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4月朝鲜“崔贤”号驱逐舰下水时,74个垂发单元的配置让外界惊呼“火力逆天”——5000吨的舰体装着堪比万吨大驱的发射单元,一度被视作朝鲜海军的“逆袭之作”。
可短短几个月后,第二艘“姜健”号亮相时,垂发数量直接砍到44个,硬生生少了30个。
这波大缩水可不是简单的“减配”,背后藏着的技术短板和设计缺陷,远比数字变化更刺眼。
![]()
1、
要理解缩水的影响,得先说说最初的74个垂发有多“夸张”。
2025年4月25日,“崔贤”号在南浦造船厂下水,金正恩亲自出席仪式,朝鲜媒体高调曝光其武器配置:全舰塞了4种尺寸的垂发单元,前甲板一堆小直径发射筒,舰尾更是直接把直升机机库改成了大直径垂发区域,总数凑到74个。
要知道,我国7500吨级的052D驱逐舰才64个垂发,美国9000吨的阿里伯克级也才96个。
5000吨的舰体塞74个,相当于“紧凑型轿车装了越野车的发动机”,表面看火力密度拉满,完全是“暴力美学”的典范。
![]()
当时朝鲜媒体还特意强调,这些垂发能兼容超音速巡航导弹、战术弹道导弹,甚至具备“核常兼备打击能力”,再配上四面固定式相控阵雷达,简直是“全能战舰”的架势。
外界虽有质疑,但也不得不承认,这比起朝鲜海军之前1600吨级的“罗津”级护卫舰,确实是跨越式进步。
可现实很快泼了冷水,6月第二艘“姜健”号下水时,细心的人发现舰尾的大直径垂发全没了,前甲板的垂发数量也明显减少。
韩国联合参谋本部随后证实,朝鲜因为技术问题,被迫拆除了30个垂发单元,最终定格在44个。
从“火力过剩”到“配置回归”,这背后全是技术硬伤在“倒逼”。
![]()
2、
这消失的30个垂发不是随机砍掉的,拆解来看,正好暴露了朝鲜造船业的三大“命门”。
首先,10个大直径垂发被全砍,直接废了“战略打击能力”。
最初“崔贤”号在舰尾布置了10个大直径发射单元,外界推测是用来装“火星-11”超音速弹道导弹或反舰弹道导弹的。
这种导弹直径粗、重量大,必须用大尺寸垂发才能兼容,但问题也随之而来——5000吨的舰体根本扛不住。
![]()
军舰设计有个铁律:“头重脚轻必出事”。
大直径垂发加上导弹的重量,全堆在舰尾,直接打破了舰体的重心平衡。有军事专家算过,这会让舰艇的稳性储备系数降到危险值以下,遇到大风浪很容易侧翻。
果然,“姜健”号第一次下水时就真的侧翻了,虽然被扶正修复,但也彻底暴露了重心失衡的问题。
最终朝鲜只能忍痛砍掉所有大直径垂发,相当于直接放弃了远程对陆打击能力。
其次,20个中等直径垂发被砍,防空网出现“巨大漏洞”
最初的配置里,有20个中等直径垂发,预计用来发射类似俄制9M96E的中程防空导弹,射程能到70-120公里,这对极度缺乏防空能力的朝鲜海军来说,本来是“质的飞跃”。
可为啥要砍?核心是雷达“跟不上”。
朝鲜的相控阵雷达体积只有标准“宙斯盾”雷达的一半,功率和探测距离都打了折扣,最多只能同时引导6-8枚导弹作战。
就算装了20个中程垂发,雷达也没法同时控制这么多导弹拦截目标,纯属“有弹无眼”。
更尴尬的是,这些垂发的兼容性极差,不能像052D的850毫米通用垂发那样兼容防空、反舰、反潜多种导弹,留着也是浪费空间,不如干脆拆掉。
最后,垂发布局混乱导致的“连锁后遗症”,为了塞下74个垂发,“崔贤”号本来就牺牲了直升机机库,只留了个起降坪。
反潜全靠舰载声呐和火箭深弹,效率低得可怜,现在砍了垂发,机库也没恢复,等于反潜能力还是“半残”状态。
而且密集的垂发挤占了舰体内部空间,船员住舱、燃料舱、弹药库都被压缩,续航力和持续作战能力大打折扣。
![]()
3、
很多人觉得“少了30个垂发,火力弱了点而已”,但懂行的都知道,这本质是5000吨舰体“硬撑”万吨级配置的必然结果。
军舰设计讲究“均衡”,火力、防护、机动、续航缺一不可,强行堆配置只会顾此失彼。
朝鲜海军的需求其实很矛盾:一方面想快速提升远洋作战能力,毕竟之前的主力舰都是1500-1600吨的护卫舰,连领海之外的任务都很难执行;另一方面又受限于造船技术,造不出更大吨位的成熟舰体,只能在5000吨的平台上“螺蛳壳里做道场”。
这种矛盾直接导致了“极端设计”。
比如为了装垂发,采用了“外倾+内倾”的复合舰体结构,看着有隐身效果,但结构强度比传统舰体差不少。
再比如,为了节省空间,垂发系统没有采用模块化设计,维护起来得靠人工一点点拆,效率极低。
![]()
这些问题在74个垂发的“光环”下被掩盖了,直到缩水后才暴露出来。
对比一下同类舰艇就更清楚了,俄罗斯“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级护卫舰也是5000吨级,只装了32个垂发,但全是通用型,能兼容防空、反舰、反潜导弹,还保留了机库和完善的电子设备,综合作战能力比缩水前的“崔贤”号还强。
我国的054A护卫舰4000吨级,32个垂发,均衡性更是经过了远洋护航的考验。
朝鲜的问题就在于“贪多求全”,想在一艘舰上实现反舰、防空、反潜、对陆打击甚至核打击所有功能,结果反而成了“四不像”。
砍掉30个垂发,本质上是从“理想主义”回归“现实”,但付出的代价是核心作战能力的缺失。
![]()
4、
现在的“崔贤”级只剩44个小直径垂发,基本只能装近程防空导弹,比如朝鲜国产的“道尔-M”舰载版,射程只有15公里,只能勉强自保。
反舰得靠舰体中部的倾斜发射架,对陆打击能力基本归零,反潜能力还是短板。
这样的配置,其实更接近“大号护卫舰”,距离真正的“多用途驱逐舰”还差得远。
但公允地说,即便缩水了,“崔贤”级对朝鲜海军仍是“历史性突破”。
毕竟这是他们第一艘5000吨级的主力舰,第一次装上了相控阵雷达和垂发系统,标志着朝鲜海军从“近岸防御”向“远洋存在”迈出了第一步。
就像从“自行车”直接换成了“家用轿车”,虽然不是“跑车”,但进步已经很明显了。
更重要的是,这次“试错”也给朝鲜积累了经验,比如通过“姜健”号的侧翻,摸清了舰体重心设计的门道;通过垂发的取舍,明白了“均衡比数量更重要”。
未来如果能造出6000-7000吨级的舰体,再搭配成熟的模块化垂发,说不定真能造出一款靠谱的主力舰。
![]()
5、
朝鲜驱逐舰从74个垂发到44个的缩水,给所有军工发展中的国家提了个醒:武器装备的进步从来不是“堆参数”那么简单,而是设计、材料、工艺、系统集成等全方位的比拼。
想靠“暴力堆配置”走捷径,最终只会被技术短板“打脸”。
对朝鲜来说,“崔贤”级更像一款“技术验证舰”,虽然有明显缺陷,但它暴露的问题比造出一艘完美的军舰更有价值。
毕竟从1600吨的老旧护卫舰,到5000吨级带相控阵雷达和垂发的驱逐舰,这个跨越本身就值得肯定。
![]()
至于外界的争议,其实没必要太苛刻,当年我国海军从“江湖”级护卫舰到052D驱逐舰,也走了几十年的弯路。
军工发展从来都是“在试错中进步”,朝鲜这次砍掉30个垂发,看似是“退步”,实则是迈向成熟的“第一步”。
未来能不能造出真正的“全能驱逐舰”,就看他们能不能把这次暴露的问题逐个解决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