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拒绝我,但请别拒绝美味。”
国庆黄金周,江西景德镇的街头,一个炸鸡排的男人,在短短十天里,从“草根英雄”变成了“众矢之的”。
他,就是那位被网友称作“鸡排哥”的摊主。
![]()
一个6元鸡排,让他火遍全网。那句“学生优先”“鸡排不脆就停售”的喊声,让人感觉这世界还留着点温度。可谁也没想到,这场“真诚炸鸡”的故事,竟会变成一出流量悲剧。
那天的视频火得太快。镜头里,他站在油锅前,身后是长龙般的队伍。他一边炸鸡排,一边和顾客聊天:“别挤,学生先来,生活要有点脆。”热油翻滚,烟火升腾,摊位灯光下,他的笑,特别真。
网友们说:“他不是在卖鸡排,是在治愈打工人。”有人连夜从外地赶来,就为了买那一口“6元的温暖”。有人凌晨四点排队,只为在社交媒体上发一句:“6块钱买到了600元的情绪价值。”
他没涨价,也没摆出姿态。“赚不多,但开心。”他笑着说。他坚持五年不涨价,坚持学生优先,坚持在每一份鸡排递出时,说一句俏皮话。那时候,人们真的相信,他是“真诚的代表”。
![]()
可流量,是个吃人不吐骨头的东西。十天后,一切都变了。人潮挤爆街头,平均排队两小时。有人拍到他表情疲惫,不再说笑,也不再喊口号,只机械地翻着鸡排。网友留言:“他笑不出来了,烟火气没了。”
更离谱的是,黄牛也出现了。他们排三小时,买一份鸡排,转手卖26元。学生还在队尾排队,黄牛已经在数钱。面对混乱,鸡排哥只说:“我管不了那么多。”这一句,让不少粉丝心凉。
人们突然觉得,那份“真诚”,被现实吞掉了。“学生优先”的人设崩塌,“6元良心价”的情绪滤镜碎了。有人开始骂他“变味”,有人指责他“装谦卑”,更多的人,则开始反思,原来,连真诚,都能在流量的高温下蒸发。
随之而来的,是质疑。有人说他“油不换”,有人说“食材反复炸”。他拿出检测报告,晒出合格证和健康证。可网友不信:“抽检合格,不代表天天换油。”流量把他放在放大镜下,一点灰尘都能被放成污点。
![]()
最具象征性的画面,出现在9月28日。他穿着印有logo的工装,坐在景德镇文旅推广会的台上,谈“文旅融合”“食品安全”,语气稳重。台下掌声雷动,台上灯光温柔。可网络炸了。
![]()
“草根变干部”“局里味太浓了。”评论一边倒。他以为那是荣誉的时刻,没想到却成了人设崩塌的引线。网友讨厌的,不是他上台讲话,而是那种从烟火气到“官方味”的突变。一个“真诚摊主”,一夜之间成了“营销符号”。
流量造神的速度有多快,反噬的速度就有多狠。短短半个月,鸡排哥走完了从“网红崛起”到“公关回应”的全流程。他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人们以为自己追的是味道,其实追的是情绪。他们愿意为“人情味”买单,却不愿接受这份人情也会疲惫。“6元鸡排”的逻辑从来撑不起“600元的情绪价值”。真诚无法被规模化,这是流量的最大悖论。
鸡排哥陷入两难。涨价,会被骂“变质”。不涨价,又被骂“装纯”。参加活动,被指“被收编”。拒绝活动,又被说“不知感恩”。
他努力变专业,被嘲讽;想保持原样,被讥讽。有人调侃:“他只是想卖鸡排,却被逼成了景德镇的形象大使。”这不是玩笑,而是现实。
![]()
这一年,这样的草根故事重复上演。“周饼伦”“菠萝饭哥”“牛肉面姐”,每一个曾被赞为“人间清醒”的人,最终都逃不过被流量榨干的命运。情绪经济,是一次性消费品。观众需要的,是一份“永不打烊的真诚”。可现实是,摊主也会累,烟火也会熄。
几天沉默后,鸡排哥重新出现在镜头里。
他声音沙哑,说:“国庆后恢复学生优先,会调整状态,保证品质。”
他晒出检测报告,展示合格证和培训证明,没有煽情,也没有辩解。
只是淡淡地说:“我还是在老地方出摊,欢迎大家来吃。”
评论区依然撕裂。有人说:“理解他,人不是机器。”也有人说:“热度没了,开始装谦卑了。”
那么大家对此又是怎么看?欢迎留言评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