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礼本来是中国礼仪之邦的一项美好传统,如今却因为层出不穷的天价彩礼而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关于彩礼,比较好玩的是中国和印度,这两个世界上唯二的14亿人口大国,却出现截然相反的现象。中国是女方向男方索要高额彩礼,印度则是女方倾家荡产贷款攒嫁妆出嫁。
上涨的彩礼:从礼仪变成负担
彩礼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的婚姻“六礼”制度。其中的“纳征”即指送聘财,是婚姻成立的核心环节。古代彩礼不仅是婚姻约定的重要物证,也起着担保婚约履行的作用。
早期彩礼的形式相对简单。周朝的彩礼很朴素,到了汉朝已经变得昂贵,都有“一飨之所费,破毕生之本业”的说法。新中国成立到1970年代中期,彩礼金额基本上在30~50元左右。三年困难时期,彩礼甚至更低,几升粮食或几筐菜叶就能做彩礼娶到媳妇。
改革开放后,彩礼随着居民收入增加快速上涨。彩礼的形态也从“三转一响”(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和收音机),到彩电、冰箱、洗衣机、录音机等“新四大件”,之后金额不断增加。
2010年前后,全国彩礼涨幅开始明显增大,出现持续十余年的高速上涨。到2025年,全国多地彩礼已涨至10万元以上,江西、安徽等地的彩礼普遍达到了20-30万元。如果加上房子和车子,一些男方家庭的婚姻成本往往超过百万元。
![]()
彩礼上涨的原因
彩礼之所以上涨,原因有很多。
首先是收入增长与补偿女方家庭劳动力损失。随着经济增长,老百姓收入高了,中国人又爱面子,礼多人不怪。而且中国女性一般嫁入男方家庭生活,彩礼也会被视为对女方家庭失去劳动力的补偿。
其次是性别比例失衡,婚姻市场上男多女少的情况越严重,彩礼就越高。因此江西等出生性别比失衡且女性外流严重的地区,彩礼价格就逐渐离谱。
互相攀比与社会心理因素也助推了彩礼价格的上涨。一家姑娘收了20万彩礼,其他家会觉得彩礼收的少了丢人。一些家庭因为付过“天价彩礼”,也想着通过收受“天价彩礼”来弥补亏空,形成恶性循环。高彩礼在部分地区也成为婚姻的“风险保障金” 。
除彩礼外,还衍生出改口费、下车费、盖头费、“三金”、谢媒礼等婚俗支出,进一步推高了婚姻综合成本。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彩礼从传统礼仪异化为家庭的沉重经济负担。
世界各国彩礼情况
高额彩礼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中国特色。国际上和中国一样支付高额彩礼的,可能只有巴铁巴基斯坦。在印度和大部分非洲国家,是女方向男方提供嫁妆。而西方国家倾向于无彩礼或由双方共同承担婚礼支出。
印度的嫁妆制度与种姓观念相关,传统上女方希望借由婚姻改变种姓,或者找到职业更好、身份地位更高的男性改变生存状态。印度的传统习俗认为,新娘嫁妆中的黄金越多,婚后生活越富足。新郎一家会想方设法索要黄金。
一些印度父母为了给女儿置办嫁妆,不得不卖房、借贷,重“金”打造嫁妆。印度嫁妆标准高达6万-13万美元。在印度这个人均GDP不足2700美元的国家,无疑是个天文数字。
![]()
在韩国,男方通常需承担婚房费用,女方家庭也可能提供一定支持,婚礼费用则由双方共同承担。
日本的彩礼传统上称为结纳品,大约10万人民币,现代趋于简化,或由新人共同承担。日本人不认为结婚与房子之间存在必然联系。
欧美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基本上都没有彩礼的说法。主流观念是婚姻基于感情而非物质交易,婚礼费用多由双方共同承担。这些国家完善的福利制度和强调个人独立的价值观使得彩礼没有存在基础。
在美国,年轻人都是独立自主、双方共同负担结婚所需要的一切,从没有向父母索取财物的,更没有要求父母买房的。美国人在婚礼上的花费超过2万美元。与中国由男方主办婚礼的传统不一样,美国婚礼的费用由女方家庭负担,男方的开销主要是购买婚戒。
在英国,结婚成本主要花在婚礼上。英国传统观念中,婚姻不仅仅是“嫁女儿”,更是“娶儿子”,所以女方通常要为婚礼买单。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年轻情侣会努力存钱来承担婚礼费用,家庭与亲友会小部分表示支持。
德国、荷兰等西欧国家,传统上也是由女方家庭承担婚礼费用,现在也逐渐由新人共同承担。
文化上的差异很重要。2024年就有一名中国女性向荷兰男友索要彩礼,而闹出笑话。这名33岁的张姓女留学生在荷兰鹿特丹攻读博士学位,留学期间与荷兰籍男友相识相恋并怀孕。
2024年3月双方筹备婚礼时,张女士受中国婚俗影响向男友提出8.8万欧元(约合人民币66万元)彩礼要求,这在无彩礼习俗的荷兰让男友难以接受,且认为以结婚为条件索要钱财是诈骗,沟通无果后男友报警。
最终荷兰警方拘留了张女士,法院审理认定其行为超出法律范围,判处她6个月拘役,刑满后被驱逐出境。
北欧国家由于高福利制度,进一步弱化了经济依赖,强调平等,婚礼费用双方共担。俄罗斯也没有彩礼的习俗,子女自由恋爱,婚礼费用基本上自理,父母很少干预。
在新加坡,婚姻更看重男方能力和责任心,几乎没有彩礼,一般夫妻共同申请福利性质的政府组屋,也不用担心婚房问题。
总体看,东亚地区通常保留由男方赠送彩礼的习俗,但形式和金额各异。南亚地区如印度,则存在由女方家庭提供嫁妆的传统。而在西方国家,并没有“彩礼”“嫁妆”概念,他们更看重新人的独立性,婚礼开销常由双方共同承担。
印度的嫁妆问题更严重
中国和印度在婚嫁习俗上截然相反的做法,中国普遍由男方出彩礼,印度由女方陪送嫁妆,其实都深深植根于各自的社会结构、历史传统和经济逻辑。
印度的嫁妆制度,最初是作为新娘的财产保障而存在 。然而随着种姓制度的强化,嫁妆逐渐演变为低种姓家庭通过婚姻提升社会地位的手段。嫁妆金额不断攀升,从传统的黄金首饰发展到现在的房产和海外旅行,已经严重扭曲了正常的婚姻关系。
在社会结构方面,中国农村的“从夫居”模式导致女方家庭需要彩礼作为劳动力补偿 ,而印度女性在传统上不被视为劳动力,嫁妆反而成为男方家庭的负担补偿。
经济功能上,两国都存在婚姻市场的博弈现象,中国因性别比例失衡推高彩礼,印度则因种姓制度导致嫁妆金额与新郎社会地位挂钩。嫁给一名医生的嫁妆可能比普通白领高10倍。
印度嫁妆制度最直接的受害者,当然是印度女性。许多女性在婚后也会因嫁妆少长期遭受家庭暴力和精神虐待。男方对嫁妆不满,极端一点的,还可能故意制造事故谋杀妻子,以图再娶索要新的嫁妆。
印度国家犯罪记录局数据,2020年有近7000名女性死于嫁妆纠纷。新闻报道里还常有骇人听闻的“抢新郎”行为。女孩的父母会雇佣黑社会绑架单身男青年,强迫其与自己的女儿成婚,以逃避嫁妆。
![]()
中印两国差异的深层次原因
尽管资金流向相反,但中印这两种习俗都反映了婚姻市场中的经济博弈。本质上,都是在特定社会结构下,婚姻中处于相对弱势的一方(中国的女方家庭、印度的低种姓女方家庭),试图用金钱或财物来弥补差距,以期获得更稳定的婚姻保障或更高的社会地位 。
无论是中国的彩礼还是印度的嫁妆,金额高低都不仅仅是钱的问题,而是在特定的社会规则下,向对方家庭传递的一种强烈“信号”。
在中国,高昂的彩礼是男方展示经济实力、为婚姻提供保障的方式 。在印度,丰厚的嫁妆则是女方家庭展示财力、谋求社会地位跃升的“敲门砖” 。
两种习俗也清晰地反映了两国女性不同的社会处境。在中国,女性普遍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自主权。而在印度传统观念中,女性常被视为“经济负担” ,这种物化观念是嫁妆制度存在的重要土壤。
印度早在1961年就通过了《反嫁妆法》,此后多次修订加强惩罚,但由于嫁妆问题深深植根于种姓制度、宗教观念和社会经济结构之中 ,单靠法律难以根除。
无论是中国的彩礼,还是印度的嫁妆,背后都是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进程、教育普及程度以及真正意义上的性别平等观念尚未完全深入人心等复杂因素的综合作用。真正改变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依靠教育普及、女性经济独立和全社会观念的彻底转变 。
目前国内,从中央到地方也都开始重视并整治高价彩礼问题,推动移风易俗。但治理高价彩礼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形成文明嫁娶的新风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