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意欲侵吞朝鲜,迫使清政府不得不与日本开战,李鸿章在军事准备的同时更多的寄希望于国际调停,当年平定太平天国的淮军已经几十年没打过仗了,加上清廷本身准备不足,战局最终呈现一边倒的态势。
当丰岛海战失利的消息传到北京时,清廷最高层对此并没有多少激烈反应,大小官员都在准备着庆贺光绪帝的生日—万寿节。
然而日本已经下定决心要举全国之力彻底击败清廷,日本吞并朝鲜后,随后就组建了第二军以便进攻旅顺。
面对战局的变化,最先反应过来的竟然是英国。英国的《经济学家》周刊指出,日本在取得完全胜利时,会致中国于无政府状态,从而影响它与其他各国的贸易,因此提议迅速扭转现状而回归稳定与和平。
基于自身利益,1894年10月6日,英国政府呼吁列强以中日媾和为目的实施联合干涉,同时派驻日公使探寻日本的媾和条件。不过终因德国拒绝而取消。
日本极力安抚英国公使但并未停止分割中国的步伐。日本有讲个方案:甲号方案,朝鲜独立并变成日本保护国,割占旅顺和大连湾、军费赔偿、保证欧洲诸国享有和日本同样的通商特权;乙号方案,为缓和列强的干涉,承认列强共同保障下的朝鲜独立,放弃割占旅顺和大连湾而占据台湾,其他要求与甲号方案一样。伊藤博文认为应该采取甲号方案,并提出,尚未占领的旅顺和大连的割占以及军费赔偿,应待日本继续作战并取得实际效果后再施行。
![]()
10月24日日军进入中国东北,日本举国一致支持战争,国民的战争热情十分狂热。伊藤博文决定在攻陷旅顺后便大举进攻天津,最终直捣大清首都北京。以防御本土为目标的清军的反击也异常激烈,但最终仍然未能阻止日军的进攻。
11月26日,陆奥宗光考虑到日本在进军中国本土过程中已取得了足够有利的讲和条件,以及如果在中国继续进行军事行动将导致清政府的“土崩瓦解”,从而招致英俄两国以保护商民和贸易为理由进行的联合干涉,于是要求军队停止向河北进军,而占领威海卫并歼灭残存的北洋舰队,以及出兵占领台湾,让清廷感到足够的恐惧,可以让日本在和谈中获取更大利益。
次年马关条约的签订日本夺取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获取中国2亿两白银(约合3亿日元)的巨额军费赔偿以及比肩欧美在中国的通商特权。
日本占据辽东半岛引起了俄国的强烈不满,为了保障自己在远东的利益,更为了将来更好地瓜分中国,俄国联合法国、德国实施联合干涉,要求日本归还辽东半岛,扫清摆在眼前的日本障碍。对于英国来说,维持远东现状对其最有利,所以并不反感俄国的干涉。不过俄国是其最大敌人的客观现实,让其需要在远东寻求支点抵制俄国南下,甲午战争中清朝实力大损,因此日本可能成为其唯一的选择,因此没有参与俄国对日本的干涉,为将来的日英同盟埋下伏笔。
![]()
李鸿章没有明白的是国际调停也是以实力为基础的,只有打赢调停才能有结果,只有战胜才会有和平,而不是从妥协和善意中乞求和平。
中日战争结束后,日本国力基本耗尽,在以俄国为首的三国武力的逼迫下,最终不得不归还辽东半岛。陆奥宗光也意识到俄国的介入让日本无法单独支配朝鲜,只能放弃对朝鲜的军事占领,基于列强的共同保障在朝鲜分一杯羹。
日本最终只占领了中国台湾,为了防止法国的干涉,日本提前发出了保持台湾海峡自由航行、绝不割占台湾及澎湖列岛的宣言。日军登陆台湾对反日行为进行血腥镇压,并仿照法国对台湾实行同化政策。
战争过程中日本的政治家时刻注意给军事指挥官增加约束,防止军队的好战而伤及政治目的。不过日本政治家并不直接干预军官的指挥,军官负责指定并实施作战计划。而清政府的政治却过分渗透到了军事作战领域,致使一个合理的作战计划也无法确立。在清廷的最高层光绪帝与手握实权的李鸿章和西太后分歧严重。
战前日本以对中国作战为目标,通过《征兵令》组建国民军队,并编成高机动能力的野战师团和搭载新式速射炮的快速舰队。而北洋舰队本来拥有当时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先进军舰,平日里却不对舰船进行必要的维修,海军人员更是缺乏训练,在实战中根本无法彻底发挥实力。
![]()
从装备配置上看,清军实现了近代化,理应较为强大,实际上内部的腐朽却使得其空有一副强大的外表。清政府内部的政治领导者和军事统帅权力交织,政治家竟然直接介入本该由军事将领制定的战术领域,这一系列的因素最终导致甲午战败。清军拥有海军却并不重视制海权,日军出兵朝鲜,北洋海军本可以抄日军后路,李鸿章为保存实力选择避战,这种做法影响了牙山清军的作战积极性,从而使其处于军事战略上的不利情势。另外,清军的统帅组织、动员、战略机动能力较差,使清军根本无法实现战力的集中,于是便反过来被日军各个击破。
日本方面来看,军事战略过大触及了其他列强在华的利益,倘若日本侵吞朝鲜后就此收手,日本不仅可轻易取得战争胜利,同时也不至于突破西方列强的容忍极限而激起三国干涉的出现,甚至即便出现了列强干涉,可因为没有改变中国现状、没有触及英国的通商利益,可能会获得英国外交乃至军事上的支持。
作为新兴的帝国,在实力有限之际,想要发动对外战争,如果没有强力国家的支持,很容易被扼杀在摇篮里。日本虽在战前与英国签署了《日英通商航海条约》并跻身世界候补大国之列,但并没有与英国形成牢固的攻守同盟,更没有在战争中获取英国实质上的帮助。而更要命的是,日本想要独占中国东北,客观上又冲击了英国的核心国家利益,由此便失去了本应争取到的列强支持。这是日本在甲午战争中最深刻的教训。
写文不易,点个关注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