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李政道妻子秦惠䇹,重病时建议丈夫将私人积蓄捐赠,支持中国学子

0
分享至

1948年秦惠䇹从上海远渡重洋,带着一丝东方女子的温婉,站在熙攘的人群中。

谁能想到,这次偶遇会开启一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深情陪伴,一段在科学巅峰与家国情怀中交织的传奇故事。



她不是聚光灯下的主角,却用一生的低调与坚韧,支撑起一个物理学巨匠的脊梁。

秦惠䇹出生在上海,原籍甘肃天水,她的父亲秦以钧是一位国画家和古董收藏家,家境殷实,浸润在艺术与文化的氛围中。



秦家是典型的书香门第,父亲的画笔和收藏品,不仅是财富,更是精神传承。

秦惠䇹排行老四,从小耳濡目染,养成了对美和传统的敏感。

她后来迁居江苏无锡,又回到上海,就读于教会学校。



那时候,上海是万国租界,东西方文化交融,在课堂上学着英文和家政,课余时间偷偷翻看父亲的古籍。

1947年高三的秦惠䇹听到天主教堂牧师在选拔留学生,她毫不犹豫地毛遂自荐。

那是战后中国难得的机会,她收拾行囊,登上轮船,驶向美国堪萨斯州的圣玛丽学院,主修家政专业。



异国生活并不容易,语言障碍、文化差异让她常常感到孤单,但她咬牙坚持,很快就适应了那里的节奏。

圣玛丽学院是著名的女子学校,环境优雅,秦惠䇹在这里学会了如何在陌生环境中自处,也渐渐明白了,女性的力量不只在书本,更在如何选择自己的路。

李政道当时已是芝加哥大学的物理系高材生,20岁出头,却已显露出神童般的才华。



他本打算专心学术,立下誓言:在取得大成就前,不谈恋爱。

可秦惠䇹的出现,像一道意外的粒子碰撞,颠覆了他的计划。

她苗条的身影、端庄的笑容,让他第一次感受到心动的力量。

李政道后来回忆,那一刻他觉得自己像被“触电”了。



为了追求她,他甚至报了六门舞蹈课,从一个书呆子变成舞池里的“新手”,三个月瘦了15斤,只为在舞会上多陪她转一圈。

他们的交往从信件开始,李政道写下第一封求爱信,字里行间满是青涩的真诚。

秦惠䇹起初有些犹豫,她知道李政道的抱负,也清楚自己的家庭背景。



1949年秦惠䇹突发阑尾炎住院,李政道日夜守在床边,喂饭、读报、记录医嘱,整整20天没合眼。

那段日子,他笨拙却细心的照顾,让秦惠䇹看到了这个男人的可靠。

她出院后,两人感情水到渠成。



1950年6月,秦惠䇹从圣玛丽学院毕业,他们在芝加哥市政府大厦举行了简单的婚礼。

照片上李政道西装笔挺,秦惠䇹穿着素雅的礼服,两人相视而笑。

婚后,他们去了威斯康星州的山谷度蜜月。

婚姻初期,两人面临了不少考验。



朝鲜战争爆发后,他们在加州遭遇严重的华人歧视,当地甚至出台条例限制华人就业。

李政道拿到加州大学的讲师职位,却被要求签署“忠诚宣誓”,这让他愤慨不已。

秦惠䇹没有抱怨,而是选择全力支持丈夫。



她原本计划攻读硕士学位,却主动放弃,跟随李政道来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秦惠䇹在家操持一切,从日常琐事到孩子教育,他们的长子李中清和次子李中汉,就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后来都成了知名学者。

李中清如今是香港科技大学的教授,李中汉也在学术界发光发热。



这份家庭的稳定,让李政道能心无旁骛地钻研物理。

李政道的科研生涯如日中天,1956年他与杨振宁提出“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理论,这项发现颠覆了物理学的基本假设,为微观世界研究打开新大门。

1957年,31岁的李政道和杨振宁一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首位华人得主。



那是华人科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颁奖典礼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秦惠䇹身穿中式旗袍,优雅地陪伴在丈夫身边。

她的气质不输任何人,低调却从容。



照片中,她微微笑着,旗袍勾勒出东方女子的柔美,而李政道则意气风发,西装笔挺。

媒体常常对比她与杨振宁夫人杜致礼,前者贵气逼人,后者温润如玉。

但秦惠䇹从不争这些,她只在意丈夫的成就。



这份支持,不是空谈,而是实实在在的付出。

在李政道埋头实验室时,她处理家务、接待访客,甚至帮他整理笔记,确保他能专心于那些复杂的方程。

诺贝尔奖的荣耀,并没有让他们的生活脱离轨道。



相反,它成了他们回馈祖国的起点。

从1970年代初开始,李政道夫妇频繁往返中美。

1972年他们首次获准回国访问,抵达上海时,秦惠䇹对接待人员说,希望多看看中国的建设成就和古代文明,也多与学术界交流。



那趟行程,他们出席国庆招待会,游览北京城墙,还受到了总理的接见。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科教百废待兴。

李政道提出“中美联合招考研究生”(CUSPEA)计划,每年选派100名优秀学生赴美深造。这项计划改变了无数中国学子的命运,而秦惠䇹则是幕后英雄。



她包揽了所有琐碎事务:联系美国大学、回信给考生、提供生活指导,甚至帮学生解决签证难题。

她亲手写了近千封信,从起草到贴邮票,全都一手操办。

他们的家成了“海外接待站”,留学生上门求助,她总是不厌其烦地倾听、帮忙。



1985年起,他们夫妇开始在苏州设立“李政道奖学金”,每年资助高中生。

这不仅仅是捐款,更是他们对故土的眷恋。

苏州是李政道的祖籍,秦惠䇹虽非本地人,却视之为第二故乡。



1990年他们在兰州白塔山公园种下四株云杉,碑文写道:“祝愿兰州市成为科学绿洲。”

秦惠䇹亲手浇水,这些举动源于他们对祖国的深沉热爱。

秦惠䇹虽是甘肃人,却在李政道的熏陶下,越来越把中国科教事业当成自家事。



时光荏苒,转眼90年代。

1996年初秦惠䇹被诊断出肺癌,那是他们婚姻46年的尾声,她才68岁。

病魔来势汹汹,病情迅速恶化,李政道日夜陪伴在纽约的病床边。



秦惠䇹知道时日无多,却没有沉浸在悲伤中。

她拉着丈夫的手,多次嘱咐:“政道,别为我难过。我们的积蓄,别留着养老。捐出去吧,支持中国学子,尤其是女生,让她们早点接触科研,了解科学家的世界。”

这是她最后的遗愿,源于一生的信念。



她见过太多年轻女孩因机会缺失而止步不前,总想拉一把。

李政道含泪答应,1996年11月29日秦惠䇹在纽约安详离世。

李政道悲痛欲绝,却牢记她的嘱托。



他召集家人,用全部私人积蓄30万美元,加上亲友捐赠,设立“秦惠䇹与李政道中国大学生见习进修基金”,简称“䇹政基金”。

基金首批支持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苏州大学,后来加入台湾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

每年资助优秀本科生进行科研训练,入选者称为“䇹政学者”,一半名额留给女生。



截至2024年,已有5232名学生受益,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了科研骨干。

这份捐赠,是秦惠䇹一生的延续。

她用最后的力气,点亮了无数中国学子的梦想。



秦惠䇹离世后,李政道用画笔排遣思念,作诗悼亡:“竹神萧萧问秋风,君影茫茫去何处。”诗中“竹”“君”合为“䇹”,字字心酸。

2024年8月4日,李政道在旧金山家中逝世,享年98岁。

儿子李中清遵遗愿,将父亲骨灰带回苏州,与秦惠䇹合葬于东山镇华侨公墓万隆墓区。

展厅里,一张1957年诺贝尔颁奖照格外醒目:秦惠䇹的笑容,依旧那么温柔。



信息来源: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辨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以茶带书 incentive-icons
以茶带书
一群坚持唯物辩证法分析事物的小伙伴,愿为中国崛起尽一份心力
2400文章数 42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