清时的石板驿道就铺在公路旁,当年筑路时,工匠们特意绕开了老驿道的青石板,怕碰坏了前人留下的痕迹。1940年,这里成了物资转运站,马帮驮着军火从驿道过来,再装上卡车往前线运。有个老石匠叫李老爹,白天修公路,晚上就坐在驿道石板上磨马蹄铁,他常说“路是连在一起的,老的护着新的,新的才能护着国家”。
![]()
60后拍照打卡最佳角度
蹲在驿道青石板上,镜头稍仰,让公路的柏油路面从画面右侧斜切过来,左手扶一块带刻痕的老石板,右手自然搭在膝盖上,背景里留几棵老樟树,阳光斜照时能拍出石板的纹路和公路的现代感,复古又有层次。
![]()
三、祥云清华洞·公路穿洞奇观
3分钟历史故事
清华洞不是天然洞,是筑路工人硬生生凿出来的!1938年夏天,300多个工人钻进祥云的山体里,没有电灯就点煤油灯,没有炸药就用钢钎凿。有次塌方,工人王阿福把同伴推出洞,自己却被石头砸伤了腿,他说“洞通了,卡车就能快点过,前线的兵就有枪了”。后来,飞虎队的战机常从洞上空飞过,飞行员都知道“穿洞的公路是中国人的硬骨头”,每次经过都会低空盘旋致敬。
![]()
![]()
![]()
![]()
60后拍照打卡最佳角度
站在清华洞洞口左侧的平台上,让身体侧对镜头,右手轻轻搭在洞壁的凿痕上,镜头从斜前方拍摄,把洞外的田野和洞内的公路都框进来,最好选下午3点的阳光,能让洞壁的凿痕更清晰,拍出来像在“触摸历史的纹路”。
![]()
四、保山惠通桥·怒江天堑见证者
3分钟历史故事
惠通桥是滇缅公路上最险的桥,横跨怒江大峡谷,1942年这里发生过一场“以桥阻敌”的硬仗。当时日军逼近,守桥士兵为了不让敌人过桥,只能炸掉桥的部分桥段,可桥没全炸——因为还有上千难民在桥对岸等着逃生。后来工兵连夜抢修,用木板搭临时桥面,卡车开过去时,车轮离桥边只有10厘米,底下就是翻滚的怒江。现在桥栏杆上还留着当年的弹孔,像在说“这里守住了,后面就守住了”。
![]()
![]()
60后拍照打卡最佳角度
站在怒江岸边的观景亭台阶上,镜头对准惠通桥的正中央,让桥身横跨整个画面,人站在镜头左侧1/3处,双手自然下垂,背景里带上怒江的浪花,拍照时喊一句“致敬英雄”,表情庄重些,能拍出大桥的险峻和历史厚重感。
![]()
五、畹町桥·中缅边境终点桥
3分钟历史故事
1938年12月2日,第一辆满载军火的卡车从畹町桥开进来时,桥两边挤满了人,有人哭有人笑——滇缅公路终于全线通了!这座桥连起了中国和缅甸,当年国际援助的枪炮、药品,都是从这里卸车,再往内地运。1945年抗战胜利后,第一批凯旋的士兵也是从这座桥走回来的,老百姓往他们手里塞鸡蛋、送布鞋,桥栏杆上挂满了小红旗。现在桥边还立着“滇缅公路终点”的牌子,风吹过的时候,像能听见当年的欢呼声。
![]()
![]()
![]()
60后拍照打卡最佳角度
站在畹町桥中缅边境线一侧,让身体正对“中国”界碑,右手轻轻扶着界碑顶部,镜头从正面拍摄,把畹町桥的钢架结构和身后的缅甸远山都拍进来,最好穿一件浅色衬衫,在蓝天白云下,既能突出界碑的庄严,又能展现边境桥的独特意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