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庆档所有电影都“上桌”了。就像吃了不同口味的菜,要推荐给没吃过的人哪道菜最好,我可能会选择《震耳欲聋》。
它是一位导演的首作,也讲述了与百姓息息相关的故事。在讲故事的实践上可能有一些刻意反转的瑕疵,但电影最终还是将我们引向一片被善意照亮的角落:毕竟,那里曾经无人在意。
![]()
《震耳欲聋》讲述了一个CODA律师为聋人群体维护权益的故事。CODA,Children of Deaf Adults,即聋人的健听子女。檀健次饰演聋人和正常人之间的“桥梁”——他不仅天然地负责为这一群体翻译语言,也负责以职业律师的身份保护他们。
问题就从这里开始了。律师李淇,本来是一个正常人。多年来他努力拼搏,为的就是有一天摆脱自己窘迫的处境,和原生家庭为他带来的不堪说拜拜。他可以正常地工作,可以为公平和正义努力,但他最不想触碰的就是聋人群体的案件——因为这往往意味着他要付出比一般案件更多的责任、更多的精力,却很难达到他想要的光鲜人生。
![]()
一对聋人兄妹被骗的案件像水一样流到了李淇面前。当他苦苦为穷街陋巷的律所生意发愁时,越不想接受聋人的案件,这唯一的选择就越逼近他,让他无处可选。
吸引李淇接下案子的首要原因,不是因为他理解聋人群体的苦楚,无法像正常人那样高声为自己失去的权益辩驳,而是因为李淇具备其他律师没有的手语翻译能力——他可以通过接下这一个案件,得到之后滚滚而来的名声。
![]()
小人物的卑劣动机,就这样直白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是《震耳欲聋》最先吸引我们看下去的地方。当你预期它要讲一个公正公平的正确故事时,它的开头却是不正确的。因为我们从来没有面临过这种处境——如果你是聋人家的健听子女,你选择接受背负一生的责任,还是选择逃离?
![]()
我想电影开始的这个疑问,将我们吸入了漩涡之中。当你看到兰西雅饰演的聋人妹妹苦苦哀求李淇接下案件时,他表现出的冷漠完全合理。可是当你以为张小蕊也应该有弱势群体的“正确”时,她又狡黠地行使自己作为弱势群体的“权利”,利用自身弱点骗取陌生人的同情和钱财,也是小小的恶。
电影最有意思的一条叙事线、一对人物关系,即在李淇和张小蕊之间,他们既能看穿对方的虚伪,也能理解对方的窘境。李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和张小蕊是一样的,随着他为了名利接下张小蕊的辩护请求,他也和张小蕊一样,利用聋人的弱势,骗取更大的利益。
![]()
当案件事实展开,两个关键人物将李淇和张小蕊的选择拉扯向两边。
一边是王砚辉饰演的诈骗集团头目金松峰,他代表绝对的恶。
一边是王戈饰演的律师合伙人小汤,他代表绝对的善。
李淇和张小蕊就在善恶当中,一会儿向左摆,一会儿向右摆。我们不确定他们接下来会怎么选,头晕目眩地感受生活的难——有什么看得见的诱惑,就有什么看不见的代价。
![]()
金松峰给了两个摇摆的人巨大的砝码,撬动了人性的天平。一方面,李淇接下张小蕊的案件看起来是善的、正确的,他可以为小蕊哥哥讨回正义。但另一方面,实现善和正义的必要条件是,金松峰提供重要证据或资金作为封口费,让李淇、张小蕊都不发声,实际上案件的始作俑者正是金松峰本人。
李淇选择了接受条件。对一个难出头的寒门子弟来说,金松峰提供的不仅仅是一起案件的证据,恰是一个跳板、一个巨大的机会,随之带来他的第一桶金。正因李淇接受了条件,他才能一跃而上,从穷街陋巷搬到风光的写字楼高层,成为人上人。从今李淇不想再触碰聋人案件,他以为自己将和那沉重的责任说拜拜,过上了自己想要的人生。
对张小蕊来说,善和恶也一直不甚分明。一方面,她为了哥哥可以苦苦哀求市侩的律师,为他们发声做主;为了挣得律师费,她又要通过坑蒙拐骗,伤害他人的权益。但另一方面,她发现赢得案件的附加条件原来是接受加害方的条件,用那一笔屈辱的助学金,得到更加没有尊严的对待。在这样的条件面前,张小蕊又选择了反抗和拒绝。
电影最有意思或者说最让人想要看下去的推动力,即他们在天平上如何从中间的摇摇晃晃走向尘埃落定。李淇可以从此声色犬马,不再过问他早就想逃离的人群;张小蕊也可以接受那一笔钱,等于利用自己作为聋人,得到更大更虚伪的帮助。
电影中有一幕,讲到李淇小时候,老师和他说,可以通过一次演讲换得学费时,李淇接受了。他明知这不是他想要的,有辱他的尊严,但他选择接受,“装聋作哑”,“骗取”他可以得到的利益——多年以后,他在张小蕊身上也看到曾经的自己。
所幸,电影中的故事把条件设到了天平两边的极致。金松峰是绝对的恶,大规模空手套白狼,骗取聋人群体的房子,让他们血本无归。而小汤又是绝对的善,即使屡次法考失败也不忘正义的理想,他从头到尾就想做一名好律师,绝对的善,引导他选择的方向。
![]()
李淇和小汤在电梯里慷慨激昂的辩论对峙,将电影引向一次高潮。我们清晰看到李淇的困境,他既想像小汤那样做到真正的善,但他的出身决定了他无法轻易做到。也许从小汤视角看来,他也永远无法理解:为什么同样学的是法律,李淇选择伪善?正因小汤没有经历过李淇那样的童年——CODA律师是不同于正常人的律师,他们始终处于两难的境地,也不被他人听见。
![]()
在这个矛盾点上,《震耳欲聋》爆发了最大的戏剧能量。就像《我不是药神》有一幕,徐峥在赚到卖药钱后,和曾经的合伙人们说拜拜,他想就此收手,过上自己安全而富足的日子。——他是为了善吗?不完全是。善是附带的价值,开始都是因为利益。可是最后他要走向真正的善,必须有什么更大的砝码撬动。
![]()
《震耳欲聋》的后半部分,给出了一些直转向上的选择。比如诈骗案搞大后,迟蓬饰演的吴阿姨选择点爆煤气自杀,给李淇带来了不小的震撼。比如潘斌龙饰演的小卖部老板,仍然选择善良地相信李淇,给他宽容,让李淇有了一种深深的羞愧感。
当条件被推到极致,李淇似乎有了再次反叛的力量。但在我看来,他的觉醒并没有足够的剧情支撑,甚至前情铺垫像是为了觉醒而觉醒。而当戏剧时刻来到最后的庭审,那么多聋人明明惧怕黑恶势力给自己家庭带来更大的伤害,却又在李淇的几句手语之下,选择站出来为自己发声——这也是影片显得牵强的部分。李淇个人的力量并不足以同时震动那么多人,因为他之前的选择也没有那么绝对和坚定。
![]()
当然,《震耳欲聋》的故事结局,一开始我们就可以想象到,必然走向正义和善良。就像珠玉在前的一些律政影片,宋康昊主演的《辩护人》,黄子华主演的《毒舌大状》,他们都会选择克服贪婪和怯懦,为真正的正义辩护。而《震耳欲聋》在下半部分没有铺垫足够的人物行事逻辑,硬生生将结局推向了必然,这是我觉得遗憾的部分,它其实可以在叙事上做得更好。
但,当我回过头再去复盘电影,我想我们很难也用一种绝对的善去要求它。当你知道真实的世界,全国有2000多万聋人,而手语律师可能不足20位,你能感受到认知的巨大差异——电影就像忽然点亮的聚光灯,对准街上无人在意的盲道——你看到了吗,盲道一直存在,但很少看到盲人真正使用。因为世界对他们来说,就是如此的难,而正常人就是难以设身处地去理解,去感受。
![]()
最终对我来说,评价《震耳欲聋》就不止是评价一部电影好不好看这么简单了。它把问题亮出来,让各位正常人看到不可能看到的角落,已是悲悯和善意。尽管有那么硬的瑕疵又如何?我们是否在这里看到了一些不曾看到的现实,听到了一些不曾听到的声音,并影响我们今后的行为或选择?我想,这将比故事本身更重要。
![]()
作者 | 李婧
排版 | 马东西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豆瓣及网络,
若有侵权请主动联系我们。」
益 起 推 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