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7 日午后的南京,秋阳穿过薄云洒在长江水面,泛起细碎的金光。南京长江大桥上层公路桥上,绵延的车流正以稳健的节奏向江南主城蠕动,红色尾灯在桥面上连成两条流动的光带,与江面上缓慢驶过的货轮形成奇妙的时空对话。这位诞生于 1968 年的 “钢铁巨人”,正迎来国庆中秋双节叠加的返程高峰 —— 据交警部门实时监测,当日 15 时起,大桥进城方向车流量已突破每小时 8000 辆,接近设计通行能力的极限。
![]()
“平时二十分钟的路程,今天走了快一个小时,但看着桥两边的白玉兰路灯,心里就踏实。” 家住江北新区的周女士单手握着方向盘,另一只手不时整理着副驾上给父母带的六合特产。她不知道的是,自己正行驶在一座承载着中国桥梁史记忆的 “争气桥” 上 ——57 年前,当第一列火车驶过这座全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公铁两用桥时,5 万群众曾在桥头欢呼雀跃,从此结束了长江南京段 “火车轮渡靠天吃饭” 的历史。
![]()
桥面上,每一块沥青都浸润着时光的痕迹。2016 年大桥首次大修时,检测人员发现 150 多万枚铆钉几乎完好无损,这些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手工敲打的钢铁紧固件,如今仍在默默承载着日均 7 万至 8 万辆的车流重压。而此刻,这些铆钉正与现代化的交通管控系统共同发力:桥体两侧的情报板滚动更新着 “前方 3 公里畅通”“柳塘立交有事故请减速” 等实时信息,无人机在桥面上方 50 米高度盘旋,将车流画面实时传至指挥中心,构成 “地空一体” 的管控网络。
![]()
科技护航:老桥的智慧 “新引擎”
下午 3 时 17 分,大桥北汊桥爬坡路段出现车流缓行迹象。监控中心内,南京市交通运输局执法人员颜征迅速调出无人机传回的全景图像,发现是一辆新能源车因电量不足停在应急车道。“通知就近救援点,5 分钟内抵达。” 他对着对讲机下达指令,同时操作系统在情报板发布 “应急车道有救援,请避让” 的提示。这样的处置效率,在大桥建成初期难以想象 —— 上世纪七十年代,若遇此类情况,单是联系救援车辆就要耗费半小时以上。
![]()
今年双节期间,南京交通部门为长江大桥及周边路网量身定制了 “一点一策” 保畅方案。针对新能源车充电难题,不仅在邻近的八卦洲服务区增设 4 台移动充电车,还通过导航软件实时推送充电桩空闲信息,让车主能提前规划充电节点。“去年返程时在服务区排了 40 分钟队充电,今年提前看了导航提示,全程没耽误。” 驾驶新能源汽车从合肥返宁的张先生说,车机屏幕上跳动的充电点位信息,与桥边复古的白玉兰路灯形成了有趣的时代碰撞。
![]()
这种新旧融合的智慧管理,贯穿在返程高峰的每一个细节中。在泰冯路立交枢纽,交管人员通过高清监控发现三车轻微剐蹭,立即启动 “快处快通” 机制,引导车辆驶至前方临时处理点,整个过程仅用 12 分钟,未造成长时间拥堵。而在大桥建设初期,这样的事故处理往往需要封闭半幅路面,引发连锁拥堵。“我们在易堵节点前置了 6 处救援点位,26 名人员和 13 台车辆 24 小时值守,就是要实现‘秒级响应’。” 颜征指着监控屏幕上闪烁的救援点标识介绍道。
![]()
科技赋能让这座老桥焕发新生,但不变的是守护归途的温情。下午 5 时许,一名孕妇在车流中突发不适,正在桥面巡逻的执法人员立即开辟应急通道,用警车护送其前往就近医院。这样的温情时刻,在大桥的历史上不断上演: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交警冒雨护送发烧儿童就医;九十年代,养护工人连夜铲除桥面冰雪保障春运;如今,无人机巡查中发现的抛洒物,会在 10 分钟内被清理完毕。
![]()
一桥通南北:跨越半个世纪的交通脉络
傍晚时分,夕阳为大桥的钢桁梁镀上温暖的金边,桥下的长江水缓缓东流。家住六合的王老先生站在长江大桥北桥头,望着进城方向的车流出神。“1969 年我第一次过大桥,坐的是长途汽车,走了两个多小时才到主城。” 如今,他只需乘坐地铁 S8 号线,46.9 公里的路程 40 分钟就能抵达,这条连接金牛湖与长江大桥北的线路,早班车 5 点 55 分发车,末班车直至 23 点,成为江北居民跨江出行的重要选择。
![]()
南京长江大桥的交通意义,早已超越了一座桥梁本身。作为连接 104 国道、312 国道的重要节点,它将苏南、苏北、苏皖、苏浙的公路网紧密相连;下层的双轨铁路桥则贯通京沪铁路,使火车过江时间从 1.5 小时缩短至 2 分钟,成为南北交通的 “大动脉”。数据显示,大桥设计初期日均车流量仅 1.2 万辆,如今这一数字已增长近 7 倍,高峰时日车流量突破 10 万辆,相当于每年有超过 2500 万辆车从这座桥上驶过。
![]()
这种流量的爆发式增长,背后是城市发展的铿锵脚步。从 1968 年大桥通车时江北的农田遍布,到如今江北新区高楼林立;从当年的 “跨江难” 到 2025 年南京已建成 16 处过江通道,这座大桥见证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加速推进。“以前江北到主城要提前两小时出门,现在选择太多了,但我还是习惯走长江大桥。” 在南京工作的扬州人李先生说,每次驶过大桥,看着江景和桥体上的标语,都能感受到一种独特的历史厚重感。
![]()
![]()
![]()
![]()
大桥的 “生命力” 还在不断延续。2018 年,它被列入首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同时通过维修改造升级了照明系统,将传统的白玉兰路灯换成节能高效的 LED 灯,亮度提升的同时保留了经典造型。今年返程高峰期间,这些路灯在夜幕降临时依次亮起,与桥面的车灯交相辉映,勾勒出 “天堑飞虹” 的绝美夜景 —— 这一景观早在 1984 年就被评为 “金陵新四十景” 之一。
![]()
铆钉里的精神密码:大桥与时代的共生
晚上 8 时,返程高峰进入最繁忙的时段。长江大桥的钢桁梁在车流震动下微微共鸣,这种震动从 1968 年通车至今从未停歇。当年参与建桥的老工人陈师傅曾回忆,修建大桥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物资匮乏,建设者们带着干粮上工地,寒冬腊月里光着脚在江水中作业。中苏关系破裂后,苏联停止供应钢材,鞍山钢铁公司反复试制,终于生产出 1.4 万吨 “争气钢”,保障了钢梁架设。
![]()
这些历史记忆,如今都凝结在大桥的每一个构件中。150 多万枚铆钉不仅连接着钢铁杆件,更连接着中国人自力更生的精神传承。2020 年,南京长江大桥荣获国际桥梁大会 “铁路桥奖”,成为中国桥梁技术走向世界的名片。而在返程高峰的夜晚,当年轻的司机们驶过大桥时,或许不会想到,这座看似寻常的跨江通道,曾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与 “两弹一星” 同列新中国重要成就项目。
![]()
时代在发展,大桥的使命在延伸。如今,南京已有 13 条过江通道,在建的建宁路长江隧道、龙潭长江大桥等项目完工后,过江通道将达 18 条。但长江大桥依然是许多人的首选,它不仅是一条交通线路,更是一种情感寄托。在南桥头堡新建的城市公园里,有游客举着相机拍摄车流与江景;在人行道上,有情侣并肩散步,感受江风与历史的交融;在铁路桥层面,每 15 分钟就有一列火车驶过,见证着南北物资的流通。
![]()
晚上 10 时,车流渐渐稀疏,大桥终于迎来一天中最宁静的时刻。养护工人开始对桥面进行巡查,他们用手电筒照射每一处裂缝,检查每一组护栏,就像当年的建设者那样精心呵护着这座 “钢铁巨人”。远处的江面上,货轮的灯光缓缓移动;近处的桥灯下,150 多万枚铆钉在夜色中闪着微弱的光。
![]()
流动的中国与不变的守望
10 月 8 日凌晨,当第一缕晨光洒向长江大桥时,桥面已被清扫干净,白玉兰路灯依次熄灭,等待着新一天的车流。对于这座历经半个多世纪风雨的大桥而言,每一次返程高峰都是一次对品质的检验,每一次车流涌动都是一段时代的注脚。从 “争气桥” 到 “民生桥”,从手工铆钉到智慧管控,它见证了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
上午 9 时,最后一波返程车流平稳通过大桥,交警部门宣布返程高峰正式结束。颜征在指挥中心整理着数据,屏幕上显示着 “事故零伤亡、拥堵时长同比下降 30%” 的字样。他抬头望向窗外的大桥,想起父亲曾告诉他,上世纪七十年代在这里执勤,靠的是嗓子和手势,如今有了无人机、监控系统,保畅效率提高了,但守护平安的初心从未改变。
![]()
南京长江大桥的故事,是中国桥梁发展的缩影,更是流动中国的生动写照。150 多万枚铆钉牢牢钉住的,不仅是钢铁桥身,更是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桥上川流不息的车流承载的,不仅是返程的旅客,更是一个民族奋进的力量。当夜幕再次降临,白玉兰路灯如期亮起,这座跨越半个世纪的大桥,仍将继续守护每一段归途,见证每一个新时代的黎明。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