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可能在电视上目睹过辽宁舰劈波斩浪的雄姿,也听说过福建舰电磁弹射带来的震撼场面,但鲜为人知的是,中国最早接触“弹射型航母”的契机,竟源自一艘早已退役的外国军舰?
2
时间回到1985年,广州中山造船厂的码头边,一群海军官兵刚踏上岸就被眼前的庞然大物所震慑。这艘船高耸入云,仿佛有十几层楼那么高。
3
要知道,当时中国最先进的主力战舰排水量也不过三千多吨,而眼前这艘名为“墨尔本号”的航空母舰,即便已处于报废状态,其满载排水量仍超过两万吨。站在它脚下,那种扑面而来的压迫感令人终生难忘。
![]()
4
没有人预料到,这艘远洋巨舰的命运会与中国未来的航母之路紧密交织。它的诞生本身就充满波折:1943年由英国启动建造,原名“尊严号”,1945年刚刚下水,二战便宣告结束。
5
战争结束后的英国对航母需求锐减,继续建造显得多余,直接拆解又不划算。最终,英国决定将这艘未完工的舰艇转售给澳大利亚,并投入五年时间进行现代化改装——加装蒸汽弹射装置与光学助降系统,使其具备起降喷气式舰载机的能力,正式更名为“墨尔本号”。
6
然而命运多舛,“墨尔本号”服役后事故频发:1957年撞上商船;1964年在训练中拦腰撞击己方驱逐舰“航海者号”,造成82名官兵丧生;1969年又与美国海军驱逐舰相撞致其沉没,夺走73条生命;甚至到了1976年,仍在悉尼港内撞上一艘日本货轮……
![]()
7
接二连三的碰撞让澳大利亚海军心惊胆寒,终于在1982年宣布提前退役。处理报废军舰成本高昂且环保压力巨大,发达国家往往选择对外出售以转移负担。1985年3月,广州造船厂成功中标,将这艘“灾星之舰”拖回国内。
8
“这不是废铁,是无价之宝!”当军方代表第一次登上“墨尔本号”时,立刻意识到它的战略价值。
9
尽管武器系统被拆除、电子设备遭破坏、船舵也被焊接固定,但整艘舰的核心结构保存完好,尤其是那套BS4型蒸汽弹射器和阻拦索系统,仅通过打孔方式做了象征性损毁,关键部件依然可辨。
![]()
10
消息迅速上报至海军总部,时任海军司令员高度重视,立即下达指令:组织精干技术力量,火速赶赴现场开展实地勘察!
11
于是,海军装备论证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召忠带领团队连夜奔赴广州。他们的工作环境极为艰苦:住在闷热嘈杂的临时工棚里,白天揣着手电筒深入幽暗封闭的舱室。
12
船体内堆满废弃物,散落着旧值班日志、士兵私人物品,从底层动力舱到飞行甲板共十余层空间,每一处都需人工攀爬勘查,每一个设备都要手工测绘记录。
![]()
13
更严峻的是,造船厂需要尽快拆解变现,只给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窗口。要在如此短暂的周期内完成对一艘现代航母的系统性测绘,无异于“与切割机赛跑”。
14
正是在这场争分夺秒的技术攻坚中,中国人首次真正触摸到了现代航母的“心脏”:从舰体布局到功能分区,从蒸汽弹射系统的气动原理到拦阻机构的力学设计,科研人员一步步将模糊的认知转化为清晰的数据图谱。
15
张召忠尤为关注那套BS4型蒸汽弹射装置。虽然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但它性能稳定、结构成熟,能够将重达13.61吨的战机加速至每小时200公里以上(约110节),为舰载机安全起飞提供保障。
![]()
16
他敏锐指出,这套系统不仅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弹射技术之一,更是后来美国C-13系列等主流弹射器的技术源头,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17
考察结束后,团队提交了详尽报告,明确提出建议:必须设法保留并深入研究该舰的弹射与助降系统,这是中国迈向弹射型航母不可或缺的第一步。
18
有了“墨尔本号”提供的实物参照,我国航母研发开始摆脱纸上谈兵,进入实质性探索阶段。
![]()
19
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正面临复杂的海洋权益挑战。南海南沙群岛勘探出丰富油气资源,而此时大庆、胜利等陆上油田产量已过峰值,海上能源成为国家安全的新焦点。
20
但由于缺乏前沿部署平台,空军战斗机从海南岛起飞前往南沙海域执行任务,留空时间仅有十分钟就必须返航,根本无法形成有效控制力。没有航母,海洋主权就难以维系。
21
与此同时,军队装备整体落后于西方,军工企业生存艰难,全面升级几乎不可能实现。在这种“迫切需求”与“现实制约”并存的局面下,发展航母成为必须突破的战略课题。
![]()
22
1989年1月,依靠自筹资金4000万元,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首个专门航母项目——代号“891工程”正式启动。
23
项目目标明确:建造一艘排水量约4万吨的中型常规动力航母,配备蒸汽弹射系统,即后来军迷口中常说的“中常弹”方案。
24
研究人员历时一年半,完成了数十万字的技术论证材料,提出了完整的总体设计方案。最终结论令人振奋:“我国完全有能力自主研制蒸汽弹射型航空母舰!”
![]()
25
但理想很快遭遇现实冲击。1994年,在讨论是否应在“九五计划”中安排200亿元专项经费用于航母建设时,反对声音强烈。
26
当年全国国防预算仅为550亿元,若拿出近四成用于单一项目,陆军、空军及其他兵种的发展势必受到挤压。加之当时国内正经历高通胀,财政压力巨大。
27
外交部门也担忧此举可能引发周边国家及国际社会的高度警惕,最终提案未能通过。尽管如此,“891工程”并未白费。
![]()
28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系统化梳理航母设计、建造与运行的全链条流程,不仅积累了宝贵的技术资料,还培养出一批熟悉航母体系的专业军官和技术骨干,为后续工程奠定了人才基础。
29
“891工程”的暂停并未终结梦想。2002年3月3日,历经曲折辗转的“瓦良格号”缓缓驶入大连港,这艘来自乌克兰的未完工航母,重新点燃了中国的蓝色希望。
30
国家迅速启动“02工程”,一方面推进“瓦良格号”改造,另一方面着手规划下一代国产航母的发展蓝图。
![]()
31
为了争取上级支持,海军提出更具战略高度的观点:“发展航母不仅是军事需要,更是推动国家工业升级的重要引擎。钢铁冶炼、精密机械、高端电子、复合材料等多个重工业领域都将因此受益,相关技术还可转化应用于民用产业,形成‘军民融合’的良性循环。”
32
2004年,代号“048工程”的航母发展计划正式获批。这一规划远不止于建造几艘军舰,而是制定了清晰的三步走战略:
33
第一步(2004–2014年):建造两艘中型常规动力航母,积累经验——辽宁舰与山东舰相继建成服役,如期实现目标;
34
第二步(2015–2024年):研制两艘大型常规动力、配备蒸汽弹射系统的航母;
35
第三步:突破核动力技术,建造10万吨级超级航母;
36
远景目标定于2049年,实现拥有10艘航母的远洋海军构想。
![]()
37
回望今日,福建舰虽未采用原计划中的蒸汽弹射,而是直接搭载更为先进的电磁弹射系统,但这恰恰体现了中国航母技术的跨越式进步。
38
从“墨尔本号”上残存的弹射轨道,到“891工程”中一笔一划绘出的设计图纸,再到如今三艘航母列阵深蓝,每一步看似迂回,实则步步为营。
39
当年在昏暗船舱中用手电照明测绘的技术人员或许无法想象,几十年后,中国不仅能独立建造具备弹射能力的现代化航母,更在全球率先实现电磁弹射技术的实战部署。
40
这就是中国航母梦的真实起点:始于一艘被世人遗忘的报废军舰,源于一群不甘落后的追梦人,凭借坚韧不拔的意志,把遥不可及的梦想变成了触手可及的现实。
41
而这条通往深蓝的征途,仍在不断延伸。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