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国庆长假刚刚结束,社交平台上的旅行见闻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景象:一边是青山绿水间笑容灿烂的合影,记录着旅途中的惬意时光;另一边则是满屏吐槽——花数百元买门票却只看到人工堆砌的假山,一顿普通家常菜被标上“景区特供价”,走进所谓古镇,却发现街道两侧清一色都是烤肠、臭豆腐和网红奶茶店,毫无地域特色可言。
2
这种“花钱买罪受”的经历正不断侵蚀A级景区的信任基础。近五年来,已有7家4A级、3家5A级景区相继宣告破产。耗资200亿元打造的杭州蓝里景区运营仅一年便黯然关门;苏州静思园内估值超3亿元的太湖石也未能阻止其走向清算的命运;就连桂林山水、峨眉山这类国民级风景名胜,近年游客数量也出现明显下滑。
![]()
3
令人深思的是,一边是全国A级景区总量持续攀升——截至2020年底已达16541个,较前一年新增逾4000家;另一边却是越来越多游客选择用脚投票,导致不少景区陷入“建得快、倒得更快”的恶性循环。
4
曾经只要挂上“A级”招牌就能吸引如潮人流的黄金时代已然远去,如今连基本生存都成了难题。那些动辄投资数十亿的文旅项目,为何难以留住愿意消费的游客?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运营困局?
![]()
5
在河南洛阳龙潭大峡谷,2025年五一假期接待游客达9.6万人次,同比增长23%;景区年度营收从2022年的不足2000万元跃升至2024年的9800万元。
6
这片曾于2017年成为国内首个被摘牌的5A级景区的土地,凭借一根售价1元的冰棍、一根仅售2.5元的黄瓜,以及透明合理的门票定价策略,重新赢得了公众的认可与信赖。
![]()
7
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一批高投入却迅速陨落的失败案例:杭州蓝里景区占地6750亩,总投资高达200亿元,却在开园一年后彻底停摆;重庆龙门镇魔幻山主题乐园耗资16亿元建设商业街与度假酒店,七年后进入破产清算程序。
8
成都龙潭水乡投资20亿元打造“川西水镇”概念,四年后沦为荒废空城,周边村民甚至入园开荒种菜以谋生计;更令人唏嘘的是苏州静思园,这座被誉为“江南第一世家园林”的4A级景区,园中收藏4002块奇石,其中最贵一块太湖石估价达3亿元,然而三次拍卖均无人问津,起拍价低至1.05亿元仍流拍。
![]()
9
数据揭示出更深的矛盾:2019年全国旅游景区总收入为5065亿元,到2024年已缩水至4814亿元。平均每家A级景区年收入约2910万元,相较五年前下降近三成。
10
即便是人气爆棚的5A级网红景点西安大唐不夜城,2024年全年接待游客7475万人次,总营收却仅有7574万元,人均消费不足1元。这意味着大量游客只是免费打卡拍照,并未产生实质性消费,景区连日常运维成本都难以覆盖。
![]()
11
据业内人士透露,当前国内真正实现盈利的景区不足20%,运营状况良好的比例更是低至5%。过去那种圈地设卡、靠门票敛财的时代已经终结。
12
要破解这一困局,首先要厘清“A级”标签的真实含义。许多人误以为5A级代表自然风光最优,实则不然。景区评级的核心标准并非景观本身,而是服务与管理能力。
![]()
13
1999年,国家首次出台《旅游景区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旨在整顿上世纪50年代以来“有山就围、有水就圈”的粗放式开发乱象。
14
2003年升级推出5A级体系,评分满分为1200分,其中“服务质量与环境质量”占1000分,“景观质量”和“游客满意度”各占100分。要获得5A资质,需满足服务项得分不低于950分,景观与意见两项均不低于90分。
![]()
15
由此可见,交通是否便捷、厕所是否整洁、安全设施是否齐全等硬件指标,在评级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远比风景本身的美感更具决定性作用。
16
2007年首批公布的66家5A级景区,如九寨沟、黄鹤楼、颐和园等,均为服务与景观双优的经典代表。但随着时间推移,这套评价机制逐渐被异化——部分地方政府发现,只要集中资金修建高标准厕所、拓宽道路、增设导览系统,便可快速刷分拿证,却忽略了游客真正关心的游览体验。
![]()
17
自2015年起,5A级景区数量逐年攀升,2024年一次性新增40家,创近十年之最。随之而来的是公众对“含金量”的普遍质疑,“5A也不过如此”成为网络高频评论。
18
除了评级认知偏差,当前景区运营还面临三大结构性难题:首先是体验与预期严重脱节。网易文创发布的“体验感最差5A级景区”榜单显示,三亚天涯海角因“千里迢迢只为看几块石头”位居榜首。
![]()
19
武汉黄鹤楼因80元门票换来一座正在安装电梯的现代建筑排名第二;杭州西湖、乔家大院、鼓浪屿等知名景点也被指商业化过度、服务缺失、价格虚高等问题突出。
20
更令游客愤慨的是各类宰客行为:汕头南澳岛一度被调侃“肯德基是最良心商家”,因其唯一做到本地外地统一标价;甘肃某4A级景区竟向途经车辆收取每人300元“过路费”。在自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一次负面曝光足以让景区声誉瞬间崩塌。
![]()
21
其次是同质化现象泛滥,尤其是在人造古镇领域。我国现有或规划中的古城镇超过2800座,但具备真实历史文脉的不足300座,其余大多为复制粘贴的仿古工程。
22
千篇一律的木结构廊桥、石板步道、仿明清商铺林立,店内售卖的产品几乎全是“轰炸大鱿鱼”“烤肠”“臭豆腐”三大标配,文化符号沦为流水线商品。
![]()
23
济南某古城项目规划投资40亿元,目标年接待500万人次,结果五年过去主体仍未完工,园区杂草丛生,高度超过行人,完全失去吸引力。缺乏真实文化底蕴支撑的“伪古镇”,注定无法持久留住游客。
24
最后是盲目扩张引发的资金链断裂风险。许多景区将文旅当作地产变现的跳板,寄望通过景区引流带动住宅、商铺销售。
![]()
25
栾川扬子沟景区一口气规划建设8个子景区、108个景点,甚至在深山中配套建设老年公寓与购物中心,远远超出实际承载能力,最终因客流不足、运营亏损而被摘牌。
26
恒大海岛文旅项目同步推进景区开发与房地产建设,集团债务暴雷后大量房产滞销,业主深陷困境;重庆龙门镇耗资16亿元打造集主题乐园、别墅群于一体的综合体,终因资金枯竭,开业九年即宣告破产。
![]()
27
这些案例的共同点在于:把旅游当成地产营销工具,忽视了人们对出行体验的本质需求。今天的游客愈发理性,在选择目的地时,更看重性价比与真实感受,而非简单的等级标签。
28
2024年一项国内旅游调研表明,62%的受访者优先考虑“是否值得花钱”,仅有28%会因“5A级”头衔做出决策。
![]()
29
这传递出明确信号:依赖行政评级吸引客流的老路已走不通,唯有回归旅游初心——让人玩得开心、吃得放心、花得安心,才能赢得市场。
30
洛阳龙潭大峡谷的成功转型给出了最朴素的答案:坚持高性价比。没有复杂营销套路,不搞隐性收费,仅凭1元冰棍、2.5元黄瓜和公道票价,便有效消解了游客“怕被宰”的心理防线,反而实现了客流与收入的双重增长。
![]()
31
另有一些景区通过创新体验实现突围:神农架安排工作人员装扮成“野人”在林间巡游,奇特场景激发游客自发拍摄传播,多次登上社交媒体热搜榜。
32
开封万岁山武侠城推出“王婆说媒”“武松打虎”等沉浸式实景演出,让游客从被动观演变为亲身参与,复游率显著提升。这些实践证明,虽然自然资源不可更改,但服务模式与互动形式完全可以灵活重塑。
![]()
33
峨眉山的客流波动同样值得警醒:早年凭借“野生猴群抢包”话题引爆网络,吸引大批游客;而今年游客量同比减少14万人次,尽管过去五年累计投入6亿元打造演艺项目,仍未扭转颓势。
34
旅游业从来不缺机会,缺的是顺应时代变化的思维转变。当游客不再迷信5A级光环,当千篇一律的仿古小镇失去新鲜感,每一个景区都必须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定位。
![]()
35
少一些在评级申报上的投机取巧,多一些对游客真实需求的关注;少一些“文旅+地产”的豪赌式布局,多一些专注于产品打磨的耐心与诚意。
36
毕竟,普通人省吃俭用、调休请假出门一趟,追求的是一段轻松愉悦的记忆,而不是一场既烧钱又闹心的失望之旅。只有坚守真诚服务的底线,景区才能跳出“建得快、倒得快”的怪圈,迈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