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熊丙奇的诺奖追问,准确的说,是关于诺奖报道的。
我倒是没太注意到熊丙奇发现的问题,找了几条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报道,科学家的名字是写了的,的确单从中文报道来看,科学家所属的国家信息被隐去了,但是习惯于读翻译小说的,也能猜到,前两位获奖者,应该是欧美系的,而第三位显然是个日本人的名字。日本科学家又得奖了。
如果需要确认获奖者的国家归属,照片里面是明确写了的,两个USA,一个Japan。我很快意识到,也许真的有很多网友并不知道这个词汇是什么意思,他们并不具备基本的英文素养以及新闻素养。
在一些人的眼中,诺奖这东西还是类似奥运金牌的存在,是跟国家赢得荣誉的,如果是这么想,其实是把诺奖想的狭隘了。一个诺奖成果在科学推广性方面,当然是普惠的。尤其是医学类的奖项,每一项重要的突破和进步,都会潜在地挽救无数身患重疾的病人。那些住进ICU,使用进口药的病人,恐怕也并不在意,这个药物创新的来源到底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这句话在互联网上被说烂,跟郑强教授的演讲有微妙的关系。我基本也同意这个观点,但是很多对科学一无所知的人,其实也并不在乎科学成果有什么用,他们更关心的还是奥运金牌那套逻辑,只关心这个科学家是哪个国家的。
上次数学家王虹来中国,受到了丘成桐的高度赞扬,但是很多网民却产生了很多拧巴的想法,认为王虹的研究是在为美国做贡献,而我们本土的韦神,才是值得推崇的。这种狭隘的门户之见,显然也是违背了科学创新的本质的。无论王虹,或是任何一个科学家在任何地方取得了成果,受益的都是全人类。
当其它国家频繁出现诺奖的时候,我们似乎应该反思,别人的创新模式有什么先进之处,我们的差距还有多少。可悲的是,人们对于国内重要的科研工作也是所知甚浅。我时常看到院士去世的新闻,但是讨论者寥寥,人们并不了解他们的工作,也并不真的关心他们为科技创新做出的努力。
如今,国内网民对于诺奖更是产生了某种很奇怪的心理,一方面内心深处无比渴望这个东西,另一方面却认为诺奖身上其实是有水分的,需要迎合发达国家的趣味。他们习惯拿文学奖以及和平奖来举例,的确,这两个奖有一定的主观性问题。但是最差的文学奖,那也是诺奖级别的,专业素养就是达到了一种全球性的高度。
网民们调侃诺奖的严肃性,可是在物理学奖,生理学奖方面却避而不谈,直到让新闻冷掉,原因当然是在于,他们认为这些外国人得的奖跟自己没关系,他们也很难在这些硬知识中发现一些槽点,除非是那些初生牛犊的民科们,他们乐意于挑战一切的科学明星,以论证自己真的不是个头脑简单的人。
为了避免熊丙奇发现的问题,作为普通人,还是应该学会最基本的英语,像是USA,代表美国,而Japan,当然就是日本。如果这些都不会,我也不知道他们平时是怎么在网上冲浪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