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众号为一线语文教师个人原创公众号,所有文章均为个人独立撰写,欢迎点击上方的“水寒说语文”关注。
2025年第六十九期(总第941期)
![]()
现场视频截图
10月6日,有河南网友发视频称,郑州某中学,在感恩教育活动过程中,学生家长跪地搭“人桥”,学生轮流从家长身上踩过。这引发了强烈的舆论风波。
随后,涉事学校发布《情况说明》致歉:考虑不周,形式不当。该“说明”结尾表示:“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学校将注意方式方法,进一步优化育人方式,强化规范管理。在此,感谢社会各界对学校的关心、关注和监督。”
![]()
新世纪以来,国内中小学出现大量以“感恩”“孝道”为主题的德育活动。初衷是弥补家庭教育、品德教育的缺失,通过仪式化活动强化亲情意识。但在执行过程中,却严重变形,过度模仿宗教、军训、心灵培训的仪式,如“给父母洗脚”“跪拜父母”“痛哭流涕”等。整体给人的观感,不是感恩教育,而是大型传销现场。
何以会如此?学校德育常与上级部门考核、文明校园评比挂钩。在“德育创新”“家校共育”压力下,很多教育管理者倾向采用“立竿见影”的情感冲击方式。于是,“形式主义德育”成为隐性常态:教育目标被简化为情绪宣泄,而非内化为稳定的价值观。
这种所谓的感恩教育,又常常与愧疚教育紧密相连,让学生以屈辱或被迫姿态“感恩”。打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幌子,借用儒家孝道伦理,强调“知恩图报”,偷换概念,把“不感恩”与“不道德”画上等号,于是,感恩教育变成了道德绑架,“感恩”从自愿的情感体验变成了“被要求的情绪表演”。
这种努力营造学生愧疚感的感恩教育,让学生觉得“欠家长的”“欠老师的”,单向度强化了家长和老师对学生的权威,“感恩”变成“服从权威”的延伸。给孩子灌输“家长(老师)都是为你好,所以你必须听家长(老师)的”的意识。这种教育严重偏离了培养独立人格的目标。
“情感轰炸式教育”容易制造瞬间的感动,却难以转化为持续的道德理解。学生在当下可能流泪,但事后往往感到羞耻或逆反。又或者造成未成年人的自我压抑、讨好型人格,使得他们不敢表达异议、压抑情绪以维持“感恩形象”。活动看似是为了帮助学生成长,实则是阻碍了学生成长。
其实,真正的感恩教育,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要帮助学生理解关系的互惠与支持系统,不是“你欠父母的”“你欠老师的”,而是你与家人、你与老师,你与社会相互成就。
过度地制造愧疚感,只会让人选择回避,在情绪层面成为一种难以消除的负担,无法让学生学会承担责任,在行动层面理解责任。真正的感恩教育不在于“哭成一片”,而在于“心有所感”。真正的感恩教育,不该是“表演”,而应该是“内化”,不是情绪的应激反应,而是情感的真实生长。
羞辱、内疚、恐惧,永远不该作为教育的手段,教育不是要让孩子陷入到强烈的自责与愧疚之中,不是要让孩子“低头认错”,而是帮助他们抬头理解世界理解关系的互惠、理解他人的付出、也理解自己能给予的意义。
如果教育者不能更深刻地理解教育,把教育简化为一种仪式,一场表演,那么,这种畸形的感恩教育,不但过去会有,现在会有,未来也一定会有,只不过换个马甲,变换一个呈现形式而已,实则换汤不换药。
我的视频号,持续更新中,欢迎关注。《古文观止》的在线公益课已经讲到第五十六讲,每一讲都有直播回放。就在视频号“水寒说语文”的“直播回放”这个栏目就可以看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了公众号、视频号,来听一听。
欢迎关注我的新书《用减法教语文》,书中有很多能够反映我的教育思想的鲜活课例。具体内容可以点击下面的文章链接:
![]()
之前还写过另外一本书:《减法教育》,具体可以参见下面的文章链接:
![]()
图片来自网络,如涉版权,请联系删除
欢迎分享,若公众号转载,请联系授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