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斯德哥尔摩的颁奖台上再次响起美国国歌时,你或许又在问:为什么又是美国?
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三位获奖者——克拉克、德沃雷和马丁尼斯——无一例外,全都在美国任教。克拉克执教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德沃雷同时任职于耶鲁大学和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马丁尼斯也是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的教授。
其实这已经不是偶然。这是一个持续了数十年的现象。
从东海岸的常春藤联盟到西海岸的加州大学系统,美国高校以强大的引力吸引着世界各地最聪明的头脑。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这所公立大学培养了超过110位诺贝尔奖得主。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一所成立不到百年的年轻学府,却已经产生了6位诺贝尔奖得主。耶鲁大学,这所拥有300多年历史的名校,更是美国学术传统的象征。
很多人会说,美国有钱,所以能吸引人才。这话只对了一半。
确实,美国的科研经费投入令人咋舌。一个顶尖实验室的年度预算,可能相当于一些小国家的教育经费总和。但金钱只是表象,真正的优势在于整个科研生态系统的设计。
在美国的顶尖大学里,研究人员享有几乎绝对的学术自由。他们可以追随自己的好奇心,探索看似”无用”的基础研究,而不用担心短期内拿不出应用成果。正是这种对”无用之学”的包容,往往孕育出改变世界的发现。
跨学科合作在这里不是口号,而是日常。物理学家、化学家、工程师、计算机科学家可以轻松地坐在一起喝咖啡、讨论想法、碰撞火花。德沃雷能同时在耶鲁和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任职,这种灵活的体制本身就说明了问题。
有趣的是,这三位获奖者的成长背景很可能各不相同。诺贝尔奖得主中,相当比例是移民或国际学者。美国的大学不仅培养本土人才,更重要的是,它们建立了一个开放的平台,让全世界的聪明人能够汇聚在此。
一个来自欧洲的博士生,一个来自亚洲的博士后,一个来自南美的访问学者——他们在加州温暖的阳光下或康涅狄格州的秋色中,共同推进着人类知识的边界。这种多元文化的碰撞,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创新。
这种科研是持续的,在伯克利、耶鲁和圣塔芭芭拉的实验室里,新一代的科学家们正在埋头工作,为下一个诺贝尔奖级别的发现而努力。他们来自世界各地,说着不同的语言,但追求着同一个目标:探索未知,拓展人类认知的边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