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收费站挤满返程大军
36 车道全开仍拥堵!安徽吴庄收费站迎返程高峰,车灯连缀成 “流动星河”
10 月 7 日晚,皖苏交界处的安徽吴庄收费站上空,无数车灯在夜色中绵延数公里,如同一条璀璨的 “流动星河” 刷屏社交网络。作为国内车道规模最大的收费站,这里双向 36 个车道全部开启,ETC 车道的绿色指示灯与人工收费窗口的灯光交织闪烁,但汹涌的返程车流仍将闸口延伸成车的长龙。这场国庆中秋双节尾声的交通高峰,不仅展现了中国假日出行的强劲活力,更凸显了这座枢纽收费站在区域交通网络中的关键作用。
![]()
一、现场直击:36 车道 “满负荷”,车流峰值超平日 3 倍
“从下午 3 点开始,车流就没断过,我们 6 个班组轮流上岗,连喝水的时间都很少。” 吴庄收费站收费员李静的声音带着明显的疲惫,她面前的收费窗口已连续 8 小时处于 “接卡 - 收费 - 递票” 的高频循环中。10 月 7 日,这个连接安徽与江苏的交通节点,迎来了假期最严峻的返程考验。
据收费站运营数据显示,当日 14 时至 22 时为车流最高峰,每小时通行量突破 5000 辆,较平日 4.4 万辆次的日均流量激增 3 倍以上。从高空俯瞰,来自河南、湖北等中西部省份的车流在此汇聚,以缓慢而坚定的节奏向上海、杭州、苏州等长三角城市流动。其中,新能源汽车占比接近三成,在 ETC 车道形成独特的 “绿色车流带”,与传统燃油车的红色尾灯交相辉映。
“原本计划 5 小时的车程,光过收费站就等了 40 分钟。” 从武汉自驾返沪的企业职员张磊在车流中拍下了 “星河” 视频,画面里车灯沿着 36 条车道铺开,延伸至视野尽头。他特意提前一天返程,却仍遇上高峰:“高速上还算顺畅,到了吴庄这里才真正体会到‘返程大军’的规模。”
现场交警介绍,为应对车流,收费站启动了最高等级疏导预案:6 个 ETC 车道全部启用 “准自由流收费系统”,车辆以 40 公里 / 小时的速度不减速通行;18 个人工收费窗口全部开放,同时将 6 条出口车道临时调整为入口车道,通过 “潮汐车道” 机制动态平衡车流方向。即便如此,高峰时段的车辆排队长度仍达到 2.3 公里,直至次日凌晨 1 时,车流才逐渐恢复常态。
![]()
二、枢纽定位:中西部对接长三角的 “交通咽喉”
吴庄收费站的拥堵景象,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交通定位密不可分。这座位于安徽省滁州市天长市的收费站,地处皖苏两省交界处,是 G40 沪陕高速、G25 长深高速等多条国家级干线的交汇点,更是中西部省份经安徽进出长三角地区的 “必经之路”。
2015 年 12 月,投资 1.2 亿元建成的吴庄收费站正式运营,取代了 1991 年启用的老站。新站设置 12 进 24 出共 36 个车道,其中包含 6 个 ETC 专用车道,成为当时国内车道规模最大的高速公路收费站。运营十年来,这里见证了区域经济融合的加速进程 ——2024 年数据显示,该站年均通行量达 1600 万辆次,相当于每天有 4.4 万辆车在此 “换省”,而春运期间单日最高通行量更是飙升至 18.5 万辆次。
“吴庄收费站就像长三角的‘西大门’,车流变化直接反映区域经济联系。” 安徽省交通控股集团相关负责人介释,近年来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推进,河南的农产品、湖北的工业零部件经此运往江浙沪,而长三角的电子产品、消费品则通过这里输送至中西部,收费站日均货运车辆占比已达 35%。此次返程高峰中,载有务工人员、返乡探亲者的小型客车与货运车辆交织,进一步加剧了通行压力。
这种枢纽地位在节假日尤为凸显。江苏省交通运输厅数据显示,10 月 6 日下午起,宁合高速往南京方向车流骤增,汤泉匝道至吴庄收费站段成为全省最拥堵路段之一。“很多从中西部返回长三角的车辆,会选择从吴庄进入江苏,再分流至上海、苏州等地,这里自然成了返程‘瓶颈’。” 现场指挥交通的滁州市交警支队副支队长王建军说。
![]()
三、智慧升级:科技手段应对 “潮汐式” 车流
面对常态化的大流量考验,吴庄收费站近年来的智慧化改造成为应对此次高峰的关键支撑。2024 年,该站完成 “交控版” 准自由流收费系统升级,通过毫米波雷达、视频识别等技术,实现 ETC 车辆不停车快速通行,通行效率提升 40%,平均通行时间从原来的 12 秒缩短至 5.5 秒。
“以前 ETC 车道也会堵车,现在基本能‘一脚油门过闸口’。” 经常往返于合肥与上海的货车司机刘师傅对此感受深刻。他展示的通行记录显示,10 月 7 日晚通过吴庄收费站时,ETC 通道仅用了 3 秒就完成扣费抬杆。这种高效得益于系统的 “车路协同” 能力 —— 收费站提前 500 米设置探测设备,提前识别车辆信息并完成计费,车辆到达闸口时即可直接通行。
针对节假日 “潮汐式” 车流特征,收费站还引入了 “复式收费终端” 和 “动态车道调整” 系统。在此次返程高峰中,后台调度中心通过实时监控发现出口车流远超入口,立即启动预案:将 4 条入口车道临时改为出口车道,同时在每个出口车道增设 2 台移动收费终端,由工作人员在车道内流动收费,使单车道通行能力从每小时 150 辆提升至 220 辆。
![]()
科技赋能还延伸至车流引导环节。安徽省交通厅通过高德地图等平台,提前 3 天发布吴庄收费站拥堵预警,结合 “鹰眼守护” 预警技术,向途经车辆推送实时车流数据和备选路线,累计发出安全提醒超 800 万次。“我们通过 VLM 推演模型预测拥堵趋势,引导车主避开 16 至 17 时的峰值时段,有效分流了 20% 的车流。” 高德地图交通事业部负责人介绍。
此外,新能源车主的充电需求也得到精准响应。收费站周边 3 公里内的 2 个服务区充电站,通过 “新能源导航” 功能实时更新充电桩空闲状态,引导车主错峰充电。数据显示,10 月 7 日 12 时至 13 时的充电高峰时段,这里的充电桩使用率达 98%,但因提前调度,未出现车辆长时间排队等待充电的情况。
![]()
四、车流背后:假日经济与区域融合的生动注脚
吴庄收费站的 “星河” 景象,不仅是交通流量的直观呈现,更是中国假日经济活力与区域发展融合的生动注脚。今年国庆中秋 8 天超长假期,全国出行需求集中释放,仅高德地图平台首日就有超 3.6 亿人使用导航服务,创历史新高,而吴庄收费站正是这场 “全民出行” 的重要观察窗口。
从车流构成看,此次返程高峰呈现出鲜明的 “梯度流动” 特征:来自河南、湖北等中西部省份的车流中,既有返乡探亲后返回工作地的务工人员,也有假期出游的家庭游客,还有运输节日物资的货运车辆。“长三角地区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我们村有 20 多人在苏州打工,基本都选择自驾返乡,返程时自然都走吴庄这条线。” 河南周口的村民王建国说,他开的面包车后座塞满了家乡的土特产,准备带给长三角的工友。
这种人口流动背后,是中西部与长三角地区日益紧密的经济联系。近年来,长三角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步伐加快,河南的电子零部件、湖北的汽车配件等通过吴庄收费站运往江浙沪的制造工厂,而长三角的消费品则经此销往中西部市场。安徽省交通控股集团数据显示,2024 年吴庄收费站货运车辆通行量同比增长 18%,其中新能源货车占比提升至 12%,反映出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的活跃度。
假日经济的繁荣也在车流中得到体现。据统计,此次返程高峰中,家庭自驾车辆占比达 65%,较去年同期提升 8 个百分点。许多车辆车顶装载着帐篷、行李箱,车尾挂着自行车,彰显着假期出游的热度。“我们一家人在黄山玩了 5 天,现在返回上海,虽然堵一点,但假期过得很开心。” 上海市民陈女士说,超长假期让长途出游成为可能,这也是返程车流激增的重要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正在改变返程车流的结构。此次高峰中,吴庄收费站 ETC 车道新能源车辆占比达 32%,较去年同期提升 10 个百分点。这得益于长三角地区密集的充电网络 —— 截至 2025 年 10 月,安徽、江苏、浙江的高速服务区充电站数量均跻身全国前五,G40 沪陕高速沿线每隔 50 公里就有一座充电站,为新能源车主提供了出行底气。
![]()
五、反思与启示:大流量下的交通治理升级
尽管此次返程高峰应对有序,但吴庄收费站的拥堵仍暴露出节假日交通治理的诸多挑战。如何进一步提升枢纽节点的通行效率,让 “星河” 车流更顺畅?业内人士给出了多维度解决方案。
在设施优化方面,安徽省交通控股集团已启动吴庄收费站二期扩容工程,计划新增 8 个 ETC 车道和 4 个复式收费车道,同时将准自由流收费系统的探测距离从 500 米延长至 1 公里,实现 “提前扣费、无感通行”。“扩容后,收费站的峰值通行能力将从每小时 6000 辆提升至 8000 辆,能有效缓解极端高峰的拥堵压力。” 项目负责人介绍。
在调度机制上,跨区域协同成为关键。此次高峰中,皖苏两省交通部门首次实现 “车流数据实时共享”,江苏提前在宁合高速设置分流点,安徽则在吴庄收费站上游 5 公里处设置预警标识,通过 “前后联动” 减少车辆扎堆。“下一步我们将建立常态化协同机制,遇大流量时同步启动分流预案。” 安徽省交通运输厅路网中心主任表示。
对于公众而言,错峰出行仍是提升体验的核心。高德地图数据显示,10 月 5 日、6 日的返程车流较 7 日分别减少 35% 和 20%,通行时间缩短近一半。交通部门建议,未来节假日返程可避开最后一天的 14 至 22 时高峰时段,通过导航软件的 “未来用时” 功能提前规划路线,新能源车主可利用凌晨 2 至 6 时的充电空闲期补充电量。
“吴庄收费站的拥堵,是中国交通发展的‘幸福烦恼’。” 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专家指出,随着私家车保有量突破 3.5 亿辆,节假日大流量将成为常态,这既需要交通基础设施的持续升级,也依赖智慧调度技术的深度应用,更需要公众出行习惯的理性转变。而这座收费站夜晚的 “星河” 景象,终将成为衡量交通治理能力提升的生动标尺。
截至 10 月 8 日上午 8 时,吴庄收费站车流已恢复至平日水平,但现场的交通锥、应急通道标识仍未撤离。对于这里的工作人员而言,这场持续 12 小时的高峰战已告一段落,但应对下一次大流量的准备,早已提上日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